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聊MP40,三個細節讓它成為二戰最可控的衝鋒鎗

2020-02-15     瘋狗的輕武

MP40這把衝鋒鎗大家都不會陌生, 各種描述它的文章也全網都是。它作為二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衝鋒鎗,也是二戰時期操控性最出色的衝鋒鎗肯定有它的道理,狗子這篇和大家談談MP40的幾個細節,讓諸位看官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為啥MP40能成為二戰最出色的衝鋒鎗之一。

MP40的具體參數我就不說了,這個到處都有。咱們先看上邊這三把當時最出名的衝鋒鎗,有沒有發現一個特點?MP40的機匣特別長,至少二戰時期沒有衝鋒鎗比他的機匣更長。這種設計帶來的好處便是槍機後坐的行程也長,同樣復進簧也長。這樣一來,在槍機後坐的時候就有足夠的空間,好讓後坐衝量被較長的復進簧逐步吸收(可以算作平衡後坐原理)。

而且MP40的後坐系統還有三級套管,它除了讓塵土之類的髒東西不容易到裡邊影響復進簧之外,也可以讓槍機在後坐時被逐級緩衝,等槍機後衝到底的時候後坐力大部分已經被吸收,這是減少MP40後坐力,讓其可控性優秀的原因之一。

其次,MP40採用了前沖式擊發。這種原理德國人早在MP18上就用過,到二戰時期更是把這種原理搬到航炮上使用(比如MK108),MP40自然也不例外。前衝擊發的特點是槍機在還沒完全閉鎖的時候,擊針就已經敲炸了子彈底火。這會兒子彈發射藥開始燃燒做功推進彈頭,但力是相對的,彈殼在反作用力的影響下會也會後沖。這會兒前衝擊發發揮作用了,剛不是說到擊發子彈的時候槍機還沒完全閉鎖麼?但此時槍機還是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做一個前衝動作,這個前沖恰好抵消了彈殼的後沖,而且慣性力量也讓閉鎖能力更強,這同樣能減少MP40的後坐力,讓其可控性的優秀的原因之二。

再者,手槍式握把。這個嚴格來說不算很有特色,畢竟湯姆遜、MAS38、M3之類的二戰衝鋒鎗也有手槍式握把。但還是有不少衝鋒鎗沒這玩意,比如波波沙、斯登、貝瑞塔、百式他們都還是傳統的直握把。雖然說直握把在抵肩瞄準時更穩更准,但衝鋒鎗這玩意不是用來潑水的麼?直握把還有個優點是方便掄起來砸人或者拼刺。

衝鋒鎗:你叫我拼刺???

MP40的手槍握把一方面是它設計成摺疊托,沒辦法用傳統槍托式直握把。二方面是他的機匣本身就比較長,如果用傳統握把會導致整槍過長,德國人設計MP40時本來就考慮的是給空降兵和機械化步兵用,儘可能短才是硬道理。手槍握把還帶來額外的好處,讓槍的後坐力可以從槍托均攤一部分給手,因此射手在抵肩射擊時感受的後坐力更小。話說回來,本身MP40借用前衝擊發和平衡後坐降低了不少後坐力,加上手槍式槍托,讓它即便是不打開槍托射擊都很可控。

被遺忘的武器博主Ian曾打趣的說打這把槍就像在院子裡澆水一樣。

換個角度聊MP40,三個細節讓它成為二戰最可控的衝鋒鎗

MP40的可控性值得吹,缺點也同樣明顯,但多是為了妥協。比方說恆定後坐的長機匣雖然降低了後坐力,但過長的行程也導致了射速很低(500發/分),但低射速倒也讓它更可控...所以事情都有兩面性。摺疊槍托不怎麼牢,抵肩單發射擊精度因為這個槍托導致的人機問題而不咋地(MP40沒有半自動模式,但因為射速低,因此可以手控單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ARW3ABgx9BqZZIic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