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老一輩京劇人都罵吳興國是「京劇逆子」。三十年來,他用西皮二黃唱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甚至還唱荒誕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但是吳興國說在他的作品中,炫酷的聲光和現代的解讀都是表象,背後一樣唱著西皮二黃,他從來沒有離開傳統。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京劇才能走進我們的現代生活。
2013年12月,在根據卡夫卡同名小說改編的新作《蛻變》演出前,吳興國參加了台北的TED節目,進行了大約20分鐘的演講,談到了他的創作,從傳統戲曲談到如何創新。
「京劇逆子」:用京劇思考現代問題
以下為吳興國演講摘錄:
在傳統戲曲裡面,我覺得滬劇是最活潑的,很早以前就開始穿時裝演戲了。京劇在三、四十年代的時候,在上海也演所謂的文明戲,有時候也會把汽車開到舞台上去。所以說時代是擋不住的,那麼我們老說京劇怎麼復興,我覺得必須要演繹現代生活。要用唱念做打去和現代碰撞,不然西皮二黃永遠也沒有辦法打進我們當下的生活。比如《等待戈多》裡面對戰爭和生命的思考,這是傳統戲裡沒有的,卻是現代社會的問題。我們得用京劇思考這些問題,才能和觀眾產生共鳴。
三十年前我們做第一部戲《慾望城國》,是改編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當時劇本花了一年半,又花了一年半時間排練。那會兒也沒錢租劇場,天晴就在大學的體育場,下雨就躲在橋底下排練。但是當時我們都害怕,演員們也提心弔膽的,因為大家都是從傳統出身,真的不知道這種大膽地改編能做到什麼樣。後來第一幕排完了,我就請林懷民、蔣勛來看,老師們給了不少肯定,甚至說我們還不夠大膽。
創新的東西一定會經歷坎坷,這個毋庸置疑。當時魏海敏演麥克白夫人,那大青衣怎麼能演一個壞女人呢?就有她的戲迷給她寫信說,你不要跟吳興國一起演戲,他是個妖魔。說到《等待戈多》其實也是,用傳統演繹荒誕,對於前輩們來說我這個戲太出格了。所以1997年我第一次提出這個計劃的時候並沒有審批通過,他們問我的問題是:京劇里都是忠孝節義,忠孝節義裡面有荒謬嗎?你敢用小丑演大英雄嗎?
那之後我的劇團停了兩年,再回來的時候我做了一個獨角戲《李爾在此》,但《等待戈多》這個計劃一直放在我心裡。直到2005年開始排演這個戲,我就是要讓丑角用喜劇的方式來演繹一個大悲劇。但是傳統戲劇演繹喜劇是沒什麼經驗的,所以當時就請了李立群和金士傑來幫我。我們把時空放在了浪漫的宋朝,有這麼兩個浪漫的叫花子,完成這麼一出荒誕的悲劇。時空是久遠的,但是意義是當下的,我覺得這才能使得傳統京劇真正讓大家理解和接受。
其實我的新戲,雖然在空間處理和聲光效果都是現代的,但是背後的唱念做打是基礎。就好像跳現代舞,我要你做一個大跳,如果你沒有好的芭蕾基礎,這種動作可能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從六年前開始,我帶著學生重新開始唱傳統戲,唱《夜奔》什麼的。我要讓他們知道,雖然你們看到我在舞台上唱貝克特,一切都很現代、很顛覆,但是追根溯源我是從京劇出身,我從來沒有離開傳統。然後我還把這個舞台給年輕人,讓他們去演傳統戲,因為手眼身法步這都是我做新戲的基礎。
前兩年我和周華健、張大春合作的搖滾京劇《忠義堂》、《蕩寇志》,就是直接把搖滾樂、電吉他放進京劇裡面。我問學生們,吉他和鑼鼓,你們更喜歡哪個?他們笑而不答,我覺得其中好像有一種尷尬。就是說,好像我們從京劇出身,應該是喜歡傳統的。但是我們身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就是喜歡搖滾。這好像有一種尷尬,有種說不出的微妙。
後來有一次,這幫年輕人去阿里山腳下的一個溫泉,大家玩得特別開心。《蕩寇志》裡面有一場梁山好漢洗澡的戲,他們就在溫泉裡面邊唱邊鬧。還有人拍成視頻,傳到網上給我們看。這個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他們是喜歡的。他們像唱流行歌曲一樣在唱京劇,這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嗎?我就是要讓京劇能進入他們的生活,有搖滾、有街舞,這都沒什麼。因為我的唱腔、我的內核,還是京劇幾百年下來的精華。我非常佩服梅蘭芳,因為他一定是傳統在手,然後進行現代融合的。
「當代傳奇劇場」,與現代劇場藝術「接軌」
公元1986年,一群戲曲演員意識到傳統藝術的優勢不再,開始認真思索如何讓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藝術「接軌」;在吳興國和一群同樣懷抱熱情的青年京劇演員共同努力之下,「當代傳奇劇場」於焉誕生。
改編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的創團作《慾望城國》,將傳統京戲的唱、作、念、打融入西方經典,並以劇場形式呈現,成功地顛覆了觀眾對京劇既有的認知,締造全新的東方劇場美學。
自創團以來,當代傳奇劇場多次應邀赴國外演出,足跡遍及英國倫敦皇家國家劇院、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日本東京亞洲表演藝術祭、丹麥歐丁劇場四十周年慶以及美國史帕雷多藝術節等等。
多年來,當代傳奇劇場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的《慾望城國》、《王子復仇記》、《李爾在此》、《暴風雨》,改編自希臘悲劇的《樓蘭女》、《奧瑞斯提亞》,傳統老戲《陰陽河》、新編作品《無限江山》、《金烏藏嬌》,以及自創嘻哈京劇《兄妹串戲》,皆深獲國內外觀眾好評。2005年,當代傳奇劇場挑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的荒謬劇《等待果陀》。 多次取經西方經典,再以中國傳統戲曲的元素加以改編、融合東西方劇場藝術、開闢傳統戲曲新道路,已成為當代傳奇劇場獨有的精神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