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胡大一教授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召開的不足百人心臟病介入培訓班,到如今亞洲規模最大、全球排名第四的國際知名心臟病學會議,從一個經典走向另一個經典,長城心臟病學會議(以下簡稱「長城會」)已歷經三十年載。
而立之年到來之際,第三十屆長城會將於2019年10月10日—10月1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迎來新的征程。長城會是在什麼情況下創立的?期間又發生了哪些轉折?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帶著這些問題,醫脈通在會前採訪到創始主席胡大一教授,帶你走近長城會三十年發展史。
胡大一 教授
長城心臟病學會議創始主席
國家和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會長
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預防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等
Q :
我們知道,長城會是您於1989年創始的,您還記得當時創辦長城會的初心是什麼嗎?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立的呢?
A :
長城會是我與當時在美國Richmond的Virginia醫學院行醫,從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義大利心血管專家German DiSciascio教授以及美籍華裔心外科醫生Victorio O'Yek(胡慧智)教授等專家共同創辦的。
1985年,我考取了世界衛生組織和教育部公派留學資格,到美國去做訪問學者。從美國回來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那時,心血管醫學技術還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比如不敢為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運動試驗,射頻消融技術還沒有正式啟動,冠狀動脈造影做的也很少,經皮冠狀動脈球囊擴張手術雖然在阜外醫院、西京醫院等醫院開展,但手術量很小,這些技術在中國都還沒有得到廣泛傳播,但雷射血管成形術在當時炒得很熱。
在回國前,受醫院的委託,我需要在美國做個詳細地調研,於是走訪了一些主要的大城市。這讓我下定決定為國內醫生和患者帶回一些實用的臨床技術,尤其是冠狀動脈介入術、射頻消融術和冠狀動脈搭橋術——這三項在國外比較成熟,但在國內還沒有得到真正落地普及的技術,以培養出一大批能夠用這些技術來為中國患者服務的醫生。而這三項技術也成為了後來舉辦長城會的基礎。
1987年,我回國後,便與當時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汪麗蕙院長,還有我的老師許玉韻教授,一起討論我們能否搭建一個國際交流的平台,把在國外已經開展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儘快地引進中國。我的想法一提出來,就得到了兩位老師的支持,當即就開始討論這個會議的名字,覺得「中國」、「中華」比較有爭議,而「長城」是中國最好的象徵,最後大家一致同意會議以「長城」命名。
長城會建立的初衷就是希望搭建一個培訓平台,培養中國的心血管醫生。把心血管疾病診斷治療的實在有用的核心技術,通過國際交流的方式,引進來並推廣下去,讓中國廣大心血管病患者能夠接受到現代診療新技術。長城會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是心血管領域第一個嘗試開放技術,通過國際交流的方式舉辦的會議,這讓我國大批的心血管醫生,尤其是中青年醫生接觸到了新的技術,為他們後來成為技術骨幹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Q :
長城會自創辦以來,已經走過了三十年,可謂是進入了而立之年。您作為大會的創始人,是看著他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回顧長城會這三十年的成長曆程,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A :
回望長城會走過的這三十年,作為長城會的創始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堅持創新。長城會從當年的一個培訓項目逐漸發展為一個大型的學術會議,每次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對醫學有了日益深入的理解,也是這個思路,一直在引導著長城會不斷發展。
比如1995年,我意識到學科交叉的重要性,於是與內分泌、腎內,甚至消化、口腔等學科展開合作,我相信當時這個想法不僅是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創新和前衛的。而交叉學科合作的展開,讓長城會逐漸形成了一個更大的格局,也逐漸從「以疾病為中心」發展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這麼多年來,長城會歷經幾次轉折:一是從單純的技術培訓走向綜合心臟病學,發展交叉醫學,形成學科互動的新局面;二是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移;三是走出單純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邁向社會-生物-心理綜合模式,增加醫學人文內涵,更全面地覆蓋心血管相關領域。
值得欣慰的是,三十年來,長城會起到了一個「橋樑」作用,搭建了中國醫生和國外醫生的交流平台;另外,作為心血管醫生的「搖籃」,長城會也培養了大批擁有核心技術的中國中青年專家,為中國心血管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和技術基礎。
Q :
自您卸任長城會的主席以來,一直在致力於心髒預防康復等方面的工作,是什麼讓您選擇了慢病預防這一方向呢?對於未來的心臟預防康復方面的工作,您有什麼樣的規劃呢?
A :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我發現疾病預防工作發展比較落後,而心血管疾病預防是心血管健康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也是我近年來努力推動中國心肺康復事業,做心臟預防康復的重要原因。
關於心臟預防康復工作,我認為,應該將心、肺、腎等臟器看作一個整體,把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康復結合起來,聯合最新的智能設備、大數據、遠程醫療技術等,將預防康復推向基層,推向家庭,推向每一位患者身邊。
Q :
經過三十年的成長,長城會已經發展為今天覆蓋亞太、面向世界的萬人學術盛會,見證並推動了我國心血管事業的發展。對於長城會的未來,您有什麼樣的期許和祝福呢?
A :
長城會三十年來,圍繞「健康理想,理想健康」的主題,始終秉持「公益、預防、規範、創新」的宗旨,積極倡導醫學「回歸人文、回歸臨床、回歸基本功」。
我希望未來,長城會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時考慮患者利益,一切為了人民健康。在發展的同時,注重傳承長城精神,注重正確價值觀的延續,為全民心血管健康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D-AoG0BMH2_cNUg7w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