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前夕,美、英、蘇三大國元首在克里米亞半島雅爾達皇宮舉行了一次會議,商討對戰後秩序和利益劃分問題。德國被同盟國處以2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其中100億美元歸損失最嚴重的蘇聯,英國和美國分得80億,剩下的分給波蘭、希臘、比利時、丹麥和荷蘭等國。但是,戰後的德國根本無力償還這筆債務,只能以實物抵押。
蘇聯比較注重實物資產,每到一地就瘋狂拆卸設備,大到整個工廠,小到管道、鐵軌、電話機、工具機,只要能搬得動就全部拆走。1946年,德國統計戰後損失,發現蘇占區工業生產力比戰爭結束前下降了75%,只相當於戰爭爆發前的55%,而大部分損失是蘇聯的瘋狂拆卸造成的。西方學者估計,蘇聯在戰後拆走了至少1367家企業,加上戰後的占領掠奪,蘇聯在德國獲益至少171億美元,遠遠超過應賠償數字。
相比蘇聯,美國更注重德國的無形資產,如技術專利、海外資產和人才。1946年9月,杜魯門批准了一項「回形針計劃」,派出大批間諜進入德國境內,分別負責搜集戰鬥機、飛彈、火箭方面的技術人才。就在蘇聯大肆拆卸德國工業設備時,美國卻按圖索驥,按照一份78人名單大肆搜刮技術人才,得到了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頂級軍工專家。到1947年,「回形針行動」共收攬德國技術人員1600多名,幾乎將全德國所有軍工人才一網打盡。
得到大批人才後,美國放鬆了對德國的戰爭賠償要求,在1953年的《倫敦債務協定》中,德國的戰爭債務總額從169億美元下降到84億美元。蘇聯在得到德國的工業設備和東德支付的42億美元賠償後,也停止了泄憤式的物資掠奪,宣布把西德的戰爭賠償款從36億美元減至13億美元。
美國雖然只得到了1.24億美元的賠償分配,但所掠奪的人才卻為美國創造了不可估量的價值,到1990年,德裔科學家創造的專利價值就達100億美元,還不算看不見的利益。冷戰時,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冷戰前期,蘇聯在火箭動力、噴氣式飛機、航空航天等領域都遠遠領先美國,但到1970年時,蘇聯已經喪失技術優勢了,占比過重的重工業擠占了大量的工業人口,從而忽略了輕工業的發展,導致蘇聯經濟遠遠落後於美國,也成為後來蘇聯解體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