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界的著名噴子,趁著未成年,趕緊吃掉它

2019-12-23     菌物大復方全菌素

初秋雨後,經常能在學校草坪上遇到一個個白色圓球,它們不是饅頭,也不是包子,用手撕開一擠,立刻有煙霧彈發出。恭喜,你邂逅的就是我們今天要登場的菌物炮彈——馬勃。


不是說白色的麼?別急,往下看。

馬勃在北半球溫帶多少都有分布,相對常見,以後遇著了不要大驚小怪。一般來說,馬勃嫩時色白體圓,用手觸之緊實有彈性;老則色衰愛弛,體色黃褐,表皮虛軟,頂端有裂口,彈之有孢子霧飛出。英語管馬勃叫puffball,泡芙球是也,果然菌如其名。

馬勃是何方神聖?

為啥這種圓胖圓胖的萌物有這麼個污力滔滔的名字呢?其實我也不知道,但這名兒自古就有。成語「牛溲馬勃」,出自唐朝韓愈的《進學解》,「牛溲馬勃,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牛溲(通常指牛尿)馬勃,皆為草芥,但是在能人利士手裡,亦是有用之物。不過在我看來,它們還可以當球踢。


它可是個大傢伙。

這裡要注意的是,廣義來說,馬勃是一類菌物的統稱。包括擔子菌綱下的馬勃屬(Calvatia)、網紋馬勃屬(Lycoperdon)和硬皮馬勃屬(Scleroderma)等,常見的馬勃就在其中。還有些子囊菌綱的塊菌,也叫馬勃,這親緣差的就有點遠了。

馬勃屬也有一些奇葩,比如這種子實體長得像榴槤的C. culpta。


菌菇界的著名噴子

馬勃不似一般蘑菇,它們的孢子不外露,而是藏在子實體中,形象地說,就如同果實中包裹著種子一樣。伴隨著馬勃的生長,它們白嫩的外表會逐漸變成黃褐色,而後變薄變硬,內含的孢子組織也很快就化成」一堆灰「,這時子實體頂端會形成一個口,如果有外力一戳,就會往外噗哧撲哧地噴粉,有些種類子實體直接開裂,任由孢子大軍傾巢而出。正因有如此特性,傳聞印第安人故意把白人引到長滿馬勃的林地里,利用大噴菇的煙霧彈給入侵者狠狠一擊。

如果在野外遇到馬勃,不妨撿起一根樹枝,或者伸出你的惡魔之手,嘿嘿嘿,戳馬勃遊戲開始了,邊戳邊看著孢子噴射而出,加快手動頻率,讓孢子煙霧彈變成火山噴發,發微博炫耀給親朋好友,那是多麼有快感的一件事呀。


馬勃怎麼吃?

想吃馬勃,還真得趁早,因為成熟的馬勃是不能吃的,食用容易消化不良,甚至中毒!好在也有簡單的辨別法:幼嫩的馬勃個頭不大,子實體內部為白色,並具有棉花糖一樣的紋理,肉質較為緊實,這時都是能吃的;此後馬勃子實體會快速生長,成熟的馬勃內部是棕黃色的,伴隨有海綿狀的組織,蘊含著大量孢子。所以吃馬勃時間要掌握得當,一般子實體從幼嫩到成熟,只要幾天左右的時間,之後就腐爛分解,不說有毒了,單單是潰爛的面貌,就讓人極其噁心。


未成熟的馬勃,也正當美味可食用的時候。


遭遇中年危機的馬勃,爛成一堆。。。慘不忍睹。

馬勃怎麼吃,很簡單,切成薄片,熱油下鍋,加上辣子鹽巴,噴香四溢。馬勃菌味道沒有牛肝菌那麼濃郁,也沒有松露那般辛辣,而是混合著泥土的清香和熏木的濃烈,清爽可口。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吃,那就學習歐美人用油煎伺候唄。


油煎馬勃。

馬勃因生長特殊,繁育較難,人工培植規模不大,所以在菜場上見到馬勃的機會非常之少,價格也相對高昂。也因此,馬勃多為野生菌,辨識不易。為保證食用安全,請到正規餐館食用,或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即便一切都ok了,最後還是那句話:徹底熟食,安全無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_n3Pm8BMH2_cNUgfE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