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的當下,學校停課不停學,要求孩子在家學習。
不去學校,就減少了被感染的風險,家長心裡多少安心些。
但孩子的學習效果多少會受影響,尤其是有些壞習慣的孩子。
我整理出了影響孩子學習常見的9個壞習慣,希望能引起家長的重視。
玩遊戲
寒假時,已經有不少的小學生在玩各種手游,那叫一個溜。
玩遊戲一直爽,一直玩一直爽;我玩遊戲時是這種體驗,更何況沒有自制力的孩子。
原本逃避開學的孩子,一聽到延期開學,心裡更爽了,又能好好玩遊戲了。
如果不控制孩子玩遊戲,在家學習?也只是個空想而已。
嘗過葷的老虎,除非不得已,才會吃素。
拖沓
你肯定有過這種對話:
你:該學習了。
孩子:等一下
幾分鐘後,還沒動。
你:怎麼還沒開始學習啊?(語氣開始有點急)
孩子:我說了等一下。(不耐煩)
半小時後,孩子還沒動靜,只有當你把他按在桌子前才算開始。
沒有課的孩子最容易拖沓,他覺得自己有一天的時間可以學習,不在乎耽誤一下。
然而結果是等著等著,就到了晚上,最後想想算了,明天再學習吧。
是不是像極了你要看書的時候?孩子也是一樣,拖著拖著,一天就過去了。
所以,要監督孩子的學習,該逼他時還是要逼一把的。
書本亂丟
我家侄子到了學習時,就說「我不知道書去哪了,找不到。」然後就不學習。
明明是自己亂丟書本,有時找藉口說不是自己亂放的,說我明明放在這裡的。
即使是找書學習,在找書的過程中,原先的一點學習慾望都磨沒了。
當想學習時,前幾秒很重要,如果錯過了,就會找藉口不學習了,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
所以,家長在前一天就要孩子放好書,最好是放在孩子的床頭,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做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學校時期,聽課效率高於在家學習的效率,不做筆記還多少能記住一些。
而現在在家學習,若是還不做筆記,就相當於走走過場,把課本粗略地過了一遍,能記住多少?
只有在做筆記的過程,才是加深記憶的過程,生字、公式的每一次書寫,就是再次記憶。
而且只有做筆記時,才會發現新問題,有問題,說明思考過。
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做個筆記,加深印象。
學習無計劃
想到什麼科目就學習什麼科目,這種無序的狀態,一天下來,孩子感覺啥也沒學到。
孩子學習沒有計劃,就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態度不端正,怎麼學得進,有啥學啥,沒有就不學。
家長理應和孩子制定一個計劃,今天學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明天要學什麼,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日計劃,周計劃應該陪孩子一起做好。
學習走過場
在家學習,最大的缺點是老師不能檢驗學習成果,孩子自然就走過場,再加上家長不能一直看著他。
比如孩子一直在聽課文、生字等;但沒有背、記、思考的過程,一天下來,記住的詞可能就那麼一兩個。
這樣一看,學習效率大為降低。
既然老師不在,那家長就要承擔起老師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學習,給孩子設置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同時要求孩子背誦。
家長主動承擔起老師的角色,才能保障孩子的高效率。
一心多用
一邊學習的孩子,還能記住大人的聊天內容,甚至是還在回味電視劇情節。
這是明顯的一心多用,既想看書,又想記住別的內容,學習效果肯定受影響。
所謂「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在孩子學習時,我們就要要求他必須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即使是玩遊戲時。
專心是一種態度,不會因為做什麼事而改變。
讓孩子專心做事,家長們平時應該多加引導。
不能自主學習
對於小學生來說,很難自主學習,只要你不推著他往前走,他能一直原地踏步。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個狠心的父母,是父母的奮力托舉,孩子才會有美好的明天。
不管是有課沒課,家長都要根據孩子的精力,適當給他安排學習任務,讓他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尤其是在家學習,你對孩子的每一分鬆懈,都有可能成為別人超越孩子的機會。
不要指望孩子自主學習,先有他律,才有自律;形成孩子的肌肉反應,他才有可能自主,這需要很長的過程。
注意力不集中
學習需要氛圍,沒有氛圍就容易走神,在家學習,能打擾孩子的因素太多了。
有時候是你的一次開門,有時候大人的說話聲,甚至是孩子經常上廁所。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是在家學習最大的缺點,一點小響動,都能成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理由。
面對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家長們可以陪伴孩子學習,或者多鍛鍊他,有響動就有響動,不能太遷就他。
就像嬰兒時期,太安靜的環境,睡眠反而不好。
家長做好監督,注意力不集中那就多花些時間來學習。
這次在家學習時間較長,不是幾天,正是孩子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時機。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在學習,而別人還在玩時,累積起來,你的孩子進步不止一點點。
而這一定離不開家長的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8wYVHAB3uTiws8KY4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