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梅蘭芳、荀慧生紛紛出演的「紅樓戲」

2019-12-26   戲曲寶

民國時期的京劇「紅樓戲」

饒道慶 裘寧寧

民國時期尤其是中期二、三十年代,可謂是京劇「紅樓戲」表演的第一個高峰期,無論在劇目數量還是演員的實力方面,都遠遠領先其他地方劇「紅樓戲」。杜春耕、呂啟祥在《二、三十年代紅樓戲一瞥》中對當時北京上演「紅樓戲」的時間頻率作了一個統計,發現在300 天之內,在不同的演出地點竟然上演「紅樓戲」91 次,也就是平均每10 天上演3 次。當時的許多戲曲大家如梅蘭芳、歐陽予倩、荀慧生等都紛紛在京劇舞台上演出「紅樓戲」。

梅蘭芳《千金一笑》《俊襲人》《黛玉葬花》


梅蘭芳所創作表演的京劇「紅樓戲」主要有三出:《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俊襲人》。《黛玉葬花》是梅蘭芳排演的第一齣「紅樓戲」,1916 年1 月14日首演於北京吉祥園。《千金一笑》首演於1916 年端陽節後三四天,地點也是在吉祥園,因戲中的故事發生在端陽節,故作為當時的應節戲演出。《俊襲人》1927 年冬首演於開明戲院,不同於前兩齣「紅樓戲」,該劇不分場,是一場獨幕劇。當時這三齣戲的票房收入極高,《黛玉葬花》近百年來更是風靡全國,走向世界。

梅蘭芳對京劇「紅樓戲」表演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一,在《黛玉葬花》這一齣戲中創編了「撲螢舞」,突出表現了中國戲曲「歌舞合一」的特點,歌舞並重,收到了極好的演出效果。

二,他的古裝扮相對「紅樓戲」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來歐陽予倩的《黛玉葬花》也改用古裝。梅蘭芳在編演《黛玉葬花》之前,得知光緒年間北京票房曾演過《葬花》和《摔玉》,劇中黛玉的扮相是梳大頭穿帔,為老戲中小姐的打扮,唱堂會出場時引起觀者起鬨,黛玉扮相顯然不符合觀眾想像中的形象。所以戲館裡少演「紅樓戲」。而梅蘭芳此前已在《嫦娥奔月》中創製了古裝扮相,便把它移用於《葬花》,成功地解決了黛玉造型的難題。黛玉的扮相是:「上穿大襟軟綢的短襖,下系軟綢的長裙,腰裡加上一條用軟紗做的短的圍裙,……外系絲帶,兩邊還有玉佩。……頭上正面梳三個髻,上下疊成『品』字形,旁邊戴著翠花或珠花。」梅蘭芳的黛玉形象最終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他每次一演這齣戲,都賣滿堂。

歐陽予倩《寶蟾送酒》《黛玉葬花》《饅頭庵》


與梅蘭芳同時,南方上海的歐陽予倩也自編自演了《黛玉葬花》,但在情節處理和表演風格上與梅蘭芳的《黛玉葬花》有所不同,不過同樣也受到了大眾的喜愛。《黛王葬花》編於1913 年,是作者同楊塵因、張冥飛三人第一次用京劇形式合編的「紅樓戲」,1915 年作為餘興首演於上海南京路謀得利戲館樓上的春柳劇場。歐陽予倩是排演「紅樓戲」最多的演員,據他自己說一共演了九個《紅樓夢》的戲,在《黛玉葬花》之後,他又陸續排演了《寶蟾送酒》、《饅頭庵》、《黛玉焚稿》、《晴雯補裘》、《鴛鴦劍》、《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摔玉請罪》、《鴛鴦剪髮》等,其中以《黛玉葬花》、《寶蟾送酒》、《饅頭庵》三個「紅樓戲」最受歡迎,其次是《晴雯補裘》、《黛玉焚稿》和《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但他最愛演的一出卻是《鴛鴦劍》。除此之外,歐陽予倩還改編了《王熙鳳潑醋》( 或名《鳳姐潑醋》)、《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尤三姐自刎》(或即《尤三姐》,又名《鴛鴦劍》)、《元妃探親》、《絳珠歸天》、《劉姥姥進大觀園》、《三戲金鴛鴦》等京劇「紅樓戲」。

荀慧生《紅樓二尤》《平兒》《香菱》


如果說梅蘭芳和歐陽予倩是京劇「紅樓戲」的開創者,那麼荀慧生則堪稱京劇「紅樓戲」的集大成者。1932 年,荀慧生與陳墨香合作編排了《紅樓二尤》,同年3 月11 日首演於北京哈爾飛戲院。1937 年,陳墨香又改編了《晴雯》,同年3 月首演於哈爾飛戲院,荀慧生飾晴雯,金仲仁飾寶玉,林秋雯飾襲人。其後荀慧生又編排了《平兒》、《香菱》和《鴛鴦》。在這五出「紅樓戲」中,《紅樓二尤》是其「紅樓戲」的代表作,得力於表演的成功。《紅樓二尤》前半關於尤三姐部分,多吸收《鴛鴦劍》劇,荀慧生演出此劇多年,劇本小有修改。不少後起演員都曾學習過荀慧生的《紅樓二尤》,這一劇目至今仍在京劇舞台上常演不衰。隨後,朱琴心的《王熙鳳》、雪艷琴的《黛玉歸天》、吳素秋的《林黛玉》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紅樓夢學刊》2012年第二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