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的總結,3點掌握慢性肝炎

2019-10-28     悅讀中醫

小 編 導 讀

慢性肝炎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其原因或由於治療不當,或由於病癒後休息不好,再次感染,多次反覆,心氣耗傷,導致恢復較慢。這樣病程長、易反覆的疾病,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是一種折磨。治療時,想要找准方向,少走彎路,就必須分清階段,有的放矢。關於慢性肝炎分階段治療的方法,王旭齋老中醫是這樣說的。


慢性肝炎分型比較複雜,因為大部分患者既有邪實又有正虛,治療時也需邪正兼顧。由於這個原因,我治療慢性肝炎採取分階段的辦法,即第一階段以祛邪為主,第二階段邊祛邪邊扶正,第三階段以培補為主。

具體如何掌握何時轉入下一階段有以下幾個標準:以黃疸和消化道症狀基本緩解為標準。以黃疸消失、消化道症狀緩解為標準。培補元氣待肝功能正常出院為止。

第一階段包括濕熱不清和氣滯血瘀兩型。第二階段除上述兩型外還有脾虛胃弱型。第三階段包括氣血兩虛和肝腎陰虛兩型。雖然如此劃分,但實際應用時還應針對症狀靈活掌握。

1.第一階段:濕熱不清,氣滯血瘀。

典型症狀:熱不清,黃疸鮮明較深,胃脘痞滿,腹脹,大便不爽,小便赤,苔黃厚,脈弦數。

濕熱不清

典型症狀:黃疸,中滿,噁心,不思飲食,便溏不爽,苔白膩,脈弦濡。

治療方劑:

熱不清:茵陳30g,梔子13g,黃柏10g,酒大黃5~10g,焦山楂3g,焦神曲3g,焦麥芽3g。

濕不清:茵陳30g,茯苓13g,蒼朮10g,白朮10g,砂仁10g,枳殼10g,車前子20g。

氣滯血瘀

典型症狀:氣滯——噯氣,脅間竄痛,腹脹,苔紅,脈弦緊。血瘀——面色晦暗,肝區痛,肝掌,蜘蛛痣,婦女經閉,舌絳紅有瘀斑,脈弦緊澀。

治療方劑:

疏肝理氣:柴胡10g,鬱金10g,佛手13g,枳殼10g,瓜蔞20g,砂仁10g,降香5~10g。

活血化瘀:當歸10g,赤芍10g,紅花10g,桃仁10g,三棱10g,莪術10g,王不留行15g,丹參13g,延胡索10g。

2.第二階段:側重於理氣活血,佐以清解餘熱。

脾虛胃弱

胃弱

典型症狀:食慾不佳,嘈雜,泛酸,呃逆,舌淡,苔白厚膩,右關脈細。

治療方劑:姜半夏10g,薑黃10g,生薑3片,大棗3枚,青皮10g,陳皮10g,枳殼10g,砂仁10g,茯苓13g。

脾虛

典型症狀:口淡乏味,腹脹,大便不調,泄瀉,乏力嗜睡,不思飲水,下肢浮腫,舌淡,右關脈細數少力。

治療方劑:炒白朮20g,薏苡仁15g,黨參15g,茯苓13g,乾薑3~5g,黃芪20g,建曲15g,升麻3~5g。

3.第三階段:補氣養血,滋補肝腎。

針對氣血虛和肝腎陰虛治以補氣養血,滋補肝腎。

氣血虛

氣虛

典型症狀:面色蒼白,畏寒,手足冷,短氣,語音低微,自汗,乏力,不耐勞累,面部及四肢浮腫,舌淡,苔白滑而潤,脈細數少力。

治療方劑:黨參15g,黃芪20g,白朮15g,茯苓13g,甘草10g,浮小麥15g,牡蠣15g。

血虛

典型症狀:面色萎黃,唇舌色淡,心悸,失眠,驚悸,盜汗,腰膝酸軟乏力,頭暈,口乾,舌淡,脈細數。

治療方劑:當歸10g,熟地黃20g,茺蔚子15g,何首烏20g,阿膠20g,白芍15g,杜仲炭10g。

肝腎陰虛

肝陰虛

典型症狀:口乾苦,低燒,煩急,牙衄,失眠多夢,肝痛,驚悸,舌絳紅,無苔少津,左關脈弦細數。

治療方劑:當歸13g,白芍15g,生地黃13g,熟地黃13g,茺蔚子15g,麥冬20g,何首烏20g,紫河車10g。

腎陰虛

典型症狀:低燒,五心煩熱,盜汗,腰痛,下肢無力,發熱,耳鳴,夢遺,夜尿多,頭暈目眩,健忘,舌紅少津,兩手尺脈細數。

治療方劑:生地黃13g,黃精13g,女貞子13g,枸杞子15,續斷15g,天冬10g,麥冬10g,菟絲子10g,鱉甲13g,地骨皮13g,銀柴胡10g。

在扶正階段男患者以滋腎為主,女患者以養血調經為主。兼具兩型的,針對病情對症處理,從方劑中選用藥物、劑量亦依據病情適當掌握。

分階段治療慢性肝炎,你學會了嗎?

想要學好中醫,學習一些老中醫的經驗是必不可少的。

一本老中醫的臨床病案集,是王旭齋先生50餘年臨床智慧的總結,你想讀嗎?

《王旭齋老中醫臨床病案集》

本書以王旭齋老中醫臨證醫案為提綱,按照現代醫學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分類,醫案選擇王老親自診治,西醫診斷明確,中醫治療獨到的病例或治療有效的疑難病例,藉助每個病案的治療過程,以按語形式分析不同類型肝病的病因病機、治療規律,在每例病案中反映出的學術思想、治療經驗、遣方用藥特點等,對提高臨床診治肝病能力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王旭齋老中醫臨床病案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旭齋著 李秀惠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g7qEW4BMH2_cNUgio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