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哪家強,中國手機廠

2023-12-22     汽車公社

汽車市場的風向變了,尤其是營銷輿論的打法。

懂車帝冬測風波愈演愈烈,余承東帶頭「揭竿而起」,長城、吉利順勢「響應」,這場車企與平台之間的輿論戰爭,終歸是打響了第一槍。拋開所謂風波的具體細節不談,可以肯定的一點,「打嘴仗」正在成為汽車業界的新常態。

「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謙謙君子逐漸遠去,接下來將是激烈的聲量角力,以及輿論高地的爭奪。

並非無跡可尋,說是「飯圈化」的一種表現也好,說是汽車營銷的全新進化也罷,總之,自從造車有了新勢力,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跨界來造車之後,汽車圈的口水戰就多了起來。

特斯拉入華多年,至今仍然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尤其是「剎車失靈」事件的後續影響;李想「微博之王」的稱號愈加響亮,追逐熱點的同時,也成為了熱點;華為AEB事件之後,大家都知道,「吵架」要選好對象……

說來說去,難道未來的車企,都要用「嘴」造車了?

很顯然,造好車是一回事,讓廣大消費者認可,又是另外一回事。汽車行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價格戰也好,輿論戰也罷,新能源汽車時代潮流的大勢之下,遊戲規則都將重新書寫。

而手機廠商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入局汽車行業,看中的就是「亂世出英雄」。

手機廠造車,有點東西

問界、智界、小米汽車、魅族DreamCar MX……毫不誇張地說,手機廠商跨界造車,正成為中國汽車的中堅力量。

而更可怕的一點在於,這些手機廠商在經歷網際網路+移動端市場的「摸爬滾打」之後,對於消費者所喜愛的東西、痛點等,一清二楚。哪怕是輿論戰方面,更是得心應手,無懼挑戰。

與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相比,手機廠商造車更「新」。

作為後來者,手機廠造車的市場優勢並不大,但相對於先行者,後來者既能「摸著石頭過河」,又能藉助現成的產業供應鏈實現造車效率上的提升,並享受到已經被教育好的市場。

而且不容忽略的是,在硬實力上,手機廠商造車也做的可圈可點。就純電汽車而言,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無疑是2個不容忽略的產品點。而在這2部分產品力的布局上,手機廠商下足了功夫。

毫不誇張地說,華為的鴻蒙座艙,魅族的Flyme auto、小米的澎湃OS,基本上可以認定為車圈前三的車機系統。儘管小米汽車還沒開售,但手機廠做車機,似乎就是存在著某種「降維打擊」。

同樣,關於智能駕駛,眾多手機廠造車勢力們,更是要與造車新勢力們,爭個高低。此前,小鵬與華為的「AEB事件」,其內在,就是在爭奪智能駕駛領域的話語權。

小鵬汽車的智能駕駛能力,無疑是汽車市場上的第一梯隊,相對應的,華為HI加持下的智駕,同樣廣受好評。以至於,無論華為造車不造車,都必然與小鵬汽車有所碰撞。

最終「AEB事件」的結果如何,相信大家心裡都有了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後諸如此類的爭端,還會越來越多。

至於智能駕駛究竟有多重要?小米汽車,將自動駕駛當做首要突破口。特斯拉,始終宣傳自己的智駕能力。小鵬、理想、蔚來等,也都在熱衷「開城」……

手機廠造車的優勢,不僅僅在於對相關產品點、產品力的把握,還有整個萬物互聯生態的建設布局。試想一下,當廣大消費者已經習慣這些年數碼產品、智能家居的應用,手機廠造車也就提前擁有了一堆擁躉。

雖說手機粉與汽車粉概念不同,但「狂熱粉絲」「飯圈文化」並非無稽之談,尤其是在「水軍」的推波助瀾下,手機廠商們的輿論掌控力、事件發酵能力,都是另一層級的存在。

掌控輿論,軟硬兩手抓

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短視頻平台的興起,使得信息成指數型增長。消費者想要在多如牛毛的信息中,獲取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難如登山。買車購車更是如此,信息的壁壘帶給消費者不少的麻煩,甚至「建議」走偏。

大大大、好好好的溢美之詞比比皆是,但消費者真正需要的,並不止這些。

手機的爭霸時代,SOC晶片、拍照能力、螢幕玻璃、跑分……各種硬體加持,各種參數爆炸,目的就是吸引消費者眼球,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度。

當然,除了明面上的針鋒相對之外,這些手機廠商在暗地裡,還有其他競爭——軟實力。如:小米的飢餓營銷,華為的狼性文化,蘋果的精英戰略等。

沒有人會忘記小米手機的經典一戰,彼時所有的山寨手機「灰飛煙滅」。更沒有人會忘記,華為硬剛美方當局,海思一夜「備胎轉正」,至此依舊占據國內輿論大勢。

而今,這些往日的輝煌被延續到汽車市場上。當手機廠商開始造車,隨之而來的,便是繼承發揚的各種光環。再加上輿論的推波助瀾,「遙遙領先」更是不在話下。

毫無疑問,遊戲規則改變了。汽車行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令所有的車企和供應商們,開始全新的原始積累,供應鏈體系亦在重構之中。

亂世出英雄,手機廠造車,恰逢其時。

華為堅決不造車,但鴻蒙智行一出,誰與爭鋒?據了解,除了智界、問界之外,華為加持的「界字輩」品牌 ,還有2個,分別與江淮汽車和北汽合作。

此外,華為所主導的零部件供應,包括電機、晶片、雷射雷達等,也開始深入到各大車企產品之中。

小米進入戰局,「為小米汽車而戰」。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儘管小米汽車正式上市的時間在2024年,但不難發現的是,此時關於小米汽車的消息,正逐漸多起來。消息稱,12月28日,小米汽車即將正式亮相,30萬元起。

背靠吉利,魅族的心思也變得更加活泛。雖然與華為和小米相比,魅族的動作小了很多,但卻也更符合汽車行業的原有邏輯。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猥瑣發育的魅族,或許會給予汽車市場一個大大的驚喜。

退一步講,難道手機廠商就一定造不好車?

論硬實力,手機廠商的技術能力可圈可點,就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而言,甚至可以領先一大截;論軟實力,如今的各大輿論場,都已經成為手機廠商的「後花園」,打嘴仗大機率不會輸。

高效的網際網路思維,靈活的產品邏輯,讓手機廠商比冗雜的汽車廠商,更容易應對複雜多變的市場。但一個硬幣兩個面,手機廠有自己的優勢,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們也有自己的長板,可供一戰。

越競爭,越公平。萬類霜天競自由,價格戰也好,輿論戰也罷,前路雖遍布荊棘,但中國汽車,已經邁出了走向未來的堅實一步。

而我們也始終堅信,中國必然能夠從汽車大國,邁向世界汽車強國之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a29e39291ff84c41a027477927e2662.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