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身邊】右足潰瘍壞死,骨科手術竟然還做了左腿?專家這樣解釋……

2020-08-10   健康杭州

原標題:【專家在身邊】右足潰瘍壞死,骨科手術竟然還做了左腿?專家這樣解釋……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嚴重慢性併發症之一。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並集結成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支端神經損傷,從而造成下肢組織病變。由於「足」離心臟最遠血管閉塞現象最嚴重,很容易引發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在大面積出現壞死的情況下需要進行截肢手術。截肢手術作為一種毀損性手術,對患者生理、心理創傷極大。而對老年慢性糖尿病患者來說,截肢手術的風險及術後死亡率均較高,很多老年患者非常抗拒這樣的治療方案。

「放任」糖尿病的發展

右足壞死破潰

70歲的倪大爺(化名)檢查出糖尿病多年了,卻一直都沒有規律用藥,飲食方面控制的也不好,可以說是「放任」糖尿病的發展3個月前,他的右足跟逐漸出現壞死破潰,並出現了膿血性感染滲出。再後來,腳底板的骨頭都清晰可見。其間,他輾轉多家醫院就診,醫生均認為,倪大爺的下肢潰瘍感染很難自行修復,只有截肢,才能保證感染不繼續向全身擴散。

抱著「保住右腿」的希望,輾轉多家醫院就診的倪大爺最終找到杭州紅十字會醫院副院長、骨科學科帶頭人石仕元教授。結合倪大爺本人的意願,骨科團隊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與討論,決定對倪大爺的右足潰瘍進行治療,並對左腿採用「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

右腳壞死,為什麼左腿也要做手術?專家解釋,這是為了 避開了已經感染的創口,降低感染風險,最終實現糖尿病足壞死感染組織的自我修復。

手術當天,石仕元首先在 倪大爺左小腿前方做了一個大約10cm的小切口,顯露小腿脛骨上段後,在直視下通過專用工具進行了人工「骨開窗」,對術區骨開窗摘除後的骨塊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同時對右足部潰瘍區進行了真空封閉引流術。

脛骨骨搬運區X線影像

這場手術只是倪大爺恢復的第一步。回到病房後,倪大爺在醫生指導下,對支架的螺栓進行轉動,以實現對左小腿脛骨骨塊的提拉橫向搬運。骨塊的橫向搬運能夠促進雙下肢血管、神經的自我再生修復。

通過近2個月的治療,倪大爺的大部分右足潰瘍得到了修復,感染也徹底控制住了。更可喜的是,術後再次複查下肢動脈血管造影,原本閉塞的動脈已變通暢,未進行手術的右下肢血管閉塞也得到了改善!正是因為血管的再通,恢復血液循環後的下肢潰瘍才最終能完成修復。

術前CTA影像:脛前脛後動脈閉塞

術後CTA影像:脛前脛後動脈通暢開放

骨搬運技術

「脛骨橫向骨搬移」是指旋轉特定外架螺栓,實現對脛骨上段骨塊的循序搬移的技術。其原理是生物組織被緩慢牽拉後,促進骨骼及其附著的肌肉、筋膜、血管、神經等組織的同步生長。簡單概括就是通過外源性刺激,將骨頭橫向搬移,刺激下肢閉塞動脈自然再通與修復,從而重建下肢血管與微循環系統。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

足部皮膚的護理

石仕元教授提醒廣大患者:糖尿病患者在控制基礎血糖治療的同時,需注意對足部皮膚的護理:

1

因外傷、壓迫等導致的皮膚破損應予以重視,及時來醫院檢查。不能僅自行做消毒換藥處理,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2

慢性糖尿病患者平時對指甲修剪、雞眼處理等足部有創操作需慎,要防止皮膚破損。

3

不建議用溫度過高的泡熱水腳,以防感覺遲鈍而導致燙傷。

4

選擇合適寬鬆的鞋子,儘可能降低足部皮膚軟組織損傷的幾率。

石仕元,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骨關節感染診療中心學科帶頭人。擔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中西醫結合學組委員,中國防癆協會骨結核專業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等。

從事骨科臨床與研究工作30餘年,擅長骨關節感染(結核),複雜關節病、脊柱病等臨床和科研工作。在國內核心期刊、SCI發表論文150餘篇,完成人工關節置換手術2600餘台,複雜脊柱手術2300餘台。

供稿 /市紅會醫院

轉載請註明「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