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抗西方上中國所取得的勝利,從根本上說還是中國傳統的勝利

2019-08-28     蔡氏意學

回過頭來看當下的美國。美國社會當下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一如當前的蘇聯,也是不公平,由財富分配極度不均所體現的不公平。由此可見,蘇聯共產主義與美國資本主義,並非如一般人所想像,是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而是在本質上相同的一條道路,都殊途同歸地製造不公平,製造嚴重的不公平。

不公平在當下的美國成為主要問題,成為美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是2008年,沒錯,次債危機之後。

次債危機撕掉了美國的底褲,讓真實的美國暴露於世,不僅對外國人如此,對美國人自己也是如此。次債危機之前,美國是公平而普遍富足甚至普遍土豪的美國。次債危機之後,人們才發現美國只是一個1%的人富足甚至土豪,而99%的人卻不富足,甚至貧窮的美國。

於是,美國人民不幹了,2011年他們發動了「占領華爾街」運動,大罵華爾街是騙子一條街。同時,2014年左右,揭露當下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財富分配不均的《21世紀資本論》成為西方世界,乃至全球的暢享書。然後,美國人讓世人大跌眼鏡地選了一個反美國政治傳統的超級土豪做了總統。這些情緒和事件最終匯總為一個潮流,被稱之為反政治正確的「民粹主義」。

在西方的語境中,尤其是在西方精英的意識中,「民粹」是一個十足的貶義詞,有點類似於中國的「義和團」,在內涵上又本質不同。「民粹」和「義和團」相同的地方有兩點。一是,都是來自民間的、老百姓的,對所遭遇的不公平的自發反抗;二是,都代表著傳統。

二者內涵的本質不同就在其所代表的傳統的不同。「義和團」所代表的傳統是中國傳統,「民粹」所代表的傳統則是西方傳統,或者說中世紀傳統。中國傳統是心性-道義傳統,而中世紀傳統則是基督教傳統。

「義和團」在中國之所以被嘲笑,尤其是被「精英」階層嘲笑,只是在於其對新技術的排斥,更相信自己內在的精神,以為自己的精神,以及以精神為支撐的肉體能夠抵禦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事實上,相信自己內在的精神,輕視外物,輕視技術,正是中國傳統之精神內核,只是「義和團」的英雄們做的有點機械了。此後,中國正是憑藉這樣的精神,在技術明顯不利的條件下,終於趕走西方列強,獲得政治上的獨立。建國後,也是憑藉這種精神,我們建立了自己的完備的工業體系,搞出原子彈、氫彈。改革開放後,還是憑藉這股精神,中國讓自己的產品暢銷世界,迅速實現經濟的崛起,成為唯一一個僅憑貿易,不搞侵略,就晉身超級經濟體的國家。

因此,義和團之後至今,在對抗西方上,中國所取得的一系列勝利,無論是軍事上、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中國傳統的勝利,不是任何外來的這主義那主義的勝利,也非這技術那技術的勝利。


如果概括性地總結一下,中國傳統精神的精髓有兩點,一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是無限開放。

我們管離鄉背井到城市掙錢的農民叫「農民工」,這是不對的,更準確的應該叫「農民老闆」。但凡了解農民的人都知道,他們進城最不喜歡的就是進工廠當工人,掙錢不多不說,更重要的是缺乏自由,管束太多,讓農民很不適應。於是一有機會,進城農民更願意去做沒有人給自己下命令、定規矩的職業,譬如走街串巷收廢品,街頭擺攤賣小吃水果,拎個錘子搞家裝;一旦積累了經驗、技術、資金,農民們也更願意自己開店開場,哪怕經營非常之辛苦,規模非常之微小。

為什麼讀書很少,甚至不讀書的中國農民,更願意去做自己承擔一切風險的老闆,而非包吃包住無風險的產業工人。原因無他,傳統精神傳統教育使然,而傳統精神傳統教育的內核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最典型的話就是「不吃饅頭爭口氣」,「你要爭氣」,「你咋不爭氣」,這是世世代代以來,每一個中國人在孩提時代必然會收到的來自父母長輩的告誡,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現代人一提到「開放」、「封閉」,就想當然地認為是國家層面的事,社會層面的事,其實不然。從根本上來說,是個人層面的事。真正的開放是心態、心靈的開放,而心態、心靈開放的標準是你是否真正考慮別人的感受,你是否把別人當成和是和自己一樣的人。就這個標準而言,在至今的整個人類文明史中,唯有傳統的中國做到了真正的開放,因為唯有傳統的中國用「仁」,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定義人。也唯有傳統的中國,世世代代以來,用「仁」,用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教育自己的子孫後代。

從字形上看,「仁」就是二人,其中一個人是你自己,另外一個人,則是你在這個世界上將會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包括你的家人,你的同鄉,你的同胞,以及全天下其他的任何一個人,總之,「仁」就是你和你之外的任何一個人,仁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人。「二人」何以為「仁」,因為,「仁」的意思就是,你應該把你之外的任何一個人,看成和你一樣的人,你的心要和他們的心相互感應,要考慮他們的感受。

充分接納別人,充分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仁」,只有「仁」了,才是人。否則,把自己與別人割裂開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麻木不仁」,就不是人。「麻木不仁」本來是醫學術語,是說你的身體器官麻木了,失去了感覺能力,「不仁」就是不能去感覺、感知了。

「仁」就是開放,是真正的開放,也唯有仁才是真正的、無限的開放。對於仁,對於這種開放,中國還有一個比較通俗,比較民間的說法,是「將心比心」。

中國人的以「仁」為內核的開放精神,還體現在對人,尤其是對陌生人的稱呼上。在當今世界,唯有中國人以家庭成員的稱呼,去稱呼一個陌生人。譬如,對於同年齡段的人,一律以兄弟姐妹相稱,對與父輩年齡的人,一律以叔叔、阿姨相稱,對年老人一律以爺爺奶奶相稱。即便對於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陌生人,一位中國父母也依然會對孩子說,這是小哥哥、小姐姐、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之類。

前不久,有媒體將英國女首相稱之為「梅姨」,梅姨聽了以後,非常開心,欣然接受。在感到溫暖、親密的同時,想必梅姨也一定很驚訝,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家庭關係的中國人怎麼叫自己姨。


中國人為什麼用家庭稱謂去稱呼全天下人,原因無他,在中國人心目中,全天下的人,都是和自己家庭成員一樣的人,真真正正地把天下,把世界看成一個大家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個中國人都具備家天下的情懷,用現在的話說,都是世界主義者。事實上,家天下比世界主義要深刻地多,真實地多。同時,在全球隔離主義橫行的當下,中國人發自內心的家天下情懷彌足珍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dY2WwBJleJMoPM_c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