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80了,他怎麼還被拱上熱搜

2020-01-08     文小咖

最近,蔡瀾先生又開始在微博「翻牌子」了。

蔡瀾何人?

如果你知道金庸,那就好辦了。

他和金庸齊名,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另外兩人是倪匡和黃霑,四人文采名震香江。

幾乎每逢新年之際,蔡瀾都會專門開放一個月的微博評論,來為一眾網友「答疑解惑」。

目前,該微博已有近15w的評論,點贊人數破百萬。

他對網友的留言回復,也因簡明風趣的幽默畫風,而屢屢被稱為「神回復」。

不信你看。

只需短短兩個字,仿佛就能解開無數的人生哲理。

問:除了多讀書,還有什麼方法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答:沒有。

問:蔡先生,如果堅持一件事付出了卻沒有回報怎麼辦?

答:算啦。

心情好了多寫幾個字,無處不彰顯出人生的通透和豁達。

問:怎樣才能擁有喜歡的人?

答:人是給你擁有的嗎?

問:蔡先生,您覺得一輩子不結婚會成問題嗎?

答:做個快樂單身人,不知多好。

至於那些對生活提不起興趣,總是感覺消極迷茫的網友,蔡先生都會賜字「麥當勞」。

寓意只要試過去麥當勞打工,便知人間疾苦。

面對當代焦慮的年輕人拋出的各式各樣的困惑,擅長用「乾坤大挪移」來消解焦慮的蔡瀾,才是真·寶藏大爺

然而,寶藏大爺其實也曾經歷過憂鬱少年的階段。

「父母的話該不該聽?」

「該聽,不必照做。」


祖籍潮州的蔡瀾,1941年在新加坡出生。

在父親的薰陶下,自幼喜歡電影的蔡瀾,14歲便開始在報紙上發表影評。

但那時的蔡瀾,並不像如今我們看到的那麼洒脫自在,他說自己小時候是很憂鬱的。

直到自己後來開始旅行、留學,開始滿世界轉悠,才慢慢有了心態上的轉變。

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喜歡旅行,眼界就開了,看人家怎麼過活。

大學畢業後來到香港,蔡瀾曾一度身居幕後,在邵氏、嘉禾等東南亞最大的製片廠做電影監製。

至於為何選擇做監製,蔡瀾說是邵逸夫先生教的:

「他說做監製,任何一個部門你都要知道,你懂的事情多了以後,求生的技能會越來越多,做人的自信心就強起來了。」

蔡瀾監製的《力王》

做電影監製時的蔡瀾,雖然片子都賣得很好,但他依然會有感到困惑的時候。

他曾跟邵逸夫先生提過,邵氏公司一年拍四十部戲,能不能拍一部為了藝術理想不賣錢的?

但是邵逸夫反問蔡瀾,既然能拍四十部都賺錢的戲,那為什麼要拍三十九部賺錢一部不賺錢的,為什麼不統統都拍成賺錢的呢?

這一問,問得蔡瀾無話可說。

後來離開電影行業的蔡瀾,說他做了半輩子的電影,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喜歡欣賞電影,而並不想參與到其中搞製作。

在蔡瀾看來,事事不能盡如人意,不如選擇放開。

於是就有了他和另外兩位「才子」黃霑和倪匡共同主持的節目——《今夜不設防》

王祖賢和三大才子

1989年,節目正式開播。

這檔眾星雲集,以輕鬆幽默、百無禁忌見長的電視節目,讓蔡瀾從幕後走到了台前。

緊接著,蔡瀾正式開啟了他「斜槓青年」的多彩生涯。

1992年,他進軍商界,創辦了暴暴茶等系列產品。

之後年過半百的蔡瀾,又開始做美食類節目主持、開餐廳、出任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寫書法、出版書籍、開網店、玩微博、做直播……

就這樣一直「半工半玩」到了今天。

離開電影圈的蔡瀾,依據自己的喜好,把個人興趣發展成了終身事業。

在讓自己聲名鵲起的同時,還能夠做到真正的自得其樂,不得不說,蔡瀾真的很會「玩」。

然而在許多人看來,放棄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工作,中途轉行投身於自己熱愛的行業,並且還要身兼多職,這完全是屬於敢想不敢做的事。

但蔡瀾正是以此作為人生信條:做,機會五十五十,不做,零

在他看來,勇氣是踏出來的第一步,敢與不敢是一念之差,你認為敢,就敢了。


「人生最有趣的是什麼?」

「吃飯,傳宗接代。」


有「食神」美稱的蔡瀾,雖然有「才子」之稱,但他卻謙虛地說:

「怎麼可以把我和查先生(金庸)並列?相對於他,我只是個小混混……」

金庸(右)和蔡瀾(左)

自嘲「小混混」的蔡瀾,「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三位卻給出過極高評價。

倪匡說:「蔡瀾是少有背後沒有人說他壞話的人。

黃霑說:「蔡瀾是我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蔡瀾最崇敬的金庸也曾說:「論風流多藝我不如蔡瀾,他是一個真正瀟洒的人。

相較於其他三位,蔡瀾可能是唯一一個留給人的印象是「作者大於作品」的人。

有人問蔡瀾,在電影監製、美食家、專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商人這一眾頭銜之中,你究竟是做什麼的?

蔡瀾說:

「我只想做一個人,這並不容易。做人就是努力別看他人臉色,做人也不必要給別人臉色看,人與人之間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對方是什麼職業,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圖片來源:微博@蔡瀾

事實上,蔡瀾一早就覺察出,時間對人來說其實就是一剎那的事兒。

剛出道做電影時的蔡瀾,經常會跟一些老前輩坐下來談事,在一桌子的十二個人中間,屬他最年輕。

但是當時蔡瀾就已經在想,或許有一天自己再坐下來,就會變成在座當中最年邁的了。

然而這種感覺上就發生在昨天的想法,如今已然成為了現實。

在蔡瀾看來,人生如白駒過隙,一切的苦痛、執著又都算得了什麼。

「我們跟整個宇宙相比,只是短短几十年、一剎那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快樂一點。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懂得這個道理,就一直往快樂這個方面去追求。」

在有限的光陰里,他更願意用豁達樂觀的頑童心態來生活。

他愛吃愛玩、崇尚玩物養志,懂得體驗生活的意趣。

他不愛運動不搞養生,認為豬油撈飯比身材更重要。

他在文章里寫:「怕這個怕那個,心理就有病,心理有病,肉體不能倖免。」

他還自我調侃似的,把自己的文章歸納為「洗手間文學」。

崇尚用閒情逸緻的心態來生活的蔡瀾,平日裡最喜歡跟人分享一個故事:

「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有一個人走回家看到溝渠裡面有一些浮萍,他就用一個茶杯把浮萍放在裡面,拿回家裡慢慢欣賞那個浮萍一棵一棵長出來。他的老婆愛他愛得要死,因為這個男人很優雅。」

「有沒有一道讓你淚流的菜?」

「有得吃,還哭?」


眾所周知,蔡瀾最為人熟知的身份就是美食家。

魯豫曾說:「蔡瀾請我吃飯,不管多早多晚,哪怕下雹子我都會去,因為他說好吃,我還沒吃就已經覺得很好吃了。」

酷愛美食的蔡瀾,平時總是喜歡背著個黃挎包,在九龍城的菜市場採購食材。

他說:「如果菜新鮮的話,會跟你笑,仿佛在對你說買我買我!」

在各類貨攤之間穿梭自如的蔡瀾,就像武俠小說里那些大隱隱於市的高手一樣,在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屬於他的快意人生。

圖片來源:微博@蔡瀾

蔡瀾嗜吃,他愛逛各種大小食坊,每逢被店主認出,要求一起合影時,他也不好推諉,總是有求必應。

但是為了不誤導食客,狡黠的蔡瀾又在網上對大眾透露——

辨別一家店是他真心推薦還是應付交差的方法,就在於看他的合影是否帶有笑容。(果然是個機智boy)

在《魯豫有約》的一期節目裡,魯豫笑言蔡瀾血型是XO,她驚嘆於早上九點多,蔡瀾就擰開了一瓶酒。

但是蔡瀾卻會歡樂地回應道:「沒有問題,現在巴黎時間是晚上啊。」

愛吃愛喝的蔡瀾,甚至還總結過自己的一套防抑鬱指南:

「什麼防止自殺協會都沒用的,不如改為美食協會,好東西一試過,就不會想到死。」

蔡瀾會在文章里正兒八經地推薦美食,比如陸羽茶室的靚茶、蓮香樓的點心、鏞記燒鵝的皮蛋……都被他一一寫進書里。

圖片來源:微博@蔡瀾

同時,他也不忘從食物當中,挖掘出更多的人生哲理。

比如:「一切煩惱,都產生於想魚和熊掌,兩者兼得。放棄一樣,煩惱盡失!


「怎麼看待『生活』二字對人的意義?」

「要活才值得生。」


蔡瀾說自己最喜歡跟年輕人聊天,因為可以跟他們溝通,說明自己心態還算年輕。

從蔡老打開評論後的「盛況」也能看出,年輕人也很喜歡這樣一位有見地的長者。

談到對當代電影創作的理解時,蔡瀾說:

「那一輩是把文字化為畫面,我們這一輩是用畫面化為畫面,我們的畫面永遠是第二手畫面,不新,中間沒有經過創作,沒有經過從文字形象化為畫面的過程。

現在的形象化是別人給了你一個形象,你再去用多一次,是老化的形象。現在的導演都有這種毛病,是最大的毛病,大家都不承認而且看不出自己的毛病在什麼地方。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有經過文字,都不讀書,問題出在不讀書。」

蔡瀾還認為具有太強烈個人主義的人不應該拍電影,因為電影屬於團體創作。

所以外圓內方的蔡瀾,直言自己更願意從事寫作,因為他覺得寫作是很個人的事。

蔡瀾曾在金庸創辦的《明報》寫過專欄

對人人皆怕的痛苦,蔡瀾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方式。

「人最快樂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凡事都有『但是』,就會很痛苦,不要去假設痛苦,要假設快樂。

除了肉體的痛苦,其他所謂的痛苦都只是你想出來的,忘不了,是因為你不想忘,你不想忘,神仙也救不了你。」

至於自己的那份痛苦,蔡瀾選擇的解決方法是——

他把全部痛苦都鎖進一隻箱子裡,然後再把它一腳踢進海裡面。

而對於當代人很介懷的年齡問題,蔡瀾也有自己的見解。

「老的好處是學習到什麼是寬容,自己錯過,就能原諒別人,但有些人偏偏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不斷地對別人加以評判,要對方永不超生。他們不知道,恨別人也是痛苦事。交友之道,在於原諒對方。」

恣意曠達不拘小節的蔡瀾,還曾透露過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

有一天晚上坐飛機遇到氣流,飛機顛得很厲害。

隔壁的澳洲人害怕地抓住座位扶手,然而蔡瀾卻好似無事發生似的依然在喝酒。

事後旁邊的澳洲人忍不住問他:「老兄你死過嗎?」

蔡瀾卻搖搖頭道:「不,我活過。」

有趣的是,同樣是生活,有人年紀輕輕感慨「人間不值得」。

也有人年逾古稀,卻仍願意用樂活的心態,把日子玩出花,以此來佐證人間值得。

其實值不值得,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間。

無論如何,熱愛生活,像蔡瀾這樣,大概總是更容易感知真正的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3yOhm8BMH2_cNUghH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