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為何直到王淑妃臨終才冊封她為皇后?皇帝的愛情有多少水分

2023-04-19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德宗為何直到王淑妃臨終才冊封她為皇后?皇帝的愛情有多少水分

唐德宗的昭德皇后王氏保持了一項記錄,她被封后當日就去世了,成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后。

按照史書記載,唐德宗對王氏「寵異」,讓她以淑妃身份掌管六宮。既然如此,唐德宗為何拖了七年,直到鍾愛的女人快不行了才冊封她為皇后呢?

更詭異的是,八個月後,唐德宗就張羅著廢黜王皇后的兒子李誦,準備改立次子舒王李誼為太子。

這一切似乎都向人們透露了一個信息:唐德宗對王皇后的愛含水量太大,甚至隱藏著某些見不得人的陰謀。

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從王皇后的生平談起。

王氏出身於益州成都的一個官宦之家,大約在上元元年嫁給時為奉節郡王的唐德宗李適。

上元二年(761年),王氏為李適生下長子李誦,並因此得到李適的寵愛:「生順宗(李誦),尤見寵禮。」

第二年,王氏又為李適生下長女,即韓國公主。韓國公主深得父親的喜歡,後來被嫁給秘書少監韋宥,生下一女韋氏。這位韋氏的丈夫大名鼎鼎,即雪夜入蔡州的李愬(李晟之子)。

大曆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登基,冊封王氏為淑妃,同年年底,又冊封李誦為太子。由於唐德宗並未冊封皇后,因此以王淑妃為六宮之首,行使皇后的權力。

對一個女人來說,自己受寵,一雙兒女又得到特別的愛,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幸福的呢?按這個勢頭,用不了多久,唐德宗就應該會將皇后的桂冠加在王氏的頭上了。

然而,一個意外事件的爆發卻打斷了他們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建中四年(783年),由於涇原軍不滿京兆尹的伙食標準,突然譁變並攻陷了長安。唐德宗召集神策軍救援未果,只得帶著皇室子弟倉惶出逃,這就是著名的「涇原兵變」。

由於事件爆發太突然,唐德宗根本來不及準備,連皇帝的玉璽都忘了帶。到達奉天后,唐德宗頒發詔書,需要用璽時才發現自己犯下了大錯。

而王氏卻變戲法似的從自己的懷裡掏出一枚璽印,原來還是她細心,在出宮時攜帶上了這枚大印。

管中窺豹,這個小細節表明王氏是個非常稱職的六宮之主,由此唐德宗對她的愛又多了幾分。

奉天城小,供應不足,叛軍圍攻一個多月,導致城中糧食告罄,後來連唐德宗都只能吃粗米、野菜了。

後來,由於李懷光的背叛,形勢更加岌岌可危,唐德宗一行又被迫逃往漢中。

兵荒馬亂、衣食無著、疲於奔命,在惡劣的環境下,韓國公主病逝於城固縣,享年22歲。

唐德宗痛失愛女,下旨造塔厚葬,卻遭到宰相姜公輔的反對。唐德宗大怒:我又不要求修大墳,一座塔而已,能花多少錢?於是他以「賣直取名」為由,將姜公輔貶為左庶子、泉州別駕。

一件不大的小事導致宰相罷職,可見女兒的死讓唐德宗的心情很糟糕。

同樣飽受摧殘的還有王氏,繼女兒之後她也病倒了。好在叛亂只持續了九個月,興元元年(784年)七月,唐德宗一行又回到了長安,王氏總算挺過來了。

然而,從那以後,王氏的身體就一直不見好轉。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王氏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行了。

大概是想用喜氣挽救愛妃的命,唐德宗匆匆忙忙給她舉辦了皇后冊封儀式。然而,唐德宗的努力沒起作用,冊封儀式才結束,王氏就去世了。

「妃久疾,帝念之,遂立為皇后。冊禮方訖而後崩,群臣大臨三日,帝七日釋服。」

到這一年為止,唐德宗已經即位七年有餘,他為何不早點冊封王氏呢?細心的人們發現一個秘密,第二年八月,受郜國公主牽連,李誦差點被廢掉太子之位。

唐德宗甚至連接替李誦的人選都挑好了,那就是次子李誼。

危急時刻,山中宰相李泌及時出手,他冒著被滅族的危險,終於說服了唐德宗,這才讓李誦躲過一劫。

聯繫這個事件,讓人不得不懷疑,唐德宗對王皇后的愛都是假的,他之所以遲遲不肯冊封王氏,很可能就是起了廢掉李誦的心思。

事實真的如此嗎?皇家雖然陰謀多,但在這件事上還真的沒有陰謀,我個人認為唐德宗對王皇后的愛是真心的。

我們先來看看王皇后去世後,唐德宗的表現。

王皇后薨逝,群臣聚哭告哀三日,唐德宗親自戴孝七日。按古代規矩,丈夫是不需要為妻子戴孝的,但唐德宗卻打破規矩,給王皇后戴孝了。

王皇后的母親請求在家裡為女兒設祭,唐德宗批准了,但要求祭祀用的鮮花、水果必須用真的,不得用替代品。

同時,他又批准皇家子弟、軍中主將都要設祭,一日數祭,直至下葬。

在加諡冊文中,官員以「大行皇后」稱呼王氏,唐德宗覺得不合禮法,留中不用。大臣們又改成「咨後王氏」,再次被唐德宗駁回。後來參考長孫皇后的諡冊,以「皇后王氏」稱呼這才過關。

宰相張延賞、柳渾還奉旨撰寫《昭德皇后廟樂章》,結果作業交上去,唐德宗嫌棄對仗不夠工整,又安排別人重寫。

這些細節都表明,唐德宗對王皇后非常在意,他希望用一場完美的葬禮為愛妻送行,他的愛絕非裝出來的。

那麼,怎麼解釋唐德宗企圖用李誼取代李誦呢?

這事其實跟李誦沒啥關係。

郜國公主是唐肅宗的女兒,唐德宗的姑姑,也是唐德宗的親家母。別驚訝,這種離奇的婚姻對皇家來說多如牛毛。

郜國公主有個女兒蕭氏,所嫁的對象正是太子李誦。

有人狀告郜國公主私生活不檢點,與彭州司馬李萬、蜀州別駕蕭鼎、禁衛將軍李昇等人私通。這些人頻繁出入公主府上,搞得聲名狼藉,還有巫蠱壓勝的舉動。

倘若僅僅涉及私生活,唐德宗尚能容忍,搞巫蠱就是掉腦袋的事,何況參與人還包括了禁軍將領,他們這是要幹嘛?

唐德宗有個大毛病,他猜忌心特彆強,別人一告狀,他立刻就認為郜國公主這是在為太子營造小圈子,把手都伸到了禁軍。

禁軍是保護皇帝安全的,唐德宗高度敏感。再加上所謂的「巫蠱」,似乎一個大陰謀就順理成章了:李誦通過郜國公主結成太子黨,並試圖加害皇帝。

正是這個結論,讓唐德宗失去了理智。後來,李泌上下奔走,用李唐幾代皇帝父子相殘的故事打動了唐德宗,才讓一場悲劇扼殺在搖籃之中。

可見,郜國公主案並不能說明唐德宗廢黜太子是早有預謀,這就是一起偶發事件,唐德宗一時腦抽筋而已。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唐德宗非要到最後時刻才冊封王皇后呢?

答案是身份問題,王皇后的身份受限。

根據白居易撰寫的《大唐故賢妃京兆韋氏墓志銘》我們得知一個信息,唐德宗的原配夫人是韋賢妃,而不是王皇后。兩唐書也明確記載,王皇后嫁給唐德宗時,身份是「嬪」(納後為嬪)、庶妻。

按照古代禮法,唐德宗如果立皇后,非嫡妻韋氏莫屬。韋氏應該沒有兒子,可能正是這個原因,唐德宗始終沒有立她為皇后,可也不能違背禮法立王皇后。

於是唐德宗就只好採取拖延戰術,或者乾脆不立皇后。反正李誦已經是太子,將來等李誦登基,王氏一定會被冊封為太后。

豈料王氏健康出了大問題,唐德宗不想讓心愛的女人帶著遺憾離開人世。這時候他已經顧不上禮法了,於是才趕在王氏薨逝前冊封了她。

因此,唐德宗不立皇后,就是對王皇后的愛,後來打破規矩立皇后,也是對王皇后的愛。他對王皇后的感情很純粹,沒有水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cf39563aee8e35e48096dd397ec80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