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大軍里,爸爸們為何逐漸「消失」?

2022-06-19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育兒大軍里,爸爸們為何逐漸「消失」?

之前在有關父親帶娃的文章里,我們提到過畫家劉墉說過的一句話:

「許多爸爸在孩子的圖畫里沒有手,為什麼?

因為在孩子的記憶里,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何止是孩子覺得爸爸抓不住,很多「喪偶式」帶娃的媽媽們也經常氣呼呼吐槽「豬隊友」的不靠譜:

「高興了和孩子玩一玩,不高興了晾一邊。」

「我為孩子功課急得焦頭爛額,他自己打遊戲睡覺毫不耽誤。」

「更氣人的是,孩子說更喜歡爸爸,因為他爸不管他,我管太多了。」

……

一個家裡仿佛只有媽媽圍著孩子轉,爸爸越來越邊緣,逐漸「隱身消失」……

其實,爸爸們不是「隱身」了,而是功能被壓縮了。

被推開的爸爸

詹大年校長在他的博文中舉過個例子:

有些爸爸在準備教育孩子前,喜歡問孩子「我是不是你爸爸?」這句話。

有個孩子對詹校長說:「聽到爸爸這句話,我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有一次,我對爸爸說『有時候你是爸爸,有時候不是爸爸』。但爸爸氣得直冒火。」

這種在我們看來沒有疑問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給出的卻是模稜兩可的答案?爸爸又為什麼會生氣呢?

在大多數家庭中,爸爸好像就只是一個「賺錢機器」的角色。

這其中一大原因是,我們的社會文化並不鼓勵男性從家庭中獲得自我價值感,比起在家裡做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對男性來說仿佛「事業有成」更值得驕傲。

而另一個原因是媽媽們很可能無意間「成全」了父親的缺席。

比如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剛出生的嬰兒哭個不停,媽媽抱很快就能哄好,而爸爸抱了很久,孩子卻哭得更厲害。

於是,媽媽很無奈,只能事事都親力親為自己來;爸爸很挫敗,感覺孩子不親自己,於是產生了懈怠。

這種模式久而久之,就變成媽媽一人活成了一支隊伍,而爸爸的功能被壓縮到只剩「滿足家庭成員物質需求」這一項。

正因為功能被單一化,所以「我是不是你爸爸」這個問題背後,隱藏了一個二元對立的答案——

如果回答「是」,那下半句就是——「既然我是你爸爸,養了你,你就得聽我的。」

如果回答「不是」,那下半句就是——「既然我不是你爸爸,你就別讓我養。」

正如詹大年校長所說:

「聰明的爸爸不會簡單地問『我是不是你爸爸』,而會去思考『我是不是一個全功能的爸爸』。」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功能健全的父親」是不可或缺的,生理、物質上的功能自不必說,比這更重要的,其實是父親在精神上的作用。

父親的功能

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過一個觀點:

「媽媽的愛指向親密、融合,爸爸的愛是指向分離、規則。」

簡單來說就是:媽媽是港灣,讓孩子有安全感;爸爸則帶孩子去看世界,讓孩子學會獨立,成為一個成熟的個體。

父親功能的凸顯,是在孩子能跑會跳之後,需要分離的階段,把孩子從母嬰共生的二元關係中拉出來,拉入三元關係和更廣闊的世界。

對於男孩來說,父親是英雄、榜樣和典範

電影《獅子王》中,在辛巴小的時候,爸爸在他心中是一個偉大的王者。

爸爸總是溫和地教導辛巴:

「世上萬物和諧共存,國王就得理解這種平衡,並且尊重所有的生命。」

「要記住你是誰,你是我兒子,也是真正的國王。」

這些認知在辛巴幼小的心中紮根,成為他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當意外來襲,父親被害去世,即便突遭重大喪失的辛巴經歷了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暴自棄,但父親的言傳身教已經融入了他的人格,支撐著他挺過苦難,重新成為了獨一無二的王者。

童話,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映射:

作為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男性形象,父親這個「模板」通常是男孩模仿和超越的對象,深刻影響著男孩的性格與氣質。

對於女孩來說,通過父女關係,了解與異性的相處模式

作為女兒生命里的第一個男性形象,爸爸對於女兒在兩性關係中的自我價值感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傲慢與偏見》中,女主角伊莉莎白的母親要照顧多個兒女和家庭,分身乏術,沒有更多精力關心其他,只求把所有女兒都順利嫁出去。

好在,父親非常喜愛伊莉莎白,給了她很多關注和愛護,正是這獨一份的寵愛給了伊莉莎白「我值得被愛」的底氣,讓她沒有把自己的價值局限在「順利嫁出去」上。

因此,當一個所有女孩都上趕著追求的公子哥出現時,只有伊莉莎白對他表示不稀罕;

當母親選中一個她覺得合適的結婚對象,硬要伊莉莎白嫁時,並不喜歡那個人的伊莉莎白勇敢拒絕了。

充足的父愛能給女孩提供一種有力量的支持,這種支持在告訴女孩:「你不是一個物件,你很珍貴。」

一個從小在爸爸那裡得到情感滿足的女孩,總能以更加平等的心態和男性相處,不會隨便委屈自己。

對於所有孩子來說,父親的緩衝、保護功能不可或缺

《家有兒女》有一集裡,劉星和同學鬧矛盾約架。

媽媽知道後,第一反應是指責劉星,讓他趕緊去給人家道歉。

劉星說:我沒錯,憑什麼道歉。

一般這種時候,屬於孩子自己的課題很容易上升為親子矛盾加劇孩子的心理負擔。

幸好,這時爸爸夏東海及時站出來說:「老爸和你一塊去,保證能打贏。」

雖然打架不值得提倡,這父子倆最後也很狼狽,但劉星一定從爸爸身上感受到了被支持,學會了不要忍氣吞聲。

面對外在衝突時,爸爸的保護能讓孩子習得自我保護的方式;

而在家庭內部,爸爸的「不靠譜」有時能起到緩和作用,減少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對抗

知乎網友@手可摘星陳分享了她在小區遇到的一對父女間充滿童真的對話,起因大概是女孩的奶奶不讓孫女買某個玩具,爸爸偷偷給買了:

小女孩:「這個玩具我好喜歡,謝謝爸爸!」

爸爸:「一會兒回家奶奶問起來這個玩具應該怎麼說?」

小女孩:「嗯……我就說天上掉的。」

爸爸:「不要,你說在地上撿的。」

小女孩:「可是奶奶不讓我在地上撿玩具。」

爸爸:「你就說玩具是新的,是爸爸讓撿的。」

小女孩:「我知道了,因為這個玩具有盒子裝著,不會髒。」

爸爸:「對呀。」

這段對話獲得了3.8萬贊,大家贊的,是這位爸爸對孩子童心的守護,這種另類的保護,撐起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找回爸爸的「功能」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到:

「父親並不需要多麼成功,多麼強大。實際上,在3—6歲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強大的。關係的平衡不在於外在的衡量,而在於內在的情感。」

父親貢獻給家庭的時間多少,不僅關係著家庭的和諧度,更關係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然,現實中的確有「功能不健全」的父親甚至「缺席」的父親存在,這種情況,也不必絕望。

其他的男性長輩、偶像,甚至是有些媽媽能夠獨當一面既當爹又當媽,總有別的方法可以彌補這一缺失。

只要在孩子的成長中,既有能回歸的港灣又有成為自己的勇氣,TA總能成長為一個獨立成熟、自我負責的人。

最後,希望每個爸爸都負起責任,媽媽們也多給爸爸們一些施展的機會,不要把自己搞得那麼累。

爸爸帶娃好處多,不妨放手多讓爸爸帶娃,我們偶爾放鬆一下,不要操太多心,去做做自己喜歡的事。

也許你會看到一屋子狼藉、髒兮兮的爸爸和孩子,但同時也收穫了一家人都歡樂的時光。

祝好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

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做一個好丈夫、好爸爸

永遠值得驕傲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育兒先育己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參考資料:

詹大年《「我是不是你爸?」這句話的背後》

李雪愛與自由《父親的力量 | 李雪對話黃玉玲 - 後篇 -》

壹心理《《獅子王》虐哭千萬硬扛的成年人:25年後,我終於看懂了這個人生真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d0903453e1e87ffdf2c7026873b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