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麼多年京劇,可曾注意過演唱時喉頭的位置?

2019-11-12   戲曲寶

京劇演唱喉頭上下移動說:

有人認為在京劇演唱中,喉頭是隨著聲音高低變化而作上下移動的。其實,京劇演唱不論聲音高低變化如何,喉頭位置也不會上下移動,喉頭位置是穩定的,因為喉頭穩定的目的是調節、擴大咽腔共鳴,使氣息、聲音穩定。喉頭穩定對於音質、力度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還能使演唱中發音自如,技巧運用靈活。喉結裡面就是聲帶,如在演唱時喉結亂動並上提、下壓,必然影響發聲的好壞。因此演唱時,喉頭如上下移動將會造成聲帶的緊張度和氣息、聲音的不穩定,也會影響喉腔容積的改變。如過分向下移動,形成壓喉,會使聲音粗糙、暗悶、壓抑、混濁,失去明亮、圓潤的頭腔共鳴;而過分向上移動,就會牽扯聲帶前端上抬而引起聲帶的緊張度,損害高位音的穩定性。這種演唱那將是歪脖仰頭、下齶前伸、聲嘶力竭的喊叫,而不是在歌唱,實際上在演唱時,喉頭也不可能上下移動的,上下移動只是一種誤解而已。

認為京劇演唱喉頭位置上下移動的理由是,在京劇演唱時,因高音頻繁,確實會出現一種生理上的自然向下、向上的輕微移動。即在「半張口型」的狀態下,當你吸氣時,由於氣息的吸入,這時橫膈膜與腹中的臟器就會自然地向下沉墜,此時喉頭會隨這種沉墜之勢而產生輕微向下移動的動作。這種下移的動作在用鼻吸氣時幅度小一些,半張口型吸氣時要相對大一點。這是因為嘴巴張開時其實就是下巴下跌,從而致使舌根的下放,由此產生了這種喉頭向下的輕微移動。這種移動是嘴巴張得越大,喉頭下移的動作就會越大,位置也就會越深。京劇演唱,因高音多,所以始終都得提拎著唱,提拎著唱就不方便用鼻吸氣,除在一段唱腔或大過門後再起唱時的唱腔及慢速度和散板之類的唱腔可以採用鼻吸外,其他的吸氣是多用口吸,而且口吸的情況也較為頻繁,所以這種移動就要比其他聲樂要多一些。

京劇演唱要保持「半張口型」的喉頭位置及口腔開度,將「十三轍」的所有字都放在這個喉頭位置演唱,也就是說京劇演唱時,在只要不改變「字音」的基礎上,儘量把口腔打大一點,喉頭位置就會低一點,聲道就會相對增長一點,聲道橫截面積也就會擴大一點,這樣的演唱既不會改變漢語字音,又可使聲道有所增長、擴大,加強共鳴泛音,增加聲音的寬度與厚度,從而產生好聽的聲音,達到美化京劇演唱的目的。這是京劇演唱時,喉頭向下作輕微移動的情況。

接下來是當氣息吸入之後,開始發聲時,由於「丹田氣息」上頂之勢,對胸部、脖子都有一種托頂的感覺,加上橫膈膜下墜時的對抗所形成的「憋氣」而由此產生的氣柱、氣束壓力在脖子四周的用力,喉頭會自然往上作輕微的移動。這種輕微移動是由發聲時聲帶閉合所產生的自然上移動作,即在每次的起始發聲時,喉頭就會向上輕移,並將這種狀態保持到再一次的起始發聲之前的所有演唱中。這就是說在對一段唱腔的演唱之中,不論是開頭的起始還是唱腔中所有的體止、停頓、換氣、歇氣、偷氣後的再次起始,都會發生喉頭輕微上移的動作。這種移動還會因人而異,如個子高其動作幅度就要大一點,而個子小這個動作的幅度就會小一點。又因京劇演唱時的氣口多、出現頻繁,所以這種喉頭輕微上移的動作也就比唱一般歌曲要多得多,這就是京劇演唱時,喉頭作向上輕微移動的情況。

由於京劇演唱存在著上面講的兩種上下輕微移動的情況,因此,有人認為京劇演唱時,喉頭是隨音高變化而上下移動的。

從上面所介紹的情況可以知道,這種移動並不是喉頭位置不穩定而產生的上下移動,這是一種生理動作的自然現象,就同拳頭要打前面時需將拳頭先行收回再出擊,寫毛筆字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鬆弛的肌肉突然使勁鼓起等生理現象一樣,並不是在演唱時喉頭作上下位置的移動。這種移動並沒有超出穩定的範圍。我想這種移動,在美聲唱法和其他聲樂中其實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體的生理器官是活體的,並不是機械的。如美聲唱法由於採用的是拼音文字,對字的咬吐沒有像京劇唱法這樣注重對頭、腹、尾的強調,加上在演唱中,氣口的運用沒有京劇演唱這樣繁複,所以這種上下移動的情況就會輕一點或少一些而已。

所以說,京劇演唱的喉頭位置也應該是穩定的,因為喉頭穩定是歌唱的關鍵,而喉頭不穩定所發出的聲音是「擠著」或「橫著」出來的,缺乏立體感。因此,不論唱歌、還是唱戲都應當喉頭穩定,不可上下亂動,以免造成喉頭的僵直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