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

2019-05-21     每天好習慣

一位粉絲爸爸說他最近很頭疼,原因是他11歲的兒子前兩天跟同學打架,起因只是因為一點小矛盾;兒子回到家後,爸爸立馬就教育了他,並且讓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保證以後不再犯;兒子比較敷衍地答應了一聲,不會再打架了,但是爸爸擔心他下次又犯,非逼著他寫保證書,這下好了,把兒子逼急了,大叫到「我說了不會再打架了,你還要怎樣?」

爸爸挺意外的,以前那個聽話的兒子不見了。

其實不僅是這位粉絲爸爸有這種情況,其他的家長也會遇到,尤其是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裡常常是雞飛狗跳,兩敗俱傷。

李玫瑾說,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有時候話說到了就可以,沒必要反覆在孩子面前說;孩子犯錯了,點到即可,也沒必要給逼著孩子承認錯誤,孩子承認錯誤很難得的。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但有的孩子能安然度過青春期,重回好孩子,大部分的原因在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每個年齡段的教育方式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把他推到了對立面。

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青春期的孩子,教育要與之前有區別,用對方法,才能安然度過孩子的青春期。

為什麼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自尊心強,希望大人能把他當成成年人來看待,而不是孩子。

不明白孩子心理變化的家長就會習慣性地強制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事,那孩子就偏偏不那樣做,目的很簡單,誰把我當小孩看,我就偏不如他意。

例如你天天告誡他要好好學習,才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道理他其實都懂,而你反覆嘮叨這事,令他反感,甚至是厭學,逃課。

你跟他說這件事不是這麼做的,他就會偏偏那麼做,他就是不如你意,但不會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這時候家長要注意說話的語氣,不能用大人教小孩做事的語氣來說,而是把他當做大人來看待,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好多了。

在對待孩子犯錯這件事來說,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家長點到為止即可,沒有必要對他上綱上線,又是非逼著承認錯誤,又是寫保證書或者道歉啥的,孩子的自尊心強,很可能適得其反,走向反面。

李玫瑾教授說,讓孩子承認錯誤很難得,不要爭執到底,很可能會讓孩子對你不恭敬,他知道就行了。

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受不得說,你對著他嘮叨,他會反抗,甚至是說出大不敬的話「你吵死了」。

其實這也就是一個把握度的問題,因為孩子已經大了,有些道理已經懂了,你再重複地說,換誰都會反感。

孩子小的時候,大人說什麼話他都能聽,叫他幹什麼也能遵從,所以家長就習慣了這種命令式的教育,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一時沒改過來,就容易使孩子叛逆。

所以,如果你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記得李玫瑾教授說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t_3_WsBmyVoG_1ZJV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