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車的指導價已經沒有指導意義

2023-09-06     懂車師哥

雷克薩斯公然加價賣車「石錘」,是本屆成都車展上為數不多的「爆炸性新聞」。雖然該品牌加價賣車早已成行業公開的秘密,但是在車展這樣重要的活動現場被爆料出來,還是讓人很氣憤,也不由得讓人重新思考,如今的新車指導價還有指導意義嗎?

加價賣車,成交價遠高於指導價

在汽車圈一直有部分品牌的部分車型,存在加價的黑歷史,比如豐田的陸巡,埃爾法,奔馳的大G,路虎的衛士,雷克薩斯的ES等等。加價的原因五花八門,有受行情影響的,也有刻意炒作的,車商營造出供不應求的假象,把量產車炒成「限量版」,也有為了享受「優先提車權」。久而久之,更加助長了這些車商「加價賣車」的囂張氣焰,導致了一些真正有需求的用戶不能按正常的價格買到自己想要的車。

低配不生產,引導用戶買高配

通過推出一款價格極低的入門版車型,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丐版」,在行業內也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樣做的動機很明顯,通過低價吸引客戶的關注,但是在實際銷售的過程中卻不進行售賣,相當於變相欺瞞消費者。制定這樣沒有意義的指導價,純粹是為了炒作流量而為之。

宣傳變選裝,捆綁銷售拉高車價

談到選配,就不得不提保時捷,指導價一百萬的車,少說也要選裝一二十萬才能把車開走,並且還是強制性的。這種情況在一些超豪華品牌中屬於相對常見的現象,奔馳、路虎等品牌都有過類似案例,但是近年來有所收斂,只有保時捷依然我行我素,只要擁躉足夠多,就有傲慢的資本。

這種賺錢方式也被一些國內新能源品牌學到了,比如此前比亞迪海豹在上市前主打的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統,在其推出的四驅頂配車型上也需要選裝,不過在新推出的冠軍版上,終於成為了頂配車型的標配。再比如深藍S7在上市前重點宣傳的零重力座椅以及副駕娛樂屏,同樣全系車型沒有配備,均需要進行選裝,但不排除後續新增車型是否會進行標配。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或許是品牌溢價能力有限,或許是怕口碑不保,自主新能源品牌還沒有一家敢強制捆綁銷售,只是花了一些心思,想方設法謀取更高的利潤。

服務權益不兌現,多花冤枉錢

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車輛不再局限於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服務權益也成為了產品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品牌的指導價雖然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服務權益,但是兌現起來卻十分困難。比如之前就有智己L7天使輪版本的車主進行維權,車主花40多萬高價買的新車,還不如現在該品牌30萬的新車配置多,此前承諾的各種權益也並未兌現,品牌方還企圖偷偷修改權益條例來規避自身應該承擔的損失。所以大家在購買所謂的創始版、首發版車型時,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別花冤枉錢,買到無法兌現的權益。

定金膨脹抵扣,成交價低於指導價

前面都在吐槽各種漲價,但是車圈還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買車遠低於指導價。通常情況下,車輛在上市後一段時間,會根據車輛的銷量表現適時調整優惠政策,臨近換代清理庫存時,價格有可能到達谷底,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抄底。一上市就變相優惠的情況並不多,但是也存在,比如極氪汽車,車輛定價為30萬起,但是廠家提供2萬多元的選裝基金,用這筆費用可以免費升級空氣懸架等配置,但也有人說,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總歸在同級車型里,做到這樣配置的並不多。前段時間,極氪汽車宣布官降,起售價來到了26.9萬元,雖然免費的選裝包沒了,但是價格實實在在降了,原本30萬的指導價,指導意義已經不明顯了。

再比如前段時間上市的阿維塔11鴻蒙版,起售價也在30萬,但是有一項新用戶權益是5000元抵25000元,相當於只需28萬就能入手,和極氪汽車之前的操作極其相似。

總而言之,如今的新車指導價基本沒有指導意義了,有些甚至連參考意義都沒有。各種五花八門的優惠政策、價格套路成了車商和用戶博弈的手段,之前某知名機構曾撰文發出感慨《數學不好,別買中國車》,的確,還是聽老祖宗的話,貨比三家,也許才能找到價格和價值對等的產品。(文/阿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db6098a18487146309afa739803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