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創作中,會運用到許多創作手法,從而來凸顯出人物的特點和故事的主旨。因此,影視劇中呈現出來的人物形象,可能會與真實的歷史人物有著很大的差距。
許多有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都會出現紀曉嵐的形象。在電視劇中,紀曉嵐是一個忠臣,備受皇帝的寵信。但在真實的歷史中,紀曉嵐並沒有這麼受寵信。此外,他還有著好色、嗜肉等缺點。
著名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乾隆每次微服出巡時,身邊都會跟著一些受他看重的大臣,其中,就有一名叫作紀昀的人。這個紀昀,就是非常有名的紀曉嵐。「曉嵐」,是紀昀的字。
與紀曉嵐相關的電視劇,還有很多。《鐵齒銅牙紀曉嵐》,就是一部以紀曉嵐為主角,講述了紀曉嵐在生活和官場中的故事。在這些影視劇中,紀曉嵐被塑造成為了一個正面的形象:忠臣、寵臣、正直。
的確,這些特點都在紀曉嵐身上出現了。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除了具有這些令人稱讚的品質之外,紀曉嵐的身上,也存在著許多令人詬病、令人不喜的地方。
紀曉嵐,出生在雍正年間。紀家,是一個非常有聲望的官宦家庭,每一代子孫,都有人通過科舉,走入官場。因此,紀家非常重視對子孫的教育。或許是因為家族優秀的基因,紀曉嵐從小就表現出了非常高的讀書天賦。
六歲時,紀曉嵐就以非常優秀的成績,通過了童子考試。他也由此獲得了「神童」的稱號。在中國的科舉歷史上,每一個等級的科舉考試,都得到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但是,「連中三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是聰慧如紀曉嵐,也沒有做到。
考鄉試時,紀曉嵐考取了鄉試的第一名「解元」。但是,在隨後的會試和殿試中,紀曉嵐雖然都榜上有名,但都處於中上的位置,並沒有獲得第一名。最終,乾隆十六年,三十一歲的紀曉嵐,以殿試二甲第四名的成績,受封庶吉士,正式步入仕途。
雖然紀曉嵐不是最後的狀元,但是,他的學識,仍獲得了很多人的稱讚,其中,就包括當時的皇帝:乾隆。乾隆曾經多次讓紀曉嵐主持修撰和編寫文集。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庫全書》了。
因為紀曉嵐有著非常豐富的學識和知識儲備,乾隆非常喜歡將紀曉嵐帶在身邊。乾隆到熱河行宮避暑時,會讓紀曉嵐伴駕。乾隆南巡時,也會下令讓紀曉嵐隨行。乾隆八十大壽,大擺盛宴,紀曉嵐也出現在宴會上。這讓很多人認為:紀曉嵐備受皇帝寵信,是一個寵臣。
但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伴君如伴虎,皇帝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死大權,所有的人,都要順從皇帝的意願,服從皇帝的安排。否則,皇帝一怒,極有可能浮屍千里。在乾隆高興,喜歡紀曉嵐的時候,紀曉嵐的確是寵臣。
但是,紀曉嵐一旦做了讓皇帝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他就會變成被皇帝厭惡的對象了。因為姻親和兒子犯了錯,紀曉嵐曾多次被牽連,被乾隆貶官降職。此外,乾隆還會不顧老臣的顏面,當面辱罵紀曉嵐。
自從雍正在南書房設立軍機處之後,天下所有事情的決定權,都收歸到皇帝的手中。朝堂中的大臣,不需要發表任何意見,只需要根據皇帝的命令辦事就行。
到了乾隆執政的中後期時,除了將權力收歸到皇帝的手中之外,還嚴格地控制民間百姓文化和輿論的發展。有一次,乾隆召見紀曉嵐,與他談論朝政。紀曉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令紀曉嵐沒有想到的時,他說的話,卻惹怒了乾隆。
乾隆沒有顧及紀曉嵐的面子,直接罵他:「朕是因為你學識優秀,才讓你主持編纂《四庫文書》。但不要忘記了你奴才的身份。在天下人面前,你是受人敬仰的大學士。但在朕眼裡,你始終是皇家蓄養的倡優。」乾隆的一番話,讓紀曉嵐馬上跪地求饒。
紀曉嵐是寵臣,還是佞臣,並不由他自身的才能來決定,而是完全取決於皇帝對他的態度。但是,因為紀曉嵐的才能和學識,他在天下讀書人中,卻有著很高的威望,受到許多人的尊敬。
也正是因為此,人們在談論紀曉嵐的時候,多是稱讚他的優點,突出他在官場上的成就,而很少會談論到他的私人甚或,很少會說到他身上的缺點。其實,與古代許多男人一樣,紀曉嵐也有著好色的缺點。
古代的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紀曉嵐十七歲的時候,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一個比他大三歲的馬氏為妻。不久之後,馬氏就為紀曉嵐誕下了長子。夫妻兩人,相敬如賓,關係尚可。紀曉嵐給了馬氏應有的尊重,讓她主持家事。馬氏也盡心地照顧紀家老小。
對於「紅顏知己」的嚮往,是許多人都有的,紀曉嵐也一樣。妻子馬氏,長相一般,並不怎麼討紀曉嵐的喜歡。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紀曉嵐先後納了六個容貌美麗的小妾。其中的一個小妾,與紀曉嵐有著三十多歲的年齡差距。
除了好色之外,紀曉嵐還非常喜歡吃肉。麵食、米飯,是許多人每天的主食,而蔬菜、肉等菜品,則是輔食。但是,紀曉嵐卻不喜歡吃米飯或者麵食,也不喜歡吃蔬菜;他只吃肉類。據說,紀曉嵐一頓飯,能吃下十盤豬肉。
紀曉嵐,是乾隆時期非常有名的一位大臣。與大貪官和珅不同,紀曉嵐留在史書中的,是積極、正面的形象。紀曉嵐正直、關心天下百姓的好形象,掩蓋住了他身上的一些缺點。從而讓許多人給他貼上了「好官」的標籤,只知道他的優點,而不知道他的缺點。
因為時間的距離,後人只能通過影視作品或書籍,去認識和了解歷史人物。這就會造成對人物認識產生偏差。我們在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抱著開放包容的態度,要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