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的韓國,決定拋棄文在寅

2021-04-13     世界說

原標題:「厭女」的韓國,決定拋棄文在寅

2020年7月,執政黨盟友朴元淳連續兩次成功連任首爾市長後,在任上因性騷擾醜聞自殺。不過,在首爾市長補選中,性別議題並未能成為一個決定選舉結果的因素。

面對共同民主黨在房地產問題上的失敗和貪腐醜聞,憤怒與失望的首爾市民拋棄了執政黨女性候選人朴映宣,而將保守黨派國民力量黨的候選人吳世勛推上了首爾市長的位置,儘管後者在大選期間曾公開發表「恐同言論」,甚至反對首爾舉辦一年一度支持性少數群體的遊行。

首爾市長選舉人得票率,左為吳世勛,右為朴映宣。 / 維基百科

儘管如此,如果深入分析各年齡段的投票情況,可以發現性別仍然是劃分政治傾向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點在18-29歲人群中尤為突出,顯示出年輕男女在政治訴求上存在的鴻溝,也暗示了圍繞性別的議題仍有極大的可能在未來再次浮出水面,甚至成為攪動目前韓國政壇兩極格局的變數。

年輕男女政治訴求漸行漸遠

從韓國三大地面電視台的出口民調來看,18-29歲人群是唯一一個對同一候選人支持率落差大且投票結果相反的年齡段。該年齡段72.5%的男性將選票投給了吳世勛,在所有年齡段中高居第二;選擇朴映宣的僅有22.2%,在所有年齡段中墊底。而該年齡段女性對吳世勛的投票率僅為40.9%,在所有年齡段中最低;對朴映宣的投票率為44.0%。

再回顧2017年文在寅政府成立初期的情況,便可知年輕男女的政治訴求在這4年間已產生巨大鴻溝。當時的多項民意調查顯示,20-29歲男女對文在寅政府的支持率均高達80-90%,是文在寅政府的主要支持群體之一。然而這種一致性從2018年的「Me Too」運動起被逐漸打破,此後文在寅表態打造女權主義政府、有關部門鼓勵企業引入女性高管配額制等措施,雖然受到年輕女性的歡迎,但也激起了年輕男性對「逆向歧視」的不滿。同年底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的一次民調顯示,20-29歲男性成為對文在寅政府負面評價(64.1%)最高的人群,與之相反的是,20-29歲女性則是對文正面評價(63.5%)最高的人群。

韓國土地住宅公社(LH公社)的14名公職人員在政府正式公開第三期新都市計劃之前用100億韓元買入7000多坪土地,企圖套取動遷賠償,引起公憤。/ 網絡

這種分歧在接下來幾年愈加分明。政府高層的貪腐醜聞、充滿爭議的民生政策加劇了年輕男性的憤怒:2019年法務部前部長曹國被曝光子女以不正當入學、通過非法手段運營私募基金;2020年仁川國際機場公社為配合政府政策將超過1000名基層非正式職員全員轉正;房價暴漲、土地住宅公社職員利用內部信息炒地等等,樁樁事件直擊就業、購房等事關年輕男性切身利益的議題和他們最看重的公平公正的價值。

「無論怎麼努力都看不到希望,這難道就是他們所說的公平公正的社會嗎?」社交媒體上頻繁可見的這類發言可說是韓國年輕男性的典型心聲。

面對同樣的事件,年輕女性的反應則要平靜得多。雖然她們對文在寅政府的不滿程度也有所上升,但速度相對緩慢且游移不定。這並不代表年輕女性不關注這些事件,而是 她們選擇將之置於性別歧視的大框架下來審視,因此後者仍是一個更迫切、更根本的問題。基於這種訴求,她們選擇了「戰略性地忍耐」對女性採取友好政策的本屆政府。

首爾米兔運動中的韓國女性。 / Yonhap

「我們這個年齡的男性可能覺得自己並沒有享受到什麼特權,覺得很委屈,但事實上女性仍然在就業等過程中感受著性別造成的差別待遇」,在推特上與性差別有關的話題中,一位女性如此留言道。

現實與求變:年輕男女不同的投票抉擇

政治訴求的不同也促使韓國年輕男女在這次補選中採取了相異的投票策略。不少年輕男性在接受民調時都表示,投票給吳世勛並不意味著政治上的保守傾向,更多的是出於對民主黨無能和雙標的反感。這背後是一種非常現實和實用的態度。首先,他們深知在韓國兩大黨鼎力的政治格局下,必須將選票投給已形成穩固勢力的黨派才能獲得有意義的結果。其次,韓國在保守黨的領導下取得過舉世矚目的經濟成果,對於將經濟議題擺在優先位置的年輕男性而言,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韓國國內就有分析指出,20-29歲男性並沒有鮮明的政治傾向,也不願意被意識形態上的理念所捆綁,更趨向於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支持或反對某個政黨。

同年齡段的女性則表現得更為複雜。儘管民主黨先後曝光多起性醜聞,重視性別議題的她們仍然選擇了民主黨候選人朴映宣。這看起來自相矛盾的選擇其實依然包含著以性別議題為中心的邏輯。如果說民主黨的醜聞仍可算作偶發性事件,那麼與父權、專制聯繫在一起的國民力量黨則是系統性地「厭女」,兩者相較,年輕女性們選擇了「不那麼壞的一方」。

一個更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朴映宣的女性身份。從1995年實施選舉以來,韓國從未誕生過女性廣域市(類似中國的直轄市)領導人。雖然上屆總統朴槿惠是女性,但她得以當選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朴正熙女兒的身份。而朴正熙身為軍事獨裁者的形象很難讓年輕女性將朴槿惠視為代表女性利益的政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年輕女性眼中,韓國還從來沒有過一名真正的有影響力的女性政府領導人。

正是這種思維促使相當一部分20-29歲女性拒絕再做二選一選擇題。出口民調顯示,該年齡段女性對其他政黨候選人的投票率高達15.1%,這與其他年齡段最高不超過6%的投票率相比,可以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韓國政界也視之為一個有意義的變化。

女性之黨首爾市長候選人金珍娥主旨演講。 / youtube視頻截圖

參加此次補選的少數政黨候選人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女性候選人多,在10名少數政黨候選人中,女性占到了4名;其次是不少候選人都提出了與女性、性少數人群有關的政策願景,比如得票率名列第四的女性之黨候選人金珍娥(音譯)提出了建設「單身女性也能放心生活的城市」。雖然從結果來看,這些少數政黨候選人的得票數仍十分低微,但他們提出了兩大政黨或迴避或不關心的女性、性少數者和弱勢群體的問題,展現出第三條道路的可能性。

性別議題或攪動韓政壇兩極格局?

無論是男性的實用主義,還是女性的尋求變革,都是韓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政治訴求多元化的外在表現。這些訴求很大程度上都圍繞著性別乃至涵蓋範圍更廣的女權主義而發生,例如性少數者、弱勢勞動者等等,這意味著未來兩大政黨的政治光譜將越來越難以覆蓋所有人。

實際上這一變化在民主黨執政的數年間已呈現端倪。從民主黨與曾經是其主要支持群體之一的勞動者團體的隔閡日增,到此次選舉中民主黨和國民力量黨均刻意迴避性少數者話題而引起各方爭議,均顯示出大黨一旦執政、一定程度上成為既得利益群體的代言人後,既無力也無意解決少數群體的問題,又不願因此得罪相關群體的尷尬處境。

由於涉及政府官員的大規模房地產投機醜聞帶來的負面影響,文在寅總統的支持率在今年三月份已跌至34.1%,是其2017年上任以來的最低點。/ 網絡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在投票上表現出的變化更令即將於明年3月迎來總統大選的兩大黨倍感緊張。民主黨81名初選議員已聯名發表反省書,要求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國民力量黨的初選議員也在探討未來將僅支持同意開展黨內改革的黨首和黨鞭候選人。該黨一名初選議員在接受韓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不進行不斷的改革,是無法使20-29歲人群成為穩固的支持群體的。

當然,兩大黨擔憂的情況大機率不會在較近的未來成為現實,畢竟韓國尚無成氣候的第三方政治勢力,且兩大黨對有可能成為第三方勢力的對象的共同牽制、韓國基於多數決議的選舉制度也阻礙了少數政黨的成長。然而風起於青萍之末,當現在的年輕人成為決定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之時,變化的浪潮將再也無法阻擋。(責編 / 權文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nwU0HgB9EJ7ZLmJgh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