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勃律一個彈丸小國,唐玄宗為何因它空耗巨大國力?它是大唐死穴

2023-03-03     尋根拜祖

原標題:小勃律一個彈丸小國,唐玄宗為何因它空耗巨大國力?它是大唐死穴

《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知道了一個神秘的國度「小勃律」。

為了給小勃律修建使館,熊火邦強拆香料坊,聞無忌怒闖工部遭殺害,張小敬為戰友復仇殺了頂頭上司,結果被投入死牢。劇中的女一號檀棋,她也是個小勃律人。

歷史上,唐玄宗在位期間曾經六征小勃律,但其中三次都半途而廢了。原因就是將士們要翻越崑崙雪山,承受高原缺氧的生理極限,唐軍的三次失敗都是輸給了惡劣的自然環境。

小勃律國究竟在哪裡?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唐玄宗究竟為何對它心心念念呢?

小勃律的今生往事

在青藏高原的西部有一個叫克什米爾的地方,這地方如今分別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控制。勃律國就在克什米爾東部拉達克地區,印度河流域上游一帶。

此地緊鄰吐蕃,離拉薩兩千多里,離長安足足九千里。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吐蕃入侵勃律國,勃律王遣使入唐,請求唐朝出兵救援。

當時大唐的基本國策就是戰略收縮,正計劃撤銷安西都護府,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可能答應勃律國的請求。

就這樣,國力弱小的勃律國在吐蕃的打擊分裂了,一部分人臣服於吐蕃,另一部分人則向西北方向遷徙,來到今天的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地區定居。留在原址的被稱為「大勃律」,遷徙的那一支叫「小勃律」。

由於大勃律更靠近吐蕃,它被迫當了吐蕃的小弟。當然,其國內依然存在一批「親唐派」,因此大勃律一邊臣服於吐蕃,一邊又接受唐朝的冊封,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小勃律緊鄰西域,因此它與大唐的關係更親近,但其國內也存在一批「親蕃派」。

總之,無論是大勃律還是小勃律,他們都是在唐蕃兩大勢力之間求生的彈丸小國、弱國,全國人口加起來也就萬把人。

在唐蕃之間搖擺的小勃律

開元初年,小勃律王「沒謹忙」親臨長安朝貢,對唐玄宗執以父禮,並得到了唐朝的正式冊封。

開元十年(722年),吐蕃入侵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派副使張思禮率軍增援,並重創吐蕃。戰後,沒謹忙派使臣到長安向唐玄宗致謝。

此後十多年,吐蕃一直不敢覬覦小勃律,大唐與小勃律一直維持著親密的關係。開元十八年,沒謹忙去世,唐玄宗冊封其子「泥難」為小勃律王。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不顧大唐警告再次入侵小勃律,並迫使泥難投降。

這件事導致唐蕃和平局面的破裂,雙方又進入一輪高頻率的軍事衝突期。期間,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察等幾任節度使,曾經數次試圖挺進小勃律,但都失敗了。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吐蕃嫁公主與小勃律和親,試圖徹底改變小勃律親唐的局面。

開元二十九年,泥難病逝,其兄「麻兮來」即位。但不久麻兮來去世,「親蕃派」蘇失利之成了繼任國王,從此小勃律徹底倒向了吐蕃。

「(蘇失利之)為吐蕃所誘,妻以女,故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貢獻不入。」

小勃律的背唐起到示範效應,自蔥嶺以西二十餘國都倒向了吐蕃,中斷了與大唐的臣屬關係。

面對這種局面,唐玄宗與天寶六年(747年)發動了針對小勃律的遠征計劃,這次戰爭讓一位將領威震西域,他就是高仙芝。

唐朝的三征小勃律

在介紹天寶六年的這次戰爭之前,我們要先「回播」開元十年,張思禮增援小勃律,打敗吐蕃的戰爭。

▍開元十年,張思禮救援小勃律

吐蕃一直試圖利用高原優勢突破唐軍的河西走廊防線,實現控制西域,稱霸中亞,並進而威脅大唐帝國。

但基於實力上的差距,他們始終無法突破河西走廊防線,並在九曲地區一次又一次遭遇軍事打擊。

於是吐蕃被迫改變策略,轉而將戰略目標轉向西邊,試圖從蔥嶺征服西域,而擋在吐蕃人這條戰略主線前面的就是小勃律。

開元十年,吐蕃出兵攻占了小勃律九城之地,並包圍了都城孽多(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

小勃律王沒謹忙向大唐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求援:「勃律,唐西門。失之,西方諸國皆墯吐蕃,都護圖之。」

張孝嵩不敢怠慢,他立刻派副使張思禮率4000人馬前往增援。唐軍翻過帕米爾高原,與小勃律裡應外合夾擊蕃軍,一舉斬敵數萬,幫小勃律收復了失地。

這是唐朝第一次跨過崑崙山作戰,雖然人數不多,但吐蕃人顯然對此準備不足,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戰後,唐軍在小勃律設置了綏遠軍,嚇得吐蕃人十幾年沒敢打這裡的注意。

▍天寶六年,高仙芝遠征小勃律

隨著吐蕃人對小勃律的不斷滲透,以及蘇失利之的上台,唐朝徹底失去了對小勃律的控制。

為了改變這個局面,天寶六載三月,唐玄宗命令安西副都護高仙芝,率一萬大軍遠征小勃律。

這次遠征相較於上一次有三大不利條件,一是軍隊數量較多,行軍速度慢;二是小勃律成了敵人,缺少內應;三是正值雪水融化季節,河水暴漲不利於行軍。

唐軍用了一個月走完前半程2400里路,又用了兩個月才走完最後800里,行軍效率只有前半程的六分之一,可見翻越崑崙雪山有多艱辛,也難怪蓋嘉運等人的數次行動半途而廢。

為了克服困難,高仙芝絞盡腦汁,比如他選擇凌晨出發,此時低溫最低,雪水融化基本停止,避開了河水暴漲期。再比如,他又通過祭祀、望梅止渴等手段「欺騙」士兵咬牙前進。

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堅持不住了,比如監軍邊令誠,剛接近主戰場連雲堡就再也不肯前行一步。高仙芝只好留下三千老弱看護邊小爺,自己率領餘部繼續前進。

唐軍對連雲堡發動進攻的時間選擇了一個清晨,吐蕃人記吃不記打,再次被打了猝手不及,兩員猛將李嗣業和田珍率領陌刀隊打頭陣,只用了一上午時間就攻克了連雲堡。

稍作休整,高仙芝又率部翻過冰層覆蓋的坦駒嶺,越過娑夷河藤橋,搶在吐蕃增援之前攻克小勃律都城,並俘虜了蘇失利之和吐蕃公主。

戰後,蘇失利之和吐蕃公主被帶到長安。唐玄宗對他們相當寬容,沒有殺害他們,而是給蘇失利之一個「左威衛將軍」的稱號,養起來了。

征服小勃律後,唐玄宗設立「歸仁軍」,招募千人鎮守此地。

▍天寶十二年,封常清遠征大勃律

為了徹底封死吐蕃人西進的通道,天寶十二年,高仙芝的繼任者封常清率軍征討大勃律。唐軍在菩薩勞城 (今哈伯羅河谷) ,大破大勃律,受降而還。

至此,唐玄宗的戰略目標完全達成。遺憾的是,此時大唐帝國內部已經危機重重,兩年後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征討大小勃律的成果最終還是被拱手相讓了。

小勃律為何會成為香餑餑

您可能會問,小勃律距離長安近萬里,又是個彈丸小國,對大唐帝國沒有絲毫威脅,為何唐玄宗非要盯住他們不放呢?這難道不是好大喜功的表現嗎?

這一點我們還真不能以粗暴的「好大喜功」來評價唐玄宗,而是要從大唐帝國的地緣政治安全角度來客觀評價。

中國是農耕民族,幾千年來中原文明最大的威脅就來自於北方的草原民族,大唐時期又增加了西邊的大食帝國,以及吐蕃王朝的威脅。

在整個防禦體系中,有兩個點非常重要,一個是河西走廊,這是守護關中平原的最後一道防線。另一個是西域(新疆),它是切斷吐蕃與中亞勢力、北方草原民族聯繫的戰略樞紐。

吐蕃人一直試圖入侵關中,限於自身實力,它唯有與中亞勢力或者北面的突厥聯合。為此,他們必須拿下西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吐蕃只有兩條路可選:

▍吐蕃人的路徑之一:向北越過崑崙山

這條路最近,也最直接。但唐軍在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都護府在崑崙山各條通道設置了軍鎮,掐死了他們翻過崑崙山到底西域的路徑。

好走的路只有一條,即河西走廊。可是這地方對唐軍來說是命根子,朝廷在那裡沿途修築了大量的長城、堡壘、烽燧,以及軍鎮,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合計兵力15萬,可謂天羅地網。

事實上,這裡也確實是唐蕃戰爭的主戰場,但吐蕃人很少占到便宜,一不小心反而被唐軍縱深數千里,有幾次連老巢都差點丟了。

這條路對一個只有二三百人口的吐蕃政權來說,幾乎就是死路一條。於是,小勃律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吐蕃人的路徑之二:向西越過蔥嶺

小勃律只是一個夾在兩座山峰之間的「窪地小國」,但他們所處的位置太重要了,他們的腳下正是吐蕃從西邊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

吐蕃人從這裡進攻西域雖說不是捷徑,但總比無路可走要強。況且蔥嶺一帶都是一些實力不強的小國,吐蕃完全有能力征服他們。只要控制了帕米高原,西域就唾手可得。

對大唐來說,一旦丟了西域,將面臨著吐蕃、回鶻、大食、突厥、契丹,以及中亞諸國從西面和北面的全面進攻。

這就是沒謹忙一句「勃律,唐西門」,就嚇得張孝嵩趕緊增援的原因,也是唐玄宗心心念念也要保住小勃律的原因,這個點是大唐帝國的死穴之一!

讀古喻今,小勃律的身上是不是也照見了如今天下大勢的影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e61fe74524f42c11b9124d20d292c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