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用人無數,從最初的曹家班,比如曹洪、曹仁、夏侯兄弟,到後來的人才不可勝數,顯然便形成了一個曹魏集團。大家都是人才,而崗位卻就那麼幾個,自然此刻就存在了一個淘汰系統。哪怕是人才,也不可避免的面臨淘汰。
那麼曹操會淘汰那些人?其實,在曹操眼裡無論親疏,只要有這三種毛病的其中一個,那就意味著危險了。下面咱結合著具體事例,來詳細說明。
一、不堅定者!
不堅定者,跟識時務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識時務者占先機,而不堅定者卻是總是看到危險或好處後才改變。這點跟投機取巧者還不一樣,因為投機取巧,是以利為先,也從來都動作很快。這種不堅定者的典型的例子,便是趙溫。
趙溫出道很早,曾說出過: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在董卓亂政和李傕、郭汜之亂時,趙溫一直堅定跟隨著漢獻帝,堪稱是赤膽忠心。哪怕到了曹操手心,趙溫雖意識到「江湖不同了」,但也沒有做出對不起漢獻帝或曹操的事情。
所以趙溫一直身居三公之一。曹操借楊彪跟袁術沾親,搞倒太尉楊彪,都沒有動司徒趙溫的意思。因為曹操不傻,他知道趙溫對漢獻帝很忠心,又對自己沒啥威脅,何必做得那麼絕?
但趙溫卻慢慢的改變了,發現曹操越來權力越大,天枰已經傾斜到了曹操這邊了。於是建安13年時,趙溫終於向曹操表示投誠了,要推薦曹操的兒子曹丕出仕。這個決定,其實對曹操來言,是非常樂意的——由漢獻帝身邊的三公之一推薦,顯然比任何人都顯得合適。
但曹操卻怒了,上書漢獻帝,表示:曹操還不具備出仕的資格,趙溫胡亂保薦,不適合出任三公高位了。趙溫就這樣,丟官了。許多人都說,趙溫是排馬屁,排到馬腿上。
但實則卻是趙溫,屬於不堅定者,倘若他一直保持著對漢獻帝的忠心,又不對曹操構成威脅,那麼曹操是非常樂意繼續保留他,哪怕稱丞相時,也會給予他照顧。其實,趙溫在曹操眼裡,就是一個「形象代表」罷了。可趙溫由於想投靠曹操,使得曹操認識到,這個人連「投機取巧」的人都比不上,那要你何用?
二、有恃無恐者
典型人物有許攸和婁圭,咱重點說婁圭!他跟曹操認識的也很早,在曹操征討荊州時,率領自己的人馬,投奔了曹操。讓曹操大為高興。且婁圭之才不亞於許攸!在曹操大戰馬超時,由於駐紮在沙灘開闊地,顯然沒辦法抵擋馬超的騎兵衝擊。就是婁圭提議的「築沙城」抵禦馬超騎兵。使得曹操轉危為安,最終打敗馬超。
可想而知,既跟曹操是老相識,又有大功。婁圭很快就成了第二個許攸,不是張狂,而是撈錢。以至於曹操都感嘆:論錢財我比不過婁圭,但我權勢比他大!
其實這就是一個信號:告誡婁圭,你差不多就行了。別認為我寵信你,你就要上天。可婁圭卻還不收斂。終於曹操再也忍不住了,隨便抓了婁圭一個錯,其實就是說了句:「曹操和曹丕,同乘一車,多快活。」曹操就非理解為,是對自己大不敬,便殺掉了婁圭。
顯然婁圭之死,跟許攸是一個道理的,都仗著跟曹操的特殊關係,而有恃無恐。不同點僅僅是,許攸太重虛名,太過張狂,當面讓曹操下不來台。而婁圭是太重利益,必然經常有人向曹操打小報告,讓曹操背後下不來台。只能最後,都被淘汰出局。
三、惰性難改者
一直都有人說,曹操選曹丕當繼承人,是晚年最大的錯誤,應該選曹植!但實則卻是,曹操選曹丕是最優選擇。因為曹植雖才華橫溢,但卻惰性難改。比如,在公元214年,曹操東征孫權時,出人意料地讓曹操留守鄴城,並語重心長地說:「當年我當頓邱令時,才23歲,至今我對自己的一切從不後悔。你現在也是23歲了,要懂得奮發向上!」
曹植答應的挺好,可當曹操走後,卻立刻又變回了老樣子,喝起酒來,就敢喝個「醉生夢死」,耽誤了好幾次大事,卻沒有絲毫改變的意思。也就是說,在曹植身上有一股惰性。從曹操當初的那句話中可看出,曹操已經非常傾向他了。就是想讓他改正。
曹植想改嗎?當然想改,因為這事關前程。那麼為何就改不掉?就是惰性使然,也就是說曹植缺乏一股對自己狠的勁頭。這是相當要命的!所以最終曹植在世子之爭中,遭淘汰,是必然的結果。一個連惰性都克服不了的人,如何能擔當起大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