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絕大多數人在內心深處都是相當正派的嗎?

2022-04-15     哲學園

原標題:陳嘉映:絕大多數人在內心深處都是相當正派的嗎?

人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會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皆如是說,一方面源源不斷為這一元命題提供證據,一方面基於這一元命題建設理論。硬心腸的理論家證明弱肉強食有理,軟心腸的理論家則費盡心思發明一套機制來說明:雖然人都是自私的,後來卻發展出了善良、互助、法治。「血親互助」「看不見的手」「契約論」,這些理論是否成功,誰也不知道。

人皆自私這一命題不只是理論家的法寶,同時似乎也已成為普通人的共識。

布雷格曼異於是,他釜底抽薪,從根本上否認這一臆想出來的元命題,斷然聲稱「絕大多數人在內心深處都是相當正派的」

不假,很多暢銷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支持人性本惡這個元命題。

《倖存者》全球熱播,《蠅王》賣了數千萬冊,作者戈爾丁(Golding)還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這些作品,說到底,是小說,是虛構作品。

現實與此相似嗎?布雷格曼找出了6個湯加男孩被困阿塔島一年有餘的真實故事,那裡發生的事情跟蠅王的故事幾乎完全相反。

難道我們的基因里已經深深植下了自私的種子?《自私的基因》暢銷全球,但在生物學界飽受質疑,實則,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國知名演化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科普作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其科普力作《基因之河》《科學的價值》及講述其傳奇科學家養成之路的個人傳記《道金斯傳》(上下冊)中文簡體版已由湛廬策劃,分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本人在這本書的後續版本中也放棄了人類天性自私的主張。針對道金斯,布雷格曼介紹了科學家別利亞(Belyaer)和柳德米拉(Lyndmila)在西伯利亞一家養狐場所做的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實驗,這場實驗的結論,用布雷格曼的話來總結,是「最友好者生存」

人類在動物界生存下來,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只有人會臉紅,只有人有眼白——眼白透露了視線或關注點的方向,這些都是交流的產物。

人類當然有他殘酷的一面,單說最近的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日本人殘害中國人、納粹殘害猶太人,但那種認為人類變得越來越殘酷的看法是沒有根據的,布雷格曼引用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講述其重磅研究成果的《語言本能》《心智探奇》《思想本質》《白板》《當下的啟蒙》中文簡體版已由湛廬策劃、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及其他資料說明,人類並不天生好戰,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人類的好戰之心逐漸受到了抑制。

史蒂芬·平克四部曲

《語言本能》《心智探奇》

《思想本質》《白板》

好吧,道金斯的理論也許有點兒迂闊,但也有很多心理學實驗得出了人性本惡的結論。坊間博識之人,多半都聽說過津巴多的監獄實驗,一些大學生受試者分成兩組,9個充任獄警,9個充任囚犯,他們本來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可在短短几天的實驗進程中,「獄警」們轉變成一批凶神惡煞,「囚犯」們變得極度焦慮、驚恐。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同樣出名。實驗項目招募了一些人來充當「老師」,另有一些實驗團隊成員充當「學生」被綁在隔壁房間的椅子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回答錯了,老師被要求按下電擊開關。電擊設備的電壓不斷提高,直至會讓學生尖叫甚至昏迷。學生的這些表現是團隊成員裝出來的,但受試者並不知情,他們雖然對「學生」表示同情,但大多數仍然會服從命令,一直電擊這些極度痛苦的學生。米爾格拉姆由此得出結論:人類會盲目服從去做那些可怕的事情。這些實驗非常有名,被廣為傳播,被寫進教科書,然而,布雷格曼徵引各種材料表明,這類實驗都是被導演的,有些甚至可說是騙局。

但人性本惡的元命題似乎並不只是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編造出來的,現實中到處可以找到例子。20世紀60年代,在紐約的邱園公寓,一位年輕女士凱薩琳凌晨回寓所,在寓所邊上,一個兇犯襲擊了她,凱薩琳不幸死去。附近公寓有很多人聽到她的呼救,有人推開窗戶大喊「放開那個女孩」,然而,在長達半個鐘頭的行兇過程中,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這起兇殺案後來在美國人所周知,作為人心冷漠的典型案例。然而,關於邱園兇殺案的新聞報道大大失實,後來的調查研究表明,鄰人們從熟睡中被呼救聲驚醒,立刻有兩人報警,一位較晚被叫醒的女鄰居還衝出公寓找到嚴重受傷的凱薩琳,而凱薩琳正是在她的懷裡斷氣的。

我們可以在社會新聞里讀到很多兇殘、邪惡、變態,但我們必須記得,新聞不是社會整體狀況的平衡寫照。更何況,有些記者出於種種目的以偏概全,歪曲事實,甚至捏造事實。據新聞報道,卡特里娜颶風把奧爾良市變成了一個野蠻社會,布雷格曼通過深入調查揭示,真相遠非如此。布雷格曼寫道,大量研究的結果表明「新聞是一種危害精神健康的有害品」。

現實世界中人並不像這類新聞渲染的那樣不堪。布雷格曼於是講訴了丹麥人在納粹眼皮底下救援數以千計即將遭到圍捕的猶太人的故事。當然,在多數情況下,人們並沒有像這次行動中的丹麥人那樣去對抗邪惡,布雷格曼承認,這是一個例外,但他還另外舉了一些事例,說明在正常社會條件下,人們會自發去幫助別人、救援別人。

在那些堅持人皆自私元命題的理論家眼裡,普通人也許不是也不必一味自私,但那只是因為他們不夠理性。理性總是教人自私,作為理性的楷模,經濟人總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真的嗎?你一意要開一家書店,是因為書店能帶來最高利潤嗎?也許你已經喪失理性了?當然,一家企業沒有利潤就不能持續存在,然而,掙得一份利潤跟利潤最大化之間還有很遠的距離。

針對以上種種,布雷格曼做了方方面面的考察來說明「絕大多數人在內心深處都是相當正派的」,我們人類是「最善良的物種」。人類更像倭黑猩猩,「對不平等有天生的厭惡傾向」,而不那麼像好勇鬥狠的黑猩猩。那麼,問題倒轉過來了:那些唯利是圖的行徑,那些令人髮指的暴行,又是從哪兒來的呢?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會回答這個問題。

布雷格曼列出的暴行的第一個來源可能讓人吃驚:移情共感(empathy,本書譯者譯作「同理心」)。是的,共感是善良之源,然而,運用不當的共感則會帶來可怕的後果。

暴行的第二個來源:權力。經驗和實驗表明,在一個小團體中被推為領袖的,通常不是馬基雅維利式的邪惡君主,而是友好、善良之士。然而,權力就像麻醉劑,這些人握有權力之後,常常會變得無視他人的痛苦。大規模人類社會的領袖則從一開始就不是「善類」,這類所謂的文明社會似乎天然需要某種不平等,賦予一個人或一小撮人以巨大的權力。由是觀之,「長期以來,文明都是一場災難」。

那些得出宏大而驚人結論的心理學實驗從來都很可疑——物理學實驗的結論若不同於我們憑常識得出的結論,我們多半要放棄後者,但事渉我們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們憑什麼該去相信某一個所謂實驗而不相信生活經驗教給我們的結論?新聞和現實中的確有些事情匪夷所思,但我們未必就能由此出發來概括全世界的現狀。自私的基因,理性經濟人,人云亦云,耳朵聽得長了繭子。質疑、駁斥也不是沒有,韓少功一篇《個人主義正在危害個人》就是好例,奈何難阻滄海橫流。今又有布雷格曼花費精力去重新調查真相,站出來高聲質疑流行成見,值得為之鼓呼。

不過,為之鼓呼到此為止。我對布雷格曼的結論大多存疑。我相信,在正常社會條件下,尤其在沒有重大利害衝突的時候,大多數人蠻善良的,但似乎不能由此斷定人性本善。作者相信人類暴行在不斷減少,看起來人類是在不斷進步,可是而今恰恰是那些壞人最容易爬上高位,文明又被說成一場災難。至於結語中「賴以生存的十大準則」提倡要寬容,要理解,要愛自己,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它們肯定很好,說不定也管用,就像雞湯一樣,可我還是不相信任何人能夠發明出「消除仇恨、不公正和偏見最好的辦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ea1831ab498a1d56348ee006486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