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我沒考好,讓父母失望了!」
你遇沒遇見過孩子愧疚難當,哭著說對不起父母的情況?
前陣子,有位網友就遇見了。
他看見一個女孩半夜跪在孔子像面前「懺悔」,邊哭邊說考試沒考好,讓父母失望了,自己對不起父母。
哭了好一會兒,才站起來離開。
不知道你看到這則新聞怎麼想,我心裡非常不是滋味,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經歷。
我父母學歷不高,他們倆特別希望我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所以從我上小學開始,他倆就輪流監督我學習。
每天至少有一個人盯著我寫作業、複習、預習,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小時。
一旦我想出去跟小夥伴玩或是看電視時間長了點,他們就會說:
「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我們起早貪黑工作為了誰?」
「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我們起早貪黑工作為了誰?」
如果某次成績低於90分,媽媽就會語重心長地跟我說:
「你得努力學啊,要是考不上好學校,我和你爸這輩子就沒指望了。」
「你得努力學啊,要是考不上好學校,我和你爸這輩子就沒指望了。」
每次聽到媽媽這麼說,我都特別難過,想著一定要加倍努力,才對得起父母。
在我的努力下,成績逐步提高,但我一點兒開心的感覺都沒有,滿腦子都是父母的督促:
「家裡什麼活兒都不讓你干,只學習有什麼學不好的?」
我們什麼苦都能吃,什麼累都能受,但你得出息啊!要不我們還有什麼盼頭?」
「家裡什麼活兒都不讓你干,只學習有什麼學不好的?」
我們什麼苦都能吃,什麼累都能受,但你得出息啊!要不我們還有什麼盼頭?」
一想到這些話,我恨不能不吃不睡每天學習,讓父母為我驕傲。
偶爾考差了,我會自覺地把每道錯題訂正後寫上100遍。
其實,這麼做對提高我的成績沒有絲毫作用,但唯有這麼做,才能讓父母感到欣慰。
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學習完全不是為了自己,是被內疚的情緒驅使著拚命學。
我告訴自己,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我得聽他們的話。
這種強烈的心理壓力,讓我在學生時代只關心一件事:如何滿足父母的期望,讓他們高興。
可能有些父母認為,孩子變得懂事了,聽話了,出息了,有什麼不好嗎?
表面看沒什麼不好。
實際上,這樣的孩子,精神始終都是緊繃繃的,很難感到輕鬆愉悅。
不客氣地說,這種「效果顯著」的教育方式,是在過早消耗孩子的內在力量,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越來越羸弱。
「我要達到父母的要求!」
而一個將大量能量消耗在迎合父母上的孩子,他要怎麼發展自我?
很大程度上,他們會苛求自己。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里,講了一個真實案例。
一位二年級小學生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過於看重滿分。
有次在家寫作業,一開始還好好的,但拿出一張試卷後,就開始掉眼淚。
家長以為孩子沒考好,看了一眼分數,是99分。
孩子說,數學一考就是100分,為什麼語文老是考不到呢?
家長勸孩子,你自己訂正一遍,全對了,就相當於100分了,而且不是100分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學過的東西有沒有掌握。
孩子聽了之後點了點頭,但還是很傷心,做作業也不能集中精力,顯得心不在焉。
家長想知道,怎麼引導孩子面對考試時有個好心態?
一位二年級小學生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過於看重滿分。
有次在家寫作業,一開始還好好的,但拿出一張試卷後,就開始掉眼淚。
家長以為孩子沒考好,看了一眼分數,是99分。
孩子說,數學一考就是100分,為什麼語文老是考不到呢?
家長勸孩子,你自己訂正一遍,全對了,就相當於100分了,而且不是100分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學過的東西有沒有掌握。
孩子聽了之後點了點頭,但還是很傷心,做作業也不能集中精力,顯得心不在焉。
家長想知道,怎麼引導孩子面對考試時有個好心態?
為什麼二年級的小學生,會因為99分而流淚呢?
很顯然,這並非偶然事件。
最大的可能是,發生了很多類似事件,孩子被明示或暗示要考滿分,才會孵化這個結果。
尹建莉老師一針見血:
「雖然家長開導孩子的話說得不錯,但從孩子的反應可以看出,他並不相信家長的話。
孩子像雷達一樣,能準確感覺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只是為了開導孩子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孩子是會聽出來的。
他不但不信,反而會更難過。」
「雖然家長開導孩子的話說得不錯,但從孩子的反應可以看出,他並不相信家長的話。
孩子像雷達一樣,能準確感覺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只是為了開導孩子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孩子是會聽出來的。
他不但不信,反而會更難過。」
確實,如果一個孩子從小以父母的感受為主,一旦按自己的感受來,就被訓斥「沒有上進心」「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
多半情況下,就算之後父母沒有嚴格要求孩子,他依然會本能地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讓父母滿意。
孩子沿著這樣的心理軌跡走下去,他會成為堅韌不拔的人,還是會心理失衡?
答案不言自明。
「我是個差勁的人!」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愛我們。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為了愛父母,孩子願意承擔一切。
在公眾號「寫故事的劉小念」里,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她媽媽身體不好,全家就靠爸爸賺錢養家。
因為幹活太過辛苦,爸爸經常把自己遭遇的不公傾訴給女兒。
有次,女孩在學校暈倒了,被老師送到醫院,爸爸趕來後,沒有半句安慰,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責怪女兒不省心,讓自己當月的全勤獎泡湯了。
女孩聽了爸爸的話,一句話都不說。
後來,在一堂語文課上,有個孩子把「駱駝祥子」讀成了「駱駝樣子」,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只有女孩一臉嚴肅。
課後老師找到女孩,問她怎麼沒笑。
女孩沉重地說:「老師,這篇課文讓我想到了爸爸,他都快被我拖累死了,我哪有資格笑?」
是不是很扎心?
是不是很心疼?
是不是覺得孩子操心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有點杞人憂天?
但,這就是孩子。
因為愛父母,他們自動連接了父母的負面情緒,自動承接了這份沉重和脆弱。
然而,連獨自生存都做不到的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幫助父母解決實際問題。
當他們覺得自己幫不上忙時,很可能會陷入到「我真差勁」「我什麼都做不好」的無助又自責的情緒中出不來。
甚至,撐破自身容納情緒的極限,以前能從容面對的事情,都會成為負擔不了的精神壓力。
就如同那個女孩一樣,連笑都覺得對不起爸爸。
「我只有做得更好,才配得到愛!」
不想給父母添麻煩;
怕父母討厭自己;
特別在意父母對自己的評價;
如果沒達到父母的要求,就會充滿負罪感。
這樣的孩子,你覺得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容易成為討好者。
前陣子李雪琴上了熱搜。
她說24歲時被自己喜歡的男生嫌棄胖,她看見男生抱起自己的閨蜜,非常羨慕,就問男生:「我要瘦到多少斤,你才能抱我呢?」
男孩說:「你瘦到100斤,我就抱你。」
她絕望了,因為她根本做不到。
從此她開始抗拒別人的擁抱,直到3年後被一個高高瘦瘦的女孩抱起,她才覺得:「我可以被抱起來,是不是也意味著,我也是可以被喜歡和愛的呢?」
這句話,讓人忍不住鼻酸。
我覺得她更想表達的是:如果我不能提供附加價值,你會無條件愛我嗎?
她對各種關係的小心翼翼,其實源於她小時候的經歷。
在她父母離婚後,媽媽的情緒非常不穩定,她為了完全接住媽媽的情緒,做了「媽媽的媽媽」。
也就是說,在她跟媽媽的關係中,她變成了大人,媽媽變成了小孩。
黃仕明老師說:
「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更像是一個容器的作用,通過看到和涵容孩子的焦慮,孩子焦慮的這部分內容被接住和轉化,孩子得以成長。」
「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更像是一個容器的作用,通過看到和涵容孩子的焦慮,孩子焦慮的這部分內容被接住和轉化,孩子得以成長。」
如果反過來,孩子的內心無法得到滋養,就很難健康成長。
你能想像,李雪琴拚命學習考上北大的初衷,是不想讓父母愧疚,覺得離婚耽誤她學習嗎?
她甚至沒有經歷過青春叛逆期,因為她需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安撫媽媽這個「愛哭愛鬧」的小孩。
這樣長大的她,沒有被充分地愛過、看見過、接納過。
所以,即便李雪琴在別人眼裡十分優秀,她依然覺得「其實我真的沒有你們看見的那麼好」。
她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對別人更有用,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獲得喜歡和愛。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少嗎?
最後
看到這,估計不少父母要問:
這不行那不行,那怎麼教育孩子啊?
其實,守住兩條底線即可。
一是給予孩子安全感。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必須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即一個孩子只有確認自己永遠是被愛的,他才擁有安全感。
如果對孩子的需求,父母看不見;
如果孩子受到驚嚇,沒有溫柔的懷抱;
如果孩子需要時時刻刻擔心父母情緒崩潰……
那當他面對人生挫折時,第一反應絕不是積極面對,而是轉身逃跑。
因為他沒有積累足夠的內在力量,去好好處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二是允許孩子自由發展自我。
很多父母擔心,給孩子自由,會不會養成他不聽話的壞毛病?遇到危險不知道躲避?
有一說一,自由的孩子才最自覺。
如果父母平時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允許他做自己,那麼他是不會養成壞毛病的。
即便遇到個別危險的事物,父母告訴孩子不要去做,孩子是會聽的。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那樣:
「自由不是信馬由韁,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共勉。
讓我們做一個
能夠充分給予孩子
愛、看見、尊重、自由的父母
邀您加入7天好媽媽成長營
學習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我們與孩子共成長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晴川,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編輯,育兒學習者、觀察者、分享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