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招生該「包養」,還是該「斷奶」?

2020-05-07   戲曲寶

財政要不要再養戲曲演員?戲曲招生該被「包養」,還是應「斷奶」?這成了很多人熱議的話題。戲曲專業與影視專業的冰火兩重天,導致戲曲演員青黃不接。有網友發出回天無力的「一聲嘆息」,也有人認為把戲曲推向市場或許是一條新路……


人,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在哪裡,活力就在哪裡,希望就在哪裡……歷史、社會等原因造成的文化斷層使戲曲日漸式微,乏人問津;人才稀缺又導致了傳承與發展的乏力與遲緩,從而陷入無限的惡性循環。

京劇名家梅葆玖曾經說:「戲曲演員的培養和觀眾群的培養一定要同步走。怎麼能把人才留住是個問題,現在有一些人改行演影視劇、唱歌去了。」比如于榮光,他在表演過程中借鑑了很多戲曲手法,比如伏地挺身、拿大頂,50歲的他如果沒有這個童子功是做不來的。近些年,徐帆、何賽飛、袁泉、秦海璐、余少群等有戲曲功底的演員通過影視走紅,也讓不少學戲的孩子看到了另一條出路,他們中的一些人選擇提前轉學影視表演專業或更多地爭取影視參演機會。


徐帆戲校時的演出照

近幾年來,戲曲生源越來越少,生源質量一年不如一年,不少從事戲曲教學工作的老師都感到了危機。要想在為數不多的生源中選出一些優秀考生,對於戲曲老師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中國的戲曲需要演員在舞台上用聲音、形體、表情等綜合能力去感染觀眾,每項功夫差一點,整齣戲的質感和節奏就會走形。以當今老生泰斗譚元壽先生為例,身為譚派傳人,在家學淵博的情況下,他又在富連成科班待了8年才出科。可見戲曲演員的培養過程,同「快」字背道而馳。

尷尬的不僅是戲曲,一切民族藝術,一切國產事物,都在面臨這種尷尬。文化自信自覺自強是關鍵。戲曲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需要有一定的積累和較高的素養才能看懂。上世紀90年代以來,藝術教育持續升溫,並且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戲曲教育,招生難,就業難,已經成為懸在戲曲教育頭上的兩柄利刃。

做好戲曲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大力資助有突出貢獻的戲曲教育工作者和教學成績突出的單位外,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戲曲院校的指導,進一步解決好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的銜接問題。


任何一種表演藝術,如果沒有年輕觀眾尤其是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沒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憂。傳統戲曲到底該如何傳承呢?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年輕人都是最受關注的。他們加入戲曲演員行列,可以為戲曲爭取到更多的觀眾。總之,年輕人的態度是戲曲傳承的最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