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孩子發脾氣,說不定會「因禍得福」,收穫一枚情緒穩定的娃

2024-01-14     老張育兒

原標題:允許孩子發脾氣,說不定會「因禍得福」,收穫一枚情緒穩定的娃

孩子沒有出生之前,幻想過無數母慈子孝的畫面。一想到將來會有一枚聽話的乖寶寶,感覺做夢都會笑醒……

可孩子出生了,才發現現實和想像之間,差得是一整個洪荒。這些家裡每天都在上演的畫面,真的讓人哭笑不得。

看到餐桌上不喜歡的飯菜,立馬就鬧著不想吃飯;

遇到喜歡的玩具沒有買到,各種哭鬧著不願離開;

碰上做不好的事情,就開始發脾氣、鬧情緒;

………

這樣的事情,真的每天都在發生!最開始,還有耐心哄勸孩子,希望他能停止哭鬧,一起協商解決問題;到最後,所有耐心都被用完,一看到他發脾氣,立馬就忍不住呵斥。

孩子,難道不允許有脾氣嗎?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就應該乖巧聽話。他們沒有負擔,不用為工作和生活發愁,有父母和家人疼惜愛護,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可實際上,只要生而為人,就會有煩惱,就會有不開心的事情,這才是人之常情!只不過,每個人的煩惱和不開心不一樣而已。

孩子發脾氣,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為何不可以呢?

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對於情緒控制的能力比較弱。再加上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無法精準的表達訴求。

所以哭鬧、發脾氣,就成了孩子特有的標誌。他們只是通過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難道不可以嗎?

允許孩子發脾氣,未嘗不可

父母難道願意孩子一直把壞情緒藏在心裡,就像「定時炸彈」一樣。直到有一天,孩子真的承受不住的時候,在「爆炸」嗎?

相信沒有父母願意這樣吧?因為大家很清楚:壞情緒埋在心裡,時間久了傷身體,對身心健康的傷害,都是極大的。

與其折磨孩子的健康,倒不如讓他們痛痛快快的把情緒發泄出來。更何況,換個角度看待發脾氣這件事,會發現好處頗多。

1、培養孩子的情緒表達能力

發脾氣,本來就是在表達情緒。當孩子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憤怒、委屈時,相信他們的情緒表達能力,慢慢也會有所提高。

幼時學會的情緒表達,等到將來踏入社會,都會成為財富。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能夠更快速了解他人的情緒,並展開有效溝通。

2、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

一直堅信:人,都是在不同的情緒中,慢慢認識自己的!別看孩子小,但他們也有認知,也會慢慢分辨自己的情緒,以此來認識自己。

當然,在了解和觀察情緒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的幫助。最起碼,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他們不開心。

3、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父母一定想不到: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些有益物質,幫助和促進他們的大腦發育。

這不是誇大其詞,而是很多相關專家在跟蹤、走訪和對比後的結果。孩子適當發脾氣,對他們的身心,以及大腦發育都是很好的。

聰明的父母,都在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單純的發脾氣、扔東西,當然是不值得提倡的!趁著他們年幼,父母應該正確引導,教會他們正確表達情緒。

1、創造相對安全的環境

孩子需要一個安全、無壓力的環境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應該提供一個接納、包容和支持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自由和信任。這樣,孩子才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

2、使用「我語言」

在孩子沒有真正學會表達之前,父母要幫助他們表達。看到孩子生氣時可以說:我注意到你很生氣,可以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嗎?

3、鼓勵孩子表達

即便孩子表達的不清楚,父母也要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是生氣、是委屈、是難過、還是嫉妒?說出來,孩子心裡可能就不會那麼難受。

4、給予正面反饋

聽到孩子的表達後,父母要第一時間給予正面反饋,肯定他們的表達之後,再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會從側面激發孩子的自信。

發脾氣沒有錯,就看父母如何引導。是讓孩子繼續發脾氣,還是讓他們成為脾氣的主人,重點還是在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若是不想孩子被情緒控制,那父母就繼續呵斥和制止他們吧!若是想讓孩子走出情緒泥潭,那就試試上述這些方法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fc66c2ac023be83e69f1da67b53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