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親為什麼叫叔梁紇,卻不姓孔?他們又是怎麼從宋國人變成魯國人的?

2022-08-22     尋根拜祖

原標題:孔子的父親為什麼叫叔梁紇,卻不姓孔?他們又是怎麼從宋國人變成魯國人的?

孔子其實不姓「孔」,叔梁紇也不姓「叔」,爺倆都姓「子」,是殷商貴族的後裔。按現代人的習慣,孔子應該叫「子丘」,字「仲尼」,叔梁紇應該叫「子紇」,字「叔梁」。

您可能要問,孔子不是姓「孔」嗎?錯了,「孔」是孔子的「氏」,而不是「姓」,只是如今我們已經將「姓」和「氏」混為一談了。

中國的「姓」跟圖騰文化密不可分,原始社會的各部落為了有所區別,就在各部落的圖騰後面加上部落名稱。每個部落最早的祖先,其稱謂就是前兩項再加上他的名字。

「部落名稱」或者部落最早的「祖先名字」,後來就演化為中國最早的「姓」。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姓超過一萬個,但最原始的姓其實很少,主要有姬、姜、姒、嬴、妘、媯、姚、姞(上古八大姓)、風、子、己、祁等十幾個。

比如我們熟知的堯帝姓「祁」、舜帝姓「媯」、大禹姓「姒」,夏朝國姓「姒」、商朝國姓「子」、周朝國姓「姬」。

那麼,什麼叫「氏」呢?簡單來說「氏」就是「姓」的分支,姓是「祖宗」,氏是「子孫」。

為什麼要有「氏」呢?因為古代講究血緣傳承關係,同姓的宗族子弟經過若干年的發展,血緣關係疏遠了,各支脈所承襲的待遇也相差太大了。

於是便各自認同某個分支的先祖,這些分支就是「氏」。所以,古人完整的稱呼應該包括姓和氏兩個部分。

比如秦始皇,他姓「贏」,氏「趙」,名「政」,可以叫他「嬴政」,也可以叫他「趙政」。再比如孔子,我們可以叫他「子丘」,也可以叫他「孔丘」。

今天我們的絕大多數的「姓」,在古代其實都是「氏」,只是後來「西風壓倒東風」,氏的數量遠遠大于姓,於是人們將姓和氏混為一談了。

那麼,「氏」是怎麼命名的呢?

有人說,古人以爺爺的名字或者字號為氏,其實不一定,準確來說應該是以本支中影響力最大的先祖的名字為氏。比如孔子家族的「孔」氏,就來源於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

周滅商後,武王分封,將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分封在宋地,建立了宋國,孔父嘉就是宋國第五任國君宋閔公的第五世孫,孔子的第六世祖。

既然如此,孔子怎麼就成了魯國人了呢?這裡面還有一段屈辱的故事。

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按規則,他的後人應該氏「嘉」,或者「孔父」,怎麼就單取了個「孔」呢?

因為「父」在古代是個泛稱,那時候字號裡面帶個「父」字的人多如驢毛。父,是同宗諸侯和大夫們之間的敬稱,文獻中常見的「諸父」就是這個意思,別誤解成「諸位爹們」。

按宗法制,各諸侯國實行「公室」共治的模式。以宋國為例,國君是宋國的最高領導人,但軍政大權由「子氏」子弟共同執掌。

孔父嘉當時官居「大司馬」,執掌宋國的軍權。別以為手握軍權就能呼風喚雨,那時候子家人都擁有各自的私兵,孔父嘉只能掌管宋國的中央軍。

宋國最牛的大佬當屬一個叫「華督」的人,他官居太宰,相當於後來丞相,百官之首。華督是宋戴公的孫子,從血緣關係上講,他與國君的關係要比孔父嘉近得多。

宋戴公還有一個孫子就是宋宣公,因為他的一次「孝悌」,給宋國帶來了百年的災難。

宋宣公死後沒有按「父死子繼」的法統將大位傳給兒子「與夷」(宋殤公),而是傳給了德行出眾的弟弟,是為宋穆公。宋穆公感恩哥哥的無私,死後又將大位還給了侄子,同時將自己的兒子「馮」趕到了鄭國。

為了防止有人作亂,宋穆公臨終前特地令孔父嘉「主社稷」,做宋殤公的輔政大臣。

宋穆公的這個安排,讓孔父嘉一躍成了宋國的國君之下的一把手。毫無疑問,華督和流亡的「馮」成了最大的受害人。

於是這兩人勾結鄭國,企圖推翻「與夷」。孔父嘉是個猛男,一言不合就開打,於是他十年間十一次出兵攻伐,其中三次針對支持「馮」的鄭國。

不幸的是,此時鄭國的大當家是威名赫赫的鄭莊公,人稱「春秋小霸」,孔父嘉猛不過「小霸」,連吃敗仗,搞得宋國民生凋敝。

於是華督乘機聯絡各派勢力,號召一起幹掉孔父嘉。

《史記》卻把這段故事描繪成了一段香艷的故事。

說某一天,華督外出遊盪,回城的途中偶遇一個天仙般的妹妹(美而艷)。頓時這夥計轉不動眼,拔不動腿,恨不能立刻就能上手上腳。

可他有點不敢,原來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孔父嘉的老婆。

這玩意太鬧心了,華督像一隻饞嘴的貓,眼睜睜看著倩影消失在自己的視野里,急得直抓狂。華督失眠了,他左思右想,覺得無論如何不能虧待了自己的人生,於是他決定幹掉孔父嘉,奪了孔妻。

也不知道孔父嘉幹嘛吃的,華督已經公開喊話要干他了,他居然依然沒有防備,真的被華督幹掉了。當然,作為貓,魚一定是要吃的。

宋殤公的怒火還沒發出來,華督又麻溜地將他一起幹掉了,然後將「馮」從鄭國迎回立為國君。

孔父嘉死後,其子孫害怕遭到華督的清洗,於是他的兒子「木金父」帶領家人逃往魯國尋求避難。從此,他們這一支就成了魯國人。

春秋時期是個很講究「義」的時代,像孔家這種流亡他國的貴族子弟,一般情況下都會在流亡國得到善待。比如孔家,他們雖然沒有了在宋國的「公室」待遇,但魯國還是給予他們「大夫」的身份。

請注意,這非常重要,「大夫」是貴族,享有世系的等級待遇,要不然孔子畢生奔走呼號為個啥?不就是為了重建等級社會嗎?

最後一個問題:孔子的老爸為何不稱「孔紇」或者「子紇」,而是叫「叔梁紇」這麼個怪怪的名字?

一點不奇怪,那時候正是「氏」誕生和發展期,還很不規範,人們的稱呼就是那麼亂。有以官職稱呼的,有以地名稱呼的,也有以姓或氏稱呼的,還有以排行稱呼的,也有叔梁紇這類名字和字號混搭的。

最離奇的是,還有以生理特徵稱呼的,比如黑肩、黑臀。相較於他們,叔梁紇,多麼赫亮的名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e15f0fe740a8808e541a22eda65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