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女的30個細節

2020-01-09     每天好習慣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細節教育。

有時候你的一句話可以激勵孩子,也可以打擊孩子;一個表情會令孩子高興或沮喪;一個行為會令孩子害怕或興奮。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這30個細節。


1、避免「破壞性」的批評

孩子童年時期的心靈是極度敞開的,父母如果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批評孩子,他會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不利於心理健康。

2、善於挖掘孩子的優點

不要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應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告訴他,會給孩子莫大的信心。

3、不用「比較」來刺激孩子

常拿親戚家的孩子試圖刺激孩子,看似激勵其實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他活在了「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

4、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的自信從根本上,是來自於父母無條件的愛。小時候得到的愛越有條件,長大後他的自我價值感就越低。

5、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

即使孩子的決定很怪,也要尊重他的決定;只要體會之後,才能有成長,他下一次就知道什麼決定更好。


6、幫助孩子調整心態

當孩子陷入痛苦或憂慮時,父母要幫忙調整心態,例如聽音樂、談心、閱讀等方式,都是不錯的法子,幫助孩子恢覆信心。

7、限制過分的「物質占有欲」

過分給予他物質獎勵,容易使孩子產生「物質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錯覺。要知道,基於物質的愉快難以長久。

8、父母的性格要樂觀

父母的性格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當面對困難時,父母樂觀的心態,孩子也會被感染這種情緒。

9、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

一個健康、快樂、溫馨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快樂成長;一個整體充斥著吵架、指責的家庭,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10、克制想要幫孩子快速完成的衝動

當孩子在完成任務時,即使做的慢,也要讓他獨自完成,千萬不要代勞。你做的90分跟他做的60分,後者更能讓他成長。


11、給孩子幫助你的機會

找到讓孩子幫你的方式,他會更有存在感。例如買完菜回來時,可以讓孩子幫忙拿菜簍,或者扔個垃圾。

12、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讓孩子突然想要抱抱時不要拒絕他,因為他想要安全感了,滿足一下,又不會少你一塊肉。

13、教孩子「換位思考」

當孩子與別人產生矛盾時,讓孩子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別人為何這樣做,能解開孩子心中的很多困惑。

14、讓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點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告訴孩子當生別人的氣時,要理解,原諒別人,自己也能收穫一份好心情。

15、鼓勵孩子「納新」

鼓勵孩子要嘗試新鮮事物,體會新鮮事物帶來的變化。


16、讓孩子和同伴多交往

寬容是在與人相處時鍛鍊出來的,接納別人的不同,孩子就不會以自我為中心,體會寬容帶來的快樂。

17、不要給孩子過度保護

關心和保護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最後一事無成。

18、不要過分嚴厲

孩子犯錯要進行教育,但避免採用過分嚴厲的方法。常用暴力來解決孩子犯錯的家長,常常會養出暴力孩子。

19、別隨便嚇唬孩子

當你嚇唬孩子說「我不要你了」時,孩子會信以為真,他最信任的人都不要自己了,導致對身邊的所有事都產生懷疑。

20、鼓勵孩子適當冒險

爬小土坡,跳小水坑,鞦韆稍微盪高一點,在不會對孩子造成大傷害的情況冒險,突破自己。


21、幫孩子制定規則並執行

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規則,當孩子觸犯時,按照規則上的執行,這樣孩子不會有牴觸心理。

22、培養時間管理能力

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例如孩子約定時間出去玩,在時間範圍內盡情地玩,到了時間,就提醒他自覺停止。

23、適當給孩子獎勵

當孩子達到某個目標時,適當地給予獎勵,孩子會更有幹勁。

24、通過遊戲訓練注意力

情景模擬遊戲能夠鍛鍊孩子的注意力,寓教於樂,在遊戲中不知不覺訓練了孩子的注意力,何樂而不為呢。

25、養成正確金錢觀

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講明金錢的來源,而不是對金錢隻字不停,反而導致孩子花錢的大手大腳。


26、家長偶爾要「裝傻」

不是孩子不會表達,而是常常被大人捷足先登表達了;所以偶爾裝傻,讓孩子完整地表達,他更能得到鍛鍊。

27、故意讓孩子單獨出面

當孩子單獨上陣,鍛鍊他的膽子和應變能力,例如有客人來時,上個水果;去鄰居家串門等。

28、正確對待交往衝突

孩子間起爭執,家長不要急著干涉,先讓他們自己交涉幾次,問題得到解決後,孩子才能知道怎麼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29、教孩子正確看待輸贏

和孩子下棋、玩遊戲時,故意讓孩子贏,這樣孩子更不容易接受失敗;正確的應該有輸有贏,孩子才明白輸贏乃常態。

30、鼓勵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孩子好奇心有,但隨意性更強,常常是一件事做了開頭沒有結尾。

所以告誡孩子,哪怕再小的事情,做了就要有始有終。

這些細節都藏在生活的小事中,你發現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CUesW8B8wMrh2Liy2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