據說越王勾踐劍出土後光潔如新,一次可劃破18層紙,是真的嗎?

2023-12-29     阿斗愛

原標題:據說越王勾踐劍出土後光潔如新,一次可劃破18層紙,是真的嗎?

人們一直在探究真相,卻也一直在製造謎團,真真假假,只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了。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實驗手段的不斷提高,真相距離我們也越來越近。

越王勾踐劍,素有「天下第一劍」之稱

這把舉世名劍,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楚墓中出土,相傳為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

當時,湖北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大旱,當地政府決定修建一條從荊門漳河引水的灌溉渠。正是在灌溉渠施工過程中,發現了50多座楚國墓,即望山楚墓。

工作人員從望山一號楚墓中,共發掘出了近400件隨葬器物。其中,越王勾踐劍當時就安靜的躺在墓主人內棺骨架的左側。

當工作人員將寶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震驚了。當時,劍身上幾乎看不見銹跡,歷經千年,仍然完好如新。

越王勾踐劍,劍柄長8.4厘米,劍身長55.7厘米,寬4.6厘米。整個劍面鑄有黑色菱形暗紋,劍護手部分,正面鑲有很薄的藍色琉璃作裝飾,背面鑲有

綠松石做裝飾,而在劍柄的底端有11道同心圓。製作工藝絕對可以用精湛絕倫來形容。

當然,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劍」,最主要的是因為劍身上所刻的八枚「鳥篆」文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鳥篆即俗稱的「鳥蟲文」。

越王勾踐劍,剛出土時,光潔如新,這一點是絕對可信的

但劍的光潔如新,並非使用了什麼高超的防腐技術,而是埋葬墓穴的環境導致的。這一點,已經被現代的工作人員確定了。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光潔如新,主要有三個主要原因造成。

其一、越王勾踐劍表面有一層硫化銅防腐層,但這層硫化銅是在墓葬中逐漸形成的。因為硫化銅並不緻密,極其容易被觸碰磨損掉,用來做實用性的防腐效果很差。所以,不存在鑄劍時加了一層防腐塗層之說。但是,在墓葬中,硫化銅的形成,的確起到了防腐的作用,並非人為的。

其二、望山一號墓造成了一個密閉,隔絕氧氣的環境。青銅劍埋在地下數米深處,使用了一槨兩棺,外加白膏泥密封,形成了一個幾乎密閉的空間,隔絕了空氣中更多的氧氣進入墓穴。

其三、考古界向來有「干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一年」的說法。望山一號楚墓正好被地下水長期浸泡,而且水的酸鹼度很小,基本上為中性。

缺氧、中性水泡,僅有的氧氣,在腐爛掉的屍體、衣物、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又在劍的表面形成了氧化銅和硫化銅保護層,這才讓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幾乎是光潔如新。

這就跟千年不腐的屍體、出土時彩色的兵馬俑、顏色鮮艷如初的絲織物是一樣的,因為一些機緣巧合,造就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所以得以完整如初的保存了下來。

防腐蝕技術,脫離了特定和穩定的環境,即使在現代,也很難保證千年不變,必須定期維護。

越王勾踐劍在出土數十年後,已經不是那麼光亮如初了。

越王勾踐劍鋒銳無比,這一點也可信

據說,當劍被拔出劍鞘後,有人伸手去拿劍,手碰到了劍刃上,立刻被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應該可信,當時的青銅劍,做到這個鋒利程度並不是什麼難事。

在當時的考古記錄中,數把青銅劍都有「刃薄而鋒利」的記錄。

是不是拿原劍實驗的切紙,無法證實,有說是原劍,有說是仿製劍。但是,這個傳聞有個特有意思的規律,最初一劍切開了26張(出自《國寶檔案》),然後又變為了20張(同樣出自《國寶檔案》),後來又成了18張,現在一查,只切開16張都有了。

這個呢,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只要夠鋒利,切開紙的張數,完全跟用力方式和程度有關。如果虛著力氣切,完全可以一張紙都不切開,但也不能說劍就不鋒利。

感覺這個東西,意義也不大。應該拿一件完全的仿製品,直接砍草蓆才更有實戰意義。但很少有人這麼做,反而只是用一些分析的數據,所謂的硬度、工藝來說話,為什麼?因為實戰性能,相比鐵劍,明顯青銅劍很一般。劍的鋒利只是一方面,砍了東西不捲刃,可以持續使用,才更有意義。

史上最著名的名劍實戰記錄,專諸刺王僚中,專諸用魚腸劍刺穿了王僚所穿的三層鎧甲。而在央視紀錄片《古兵器大揭秘》中,嘗試還原當時的現場,但是用青銅劍,根本達不到刺穿三層鎧甲的效果,只有用鐵劍才可以。所以,實驗人員推測魚腸劍其實就是一把短鐵劍。

越王勾踐劍,能成為天下第一劍,是因為上面的八枚文字。而青銅劍的性能,明顯具有局限性,所以,後來才被鐵劍所取代。但是,當時的古人,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擁有如此高超的鑄劍技藝,已經非常厲害了,值得讚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ea8762eece977c563562115b3f2d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