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曉白
看到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
「中年,不是演講中的『揚手是春,落手是秋』的輕描淡寫;中年,是生活場上的『揚手是打的,落手是掏錢』的乾淨利索。」
這段話,把中年群體劃分到了「現實派」,他們不再追尋詩和遠方,而是選擇與生活和解,專注今天和明天。
所以,如果還把「油膩、麻木」當做中年人的專屬畫像,那麼就以偏概全了。
大多數中年人,都在「向陽生長」,他們自創出一套應對生活的規則,活得自恰又自在。
而這個規則是:不動聲色做自己的擺渡人。
人到中年,生活就像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錢不夠花,孩子不夠聽話,身體又時不時出點小毛病。
總之,缺口日日有,破洞處處是,叫人堵不上,也補不及。
而中年人,除了咬牙硬撐,很少開口訴苦抱怨。
就像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中的圭多那樣。
在法西斯政權下,猶太人圭多和兒子被關入集中營,這裡的生活,充斥著飢餓、艱苦、謾罵和欺辱。
但聰明樂觀的圭多,從不訴苦,也不抱怨。他哄騙兒子說:這是遊戲,如果得到了1000分,我們就可以坐坦克回家。
混戰中,圭多將兒子藏在箱子中,打算趁機去營救妻子。但不幸的是,被德軍發現了,他們要把圭多處死。
圭多在被押送途中,經過兒子藏身的箱子時,立刻把腰板挺得更直,把腳步邁得更從容,同時,還不忘給兒子一個鬼臉,意思是提醒兒子要遵守「遊戲規則」,好好藏著不要出來。
最後,直到圭多被處死,兒子也只聽到一聲槍響,不曾目睹過一絲一毫的黑暗和血腥。
因為圭多對苦難的「屏蔽」,兒子的童心被保護得很好,活得快樂又天真。
辛夷塢在《山月不知心底事》里說:
「我們的心長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嘗的味道只有自己明白。針是扎在你身上的,痛的只有你自己。哪裡又有什麼感同身受呢?
深以為然。
因為沒有「感同身受」,所以很多中年人明白,抱怨是沒有意義的,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正道。
就像電影中的圭多,妻子關在別處,不能並肩作戰;兒子年幼,稚子童心需要保護。所以,所有的艱難,他只能自己一個人抗。
生活中,那些逢人就抱怨、張口就訴苦的人,就像受傷後不停展示傷口的小猴子,最後都因為發炎嚴重,無藥可醫而死去。
其實,本來只是一個很淺很小的傷口,擦點藥就能好的。它不停「抱怨」,自然也就一直在「複習」傷痛。
中年人就不會犯這樣的錯。
他們明白,身陷困境,「抱怨」除了可以宣洩情緒,並不能促使問題得以解決。
所以,除了適當傾訴,實在不必大肆渲染,畢竟,「放大苦難」是一件徒勞無功的事情。
一個合格的中年人,是即便世界兵荒馬亂,也能單槍匹馬上陣應對。
《經濟學人》雜誌認為,亞洲中年人的年齡在30——45歲之間。
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可能兩極分化嚴重,有的坐擁輝煌,香車、豪宅、上市公司等等,都收入囊中,屬於「成功人士」一列。
而有的,則面臨瓶頸:年紀大,錢包小;工作量多,業績低。
總之,辦公室里沒職位,銀行卡里沒餘額,車庫裡沒豪車。與「成功人士」形成強烈對比。
一對比,人就會產生焦慮情緒。該怎麼辦呢?
聰明的中年人是這樣應對的:只開自己的花,不和他人攀比。
正如網上一段話說的那樣:
「有的人21歲畢業,到27歲才找到工作;有的人25歲才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沒有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他們熱愛的事;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到很多錢,卻過得不開心。」
是的,人與人的「花期」不一樣,每個人有自己的節奏。
可能在某一時間節點上,別人超過了我們,但這代表不了什麼,只能說明,屬於我們的「綻放時間」還沒來到而已。
而在「高光時刻」到來前,我們要做的,是努力過好當下每一天,為自己做積澱。
比如,做好手頭的工作,即使到不了行業頂尖,至少也應該是業務標兵,多看看書提升自己,隨時保持向上走的底氣。
中年人的優勢在於,比年輕人多了一份智慧,比老年人多了一些衝勁。所以,蓄積好了力量,一旦奮起,就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馬雲,在35歲時創立阿里巴巴;亨利•福特,在40歲創建福特。
體操界常青樹、奧運會七朝元老丘索維金娜,在2018年以43歲高齡參加雅加達亞運會,以14.287的高分摘得銀牌。
這些中年人,一旦「綻放」,就後來居上,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年少有為者。
心理學上有一個數據:一般人的焦慮,有40%屬於過去、50%屬於未來,那剩下的10%,才是屬於現在。
所以,與其在焦慮中浪費時間、消耗能量,與其眼紅別人的成功、挫傷自己的銳氣,不如安靜下來,努力在當下。
要知道,所謂的好運氣,是命運之神對那些和自己死磕的人的獎勵。
「種一棵樹,最後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中年人的不認命,就是向外打破,向內索求。
梁實秋在《我把活著歡喜過了》中寫道:
「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
世事千千萬,件件都辛苦。人到中年,我們明白了世上不會有奇蹟,唯有自渡,才能在生活的道場上,解答出無愧於心的答卷。
不抱怨,是因為有敢於直面困境的勇氣;
不焦慮,是因為明白當下每一天的意義;
不攀比,是因為看到人人有專屬的賽道。
這樣的中年人,就是梁實秋所說的「內容充實」的中年人。毫無疑問,他們富有智慧,也必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毛不易在《奇遇人生》中說:四十歲就是新的二十歲。
但願所有的中年人,胸中有丘壑、眼裡存山河,運用歲月加持給年齡的紅利,做個生活打不倒的人,成為自己的英雄。
本文為「碧讀好書指南」原創,好書像碧玉一般珍貴!我們旨在提供高品質必讀好書資訊,幫助每個人讀到好書!歡迎關注。圖/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