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各種各樣的乞討變形,我弱、我病、我笨、我收入低,所以,你應該無償幫助我!這種態度,變成政策與法律,就是國家福利,個人單獨操作,就是道德脅迫。它演變成逆淘汰:你越是努力,越是強大,你被盤剝得越多,你越容易被脅迫。
我們一生,將旁觀無數這種事,能做的,就是不贊同乞求者發出的道德脅迫,應該更同情那些被脅迫的人。這樣,觀念的力量才能反轉,任何乞討者首先應該覺得羞愧,而不是委屈地想:「你們他媽的都欠我!」
經常在新聞里看到,有老人在公交車上揍不讓座的年輕人,這其實證明了他們身體好,還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憤怒呢?是那種「老人就該得到幫助」的弱者觀念驅動,年輕人再累再困,也得讓座。
電影《搜索》
強求別人幫助自己、自己強行去幫助他人,都是一種不正常的舉動,但是發生得太多,以至於人們認為太正常了。
過多的責任感,失去了分寸,那是一種心理疾病。
這種心理病症很常見:過度關照孩子的父母,是病人;過度關照父母的孩子,是病人;因為他人的觀點、生活方式不同而抓狂,是病人;動輒憂國憂民,是病人;覺得「我要為全世界負責」,是病人;逼迫他人過正確的生活、說正確的話,是病人……
這種病症是將自己視為超人,替他人的命運負責。
與此相對,出現另一種病人,他們拒絕為自己負責,認為超人應該拯救自己。所以「無所不能」的媽媽,必配備「一無所能」的孩子;「無私奉獻」的「聖人」,必引來「貪婪狡詐」的「賤人」。
只對自己負責,把自己活好,很了不起,很健康。這樣,你和你周邊的人,都不容易得病。
電影《搜索》
多數人的想法,有時對,有時錯。對的時候也未必適合你。人這一生,必然有一次,或若干次,你的想法、你的選擇、你的堅持,將與多數人不同。此時,照顧多數人的感受,犧牲的只是自己。其實,他人未必在乎你,無論是讚揚還是貶低,轉眼也就忘了,只有你還牢牢記住。即使你為別人犧牲,風向一變,多數人的想法改變了,你也會可悲地淪為被嘲笑的對象。
為父母活、為孩子活、為他人活,很多人以此自誇:你看,我放棄了自己!其實,這可能是掩飾從來不敢為自己活的軟弱。為別人活沒人會責怪你,你還能以「債主」自居。
為自己活,無處推諉。之後的一切,不快樂也罷,不成功也罷,責任都在自己。而感覺「受侮辱、受冷落」的多數人,在潛意識裡也是期待你難過的,甚至你的父母,都會出來占你的便宜:你看吧?不聽我的話,混得這麼慘。
圖源:Pexels
不過,這還是比為別人活更好,在選擇的時候,已經獲得了勇氣。而真要得到一點什麼,獨立的生活,自由的精神,創造的樂趣,也不得不走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馬太福音》里有句話,作為方法論,是值得記住的:
要進窄門,因為多數人走的大路、進的大門將引向毀滅。(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gate. For wide is the gate and broad is the road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and many enter through it.)
你至少得進一次窄門。這像出生一樣必要。
我自私,也得尊重他人的自私,如果我侵犯他人的「私」(身體、財產),那我就保不住自己的「私」。
一個自私的人,為了無止境地滿足自己的私,要更好的房子、更豪華的車、更多的錢,他最有效率、最安全、最溫暖的做法是讓他人得到滿足,讓人心甘情願為他的產品和服務付錢。這就是市場運行的原理。私營飯店和國營飯店,前者為自己賺錢,更自私,但態度更好,質量更高。
這就是自私的美德。越是自私的人,越是想辦法尋求合作。市場無比繁雜精密,每一秒都有成千上萬的人為滿足私慾在進行交易。正是他們不休止逐利的自私行為,才讓你我活得這麼舒服,點點手機,什麼都送到門口。
假如存在絕不合作、孤家寡人的自私者,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害處,你了不起得不到他的好處,他不會來煩你,他不會害你,更不會為了你好逼你穿秋褲、逼你生孩子。仔細想想,他沒一點侵略性,其實讓你舒服。
自私無害有益,多多益善。
本文出自《我和連岳一起成長》
《我和連岳一起成長》
連岳全新文集 囊括過往6年創作精華
每篇超10萬次閱讀 超100萬讀者的晨昏日課
人生中向前的每一步,都是與舊事物的訣別,
最終引領我們向上的,是觀念的力量,是價值的選擇。
世界日新月異,
我們需要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