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黃孝花鼓戲原是黃陂、孝感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你可曾知道,它又是黃陂人率先走進租界、推向「大舞台」的。其中,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未曾謀面的泰山大人——韓道惠(1887-1950年,發跡後更名韓惠安)就是其中之一。
從「戲窩子」黃陂走出來的韓惠安,是一個出了名的戲迷,特別喜歡家鄉的黃孝花鼓戲與京劇,且熟悉戲劇界的經營情況。他發達後投資的得意之作,莫過於在漢口法租界興建「漢口大舞台」劇場(今人民劇院)。
漢口大舞台
友益街105號友益街105號
是人民劇院的地標,在一百年前,它還有個更為古老的名字——漢口大舞台,回首百年的風風雨雨,在它身上演繹了無數經典傳奇。
黃孝花鼓戲成就了韓惠安的文化產業,韓惠安讓黃孝花鼓登上了大雅之堂。自從漢口大智路建成火車站後,韓氏發現火車站周邊人口稠密,外地遊客甚多,尤其以喜愛京劇與黃孝花鼓戲者居多,而且離粵漢碼頭也不遠,水陸交通便捷,這一帶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演出寶地。
舊時漢口大舞台
於是,他於1914年(一說為1912年,一說為1917年)集資籌建了一座表演戲劇的劇場,取名為「漢口大舞台」(今漢口友益街103號)。這是一座兩層樓的建築,樓上樓下共有觀眾座位1000個,可供人飲茶、觀看戲曲演出。觀眾一進劇院就可看見對面是演出戲劇的舞台。劇院開業之初,主要是上演湖北黃陂、孝感流行的地方劇——「黃孝花鼓戲」。
晚清漢口江邊的花鼓戲
黃陂花鼓戲原來純粹是農村自娛性質的「家園班」,擁有黃陂西鄉泡桐店、北鄉王家長和東鄉「戲夫子灣」的「戲窩子」(後為「楚劇村」)。他們農忙種田,農閒賣藝,逐步演變成了向職業化過渡的民間「草台斗戲班」,繼而走進漢口茶樓與租界,成為武漢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次公演楚劇的「漢口大舞台」劇場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一舉成功後,黃陂縣北鄉王家長沖的「王家班」為慶祝黃陂人黎元洪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中央大都督,專程前往武昌都督府舉行了黃孝花鼓戲演出專場,一時間轟動武漢三鎮,黎都督還親筆題寫條幅「梨園名角」相贈。
江秋屏
江秋屏(1886—1945) 湖北黃陂人。藝名「小寶寶」,工閨秀。師從「江洋人」,1903年在英租界美觀茶園組班,百代公司錄有其拿手戲,《打連響》為其絕活。1919年向梅蘭芳學習化裝,並接受梅贈送之點翠頭面等,為楚劇梳古妝、貼水片第一人。
無獨有偶,從黃陂泡桐店祝家灣走出的男伶江秋屏(1886-1945年),後拜師江長玉(別號江洋人),16歲搭職業戲班在農村集鎮唱戲。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與小年紅、夏世燮在英租界美觀茶園組班演唱。江氏表演風度大方、扮相俊美,嗓音清亮、感情逼真,咬字行腔黃陂鄉土風味濃郁,以演傳統劇目而享有盛名,角色多為婦女、閨閣小姐一類。花鼓戲迷為之傾倒,常「趕包」(即趕場)在幾個茶園連續演出,方能滿足眾多觀眾的要求。茶園時興點戲,他常被點名登場演唱。其拿手戲《十二想》、《吃醋》、《雪梅觀畫》曾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
李百川
李百川(1896—1944) 湖北黃陂人,原名李祖賜。工旦行。他自幼愛戲,無師自通。1914年,應玉壺春戲班之邀,以藝名「小官寶」登台,擔當台柱和後台經理。1923年就聘於天仙舞台,他積極參與楚劇由人聲伴唱改為胡琴伴奏的音樂改革,在《粉妝樓》一劇中編創新腔「西江月」。1926年與陶古鵬、江秋屏等組織同業公會,成立楚劇進化社,任委員兼組織組組長。
「漢口大舞台」建成後,江秋屏聯袂朱福全、胡喜堂等人組班獻藝,以出售門票演出方式取代茶園的賣茶點戲。江的藝名「小寶寶」亦製成巨幅金字匾額懸掛在戲園門口。江所演角色多為閨秀、村姑和家庭少婦。《打連響》為其絕活,手持鍍鉻的銅管連響,以雙手打滿花,載歌載舞,連響聲脆,銅管閃光,令人眼花撩亂,贏得滿堂喝彩。
王若愚
王若愚(1890一1964) 湖北黃陂人,原名元寶,藝名「小桂清」。工旦行,後改醜行,更名若愚。1925年任共和昇平樓老闆,他熱心公益,積極為爭取楚劇合法地位而奔走。聘高月樓、金大力等開創楚劇武戲。抗戰期間,任楚劇問藝二隊隊長,在四川堅持抗日宣傳演出。撰有《楚劇奮鬥史》。
親歷親聞的著名楚劇表演藝術家王若愚在《楚劇奮鬥史》中如是說:「那時紅得發紫的小寶寶,已是鶴立雞群、所向無敵」,成為「前台老闆的聚寶盆」。
稍後,梅蘭芳初來漢口公演,看江氏的演出《百日緣》後,親自授以化妝技術,並贈送點翠頭面及水片,一時傳為佳話。因此「大舞台」被當時的觀眾稱之謂「花鼓戲大舞台」。
沈雲陔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厲慧良(前排座位左二)、漢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吳天保(前座右二)、楚劇演員王若愚(前座右一)等合影(照片提供:沈建國,文字說明:沈建武)
黃孝花鼓戲為「大舞台」打下名號後,韓氏又派人到京、津、滬等地邀請京劇名角前來演出京劇,使「大舞台」逐漸形成以演京劇為主和其他各劇種進行藝術交流的演出場所,在全國頗負盛譽。
黃陂楚劇團為台北黃陂同鄉會演出專場後合影
1917年,韓惠安又聘請漢口戲劇界知名人士傅心一為經理,傅氏廣交朋友,受到戲劇界人士的推崇,從而首創在漢口大舞台京劇、漢劇、新劇(今為話劇)同台演出的先例,在藝術上進行交流和革新嘗試,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1920年,韓惠安將「漢口大舞台」更名「共和昇平樓」。次年,又將劇場進行粉刷裝修,復改名為「漢口共舞台」,因當時上海亦有「共舞台」,故冠以「漢口」二字,經理為從黃陂走出的黃孝花鼓戲名角王若愚,主演京劇。還請來了前輩名家、李少春的父親李桂春,被譽為「活岳飛」的「小達子」(桂春的藝名)來演出「岳(飛)戲」和包公戲《狸貓換太子》等。
小貼士:
黃孝花鼓是一種湖北武漢的地方傳統戲劇。自清中葉至1926年之間流行於湖北省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原名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節後玩燈時演出,故又名"燈戲"。最早由民間的劃採蓮船、踩高蹺、打架子鼓等藝術形式演變而成,其發展到1926年改稱"楚劇"。"黃孝花鼓"自起源到成為黃孝地區一種正規的地方劇種的100餘年的歷史裡,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以黃孝片語言為說唱形式的小戲,走過了它曲折艱難的道路。楚劇的原生態戲曲,簡易道具,簡單服裝,演出不受時間、場地、人數的限制,演唱自由,多唱打鑼腔,有的唱大筒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