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即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就是人們常說的冠心病。
這些年,支架的出現,讓許多冠心病患者有了希望,但是,生活中有些市民也會聽到:有的患者在術後卻依然出現胸悶的現象。那麼,是不是「支架」裝和不裝都一樣?
今天就請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心內科專家黃進宇教授為我們一探究竟。
支架術後的5年,
他備受不明原因的胸悶折磨!
2015年,陳先生(化名)因突發胸悶胸痛在當地做了支架手術。術後他一直嚴格遵照醫生囑咐,堅持規律藥物治療,保持規律健康的生活。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以為只是偶然出現的一次胸悶竟會成為他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長期困擾。5年來,陳先生已經記不清多少次因為胸悶症狀輾轉於各級醫院。這期間,光冠脈造影就做了3次,還有許許多多次的檢查化驗。雖然每次檢查報告都顯示血管狹窄程度沒有顯著加重,可他的胸悶症狀就仿佛「賴」上了他,反覆地出現。
1周前,陳先生再次因胸悶到當地醫院就診。當醫生建議他住院時,他拒絕了。幾年的奔波無效,已令他基本放棄有效治療的希望。經醫生、家人、朋友的反覆勸慰,陳先生最終決定「最後試一試」。這一次,他找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心內科專家黃進宇教授。黃教授初診後將陳先生收住病房,並在第二天安排他做了冠脈造影,並進行冠脈微循環阻力指數(IMR)的評估。結果證實造成陳先生胸悶的「元兇」,是冠脈微血管微循環功能障礙(CMD)。
黃進宇教授對陳先生進行了針對性的綜合治療。出院隨訪半年來,陳先生的症狀明顯改善,胸悶幾乎沒再出現,生活也逐漸恢復了往常的模樣。
冠狀動脈是什麼?
冠脈微循環又是什麼?
它們和心臟有什麼關係?
「心臟的形狀如一倒置的、前後略扁的圓錐體。如將其視為頭部,則位於頭頂部、幾乎環繞心臟一周的冠狀動脈恰似戴了一頂王冠,這就是其名稱由來。」黃進宇教授解釋道,臨床上將直徑500μm以上的冠狀動脈稱之為大、中冠脈血管。可以通過冠脈造影明確病變,但它們其實只占到冠脈血管床的5%。將直徑小於200μm的血管稱之為冠脈微血管。這些血管無法通過冠脈造影直接看到,卻占冠脈循環中血管總量的95%。
為什麼冠脈微循環如此重要?
冠狀動脈是供給心臟血液的動脈。心肌、血液需要得到足夠的養分、營養需要在冠脈微循環完成,相當於日常生活中快遞的「最後一公里」概念。因此只要存在微循環障礙,心肌就處於缺血狀態。也就是說,心臟跳得好不好,它有著不小的作用。
只有6.3%的冠脈微血管病變案例
獲得了正確的治療!
黃進宇教授介紹,臨床實踐中發現,心臟血管造影未見血管狹窄,甚至一些冠心病支架術後血管再通的患者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反覆胸悶胸痛等缺血性心絞痛症狀。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冠狀動脈微循環障礙。
有研究證據表明,疑診為冠心病的患者中,51% 的男性和 54% 的女性存在冠狀動脈微循環障礙,這與多種不良心血管事件相關。當這些患者反覆複查冠脈造影或者冠脈CTA檢查未見異常,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診治方法了嗎?黃進宇教授指出,在我國,只有6.3%的冠脈微血管病變案例獲得了正確的治療。臨床醫生需重視冠狀動脈微循環功能的評估及診治,通過生活方式改變,危險因素管理以及規範化改善微循環藥物的綜合治療。
目前,評估冠狀動脈微循環障礙的診斷方式包括PET檢查、心臟超聲心動圖、心臟CT掃描和心臟磁共振等非侵入性方式,及冠狀動脈造影、都卜勒血流圖、冠脈血流儲備(CFR)和微血管阻力指數等侵入性檢測。每種技術都有其優缺點,但缺乏直接可視化的冠狀微循環評估方法。令黃教授欣慰的是,他主張的冠脈微循環障礙功能的評估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所重視。此外,他所帶領的團隊通過不斷創新鑽研,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率先開展了無創冠狀動脈微循環功能精準評估系統的建立和臨床應用研究,成為冠狀動脈微循環障礙診斷的「拓荒者」。該系統有望對冠脈微血管病變做出快速精準的診斷,為患者的明確診斷及治療帶來福音。
50歲以上的人群,
有高血壓等慢病的患者,
應在體檢時做針對性檢查!
對市民來說,心腦血管疾病關鍵在於早期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兩種,其中可控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煙、肥胖;不可控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家族史,「如果提前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再增加適量的運動, 心腦血管疾病是能夠大幅降低的」。 黃進宇教授說,疾病的發作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經過日積月累而形成的。
特別是 50歲以上人群,有高血壓等慢性基礎疾病的患者,應該加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檢查。建議體檢時增加頸動脈超聲、心臟超聲、運動平板以及冠脈CTA。通過心臟B超可以看一下心臟的大小,室壁有無增厚和活動度,瓣膜是否存在問題,以便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頸動脈B超可以監控血管壁斑塊的形成。心臟CT的主要作用是判斷心臟血管是否有堵塞、狹窄,有助於儘早採取針對性的措施。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市面上有些保健品,聲稱能『清理血管垃圾、預防血栓形成』,市民千萬不要盲目相信。」黃進宇教授說,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最佳方法。建議從日常生活開始改變,平時吃得清淡一點,少油少鹽,每餐吃七八分飽即可,儘量不吃夜宵。每周最好能保證3~4次運動鍛鍊,推薦慢跑等有氧運動,每次持續半小時以上。
專家簡介
黃進宇,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任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委員、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常委兼動脈粥樣硬化學組負責人、浙江省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常委、浙江省心血管學會副理事長、杭州市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任委員、美國心臟學院資深委員,承擔多項國家和省市級課題,在國內外多家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擅長冠心病介入和起搏器植入治療。
供稿 /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轉載請註明「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