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32歲的人給你提個醒:職場上,不要跟同事走的太近

2019-09-20     凌晨四點半的阿波羅

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別越界

有人說,人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

不愛你的人,沒意義的酒局,虛情假意的朋友,得寸進尺的同事。

和同事相處,是一門學問,走的太遠,關係會淡,走的太近,恩怨是非就多了。

關係再好,一定要把握好度,別跟同事走的太近,否則真正受傷害的還是你。

01

「你的同事可以噁心你到什麼程度?」

最近瀏覽知乎,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你的同事可以噁心你到什麼程度?」

下面有這樣一條回答:

去北美出差。當地半夜兩點,突然被一長串微信吵醒。一個平常開不到一個會,微信一年不聯繫的同事發給我一堆雅詩蘭黛和迪奧的化妝品照片,只有兩段文字:

「回國入關時在北京機場免稅店給我帶點東西。」

「一樣一個,讓售貨員仔細看圖核對,別拿錯了。」

我雖然被吵醒,但沒有馬上回答...

當地早上五點半,她又發了一條:

「看到沒有,趕快確認。」

我把上面三條複製粘貼發回去,回答:

「這樣說話,誰會墊幾千塊錢給你跑腿?我沒那麼賤。」

對方沉默...

遇到這樣的同事,確實非常氣人,但是,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是個案:

02

我的車為什麼要跟你說一聲?

王猛和志剛家挨得比較近,以前一直坐公交車上班。

前段時間,王猛買了自己的車,志剛便開始了蹭王猛車上下班的日子。

剛開始志剛還對王猛表示感謝,慢慢的把蹭王猛的車當成了習慣,經常下班以後讓王猛帶著他去個購物中心或者去干點什麼私事。

王猛因為是同事,也不好說什麼,但是上周發生的一件事卻讓他氣憤難耐。

上周,王猛因為有事需要提前回家,就把車開走了,結果下班的志剛因為沒有見到王猛的車非常氣憤,打電話訓斥王猛不夠哥們,自己開車走了也不告訴他,甚至還掛斷了他的電話。

王猛非常鬱悶,明明是自己的車,為什麼自己開走還要跟志剛說一聲?

03

過多介入同事的私生活

有些同事特別喜歡在私下裡跟同事談論私生活,甚至把打探別人的私生活當做樂趣。

王姐是單位里的八卦大王,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八卦同事的私生活,XX昨天跟老婆吵架了,XX在回家的路上又打孩子了,XX領導找小三了,聽說正室都找上門來了……

一次,單位里來了一個新同事,是個帶小孩的單親媽媽,王姐不知道從哪裡得到消息,知道了這名同事單身帶小孩的狀況,於是有意無意的跟這位同事打聽她的婚姻狀況,孩子的情況,這名同事見繞不過,只好把自己的情況告訴了王姐。

沒想到王姐更加不依不饒,三天兩頭跟人家介紹對象,有一次還把公司的一名男同事介紹給她,弄得人家非常尷尬,現在這名同事見了王姐都繞著走,從來不跟她說一句話。

04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呢?

瑞典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我們每個人在與他人相處時,其實都在潛移默化的做兩件事,一是邊維護邊修正自己的人際界限範圍,二是去體察並認知對方的個人界限範圍。

兩人互不相識時,中間僅有一條線;剛開始交往,線被打破了,分為了兩條,你面前一條,我面前一條。

但原來橫亘在你我之間的線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虛線這條虛線不是有兩人共同定義的而是兩人自己在心中定義的

你和他各自的線可能是平行的,永不交叉的,也有可能是會重合於一點的,而重合一點後是否兩條線融成一條線則取決於雙方是否將彼此的原則、逆鱗摸得透透的,並且積極正向地理解彼此、尊重彼此。

有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叫「等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意思是: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名詞解釋傾向於自己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說他能這麼得寸進尺,你得負一大部分的責任,因為你老是不自覺得再亮底牌,讓底線,就是你想保持這段人際關係,避免受傷(可是這樣的關係卻一直讓你很受傷,你能承受這段關係帶給你不斷的傷,而一直避免受關係破裂的傷,說明前者的傷害小於)。

害怕親密關係破裂實際上是討好型人格的鍋,從而讓你在人際交往中不敢試探他人底線,一味選擇讓步

人際人際交往就像兩個人拉繩子,誰用的力度大,就往誰那一方傾斜。

對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即有可能是我們認為的對他好,可是我們每一次的忍讓就好像是我們主動地把自己面前的直線往回撤。

而對方硬挺挺地往前擠,攻城略地,不考慮你分毫,他理所當然地接受著你的好和你的善良,因為你沉默地退讓了,他認為你承受得起。一旦他超過你認為的虛線你會覺得他侵犯了你即對方得寸進尺了

得寸進尺,意味著你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意味著你覺得不公平!是的,是不公平的,因為你亮了底線,對方沒亮,對方顯得更貪婪了。

你讓了,他沒退讓,這段人際關係就失衡了,因為你覺得永遠是你在付出,所以這段關係走不遠,註定只有一個交點。

人與人之間是有邊界的。通俗地說就是人和人之間要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對人好也要有個尺度和界限。

毫無原則和底線地對人好,很容易招來對方的恩將仇報。

05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遵循高度適應性也是一個原因

不論是人的感官刺激,還是心理感受,都遵循一個相似的規律——高度的適應性。

我想,大家都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我們如果去過比較破的商場,逛著逛著我們想(回答自然召喚)了,剛進到廁所里,會覺得整個環境特別臭。但是待一會兒,那種感覺就不明顯了。

這個直觀的感受就反映了,我們的感官刺激(剛才例子中是嗅覺)具有高度的適應性。

同樣地,人的心理感受也具有高度的適應性。你現在還能回憶出上一次你歡呼雀躍,甚至真的跳起來的場景嗎?你現在還因為那件事,如此興奮嗎?

不論多麼令人興奮激動、歡欣鼓舞、悲傷痛苦、嫉恨憤怒、難過哀傷的事件,當時間經過,一切都會趨於平淡。

同事交往的過程中,也同樣遵循高度適應性原則。

回到剛開始順風車的例子中,剛開能坐上車可能就感覺很好了,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能坐上車已經不能再激發出更多的多巴胺了,需要更深的刺激,比如限定停車位,要求幾點接人等等。

所以說,高度適應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06

什麼是邊界感

在維基百科的定義中,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個人所創造的準則、規定或限度,以此來分辨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許的,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個人邊界不僅是身體上的,也是情緒上的,它能夠反映出個人對自我身心狀態的認識和要求。

當我們說,一個人擁有較為清晰的個人邊界,或者說這個人「邊界意識好」時,就意味著他足夠敏感和堅定,對於自我是什麼樣的人、思考及感受著什麼有屬於自己的認識,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

邊界意識好的人,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夠接受哪些對待,不能夠接受哪些對待,既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

個人邊界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身體層面的,二是心理層面的:

身體層面(Physical)的邊界主要是指個人空間及接觸上的考慮,可以通過衣著、住所、噪音容忍度、言語指示和身體語言等方式來表達。

心理層面(Psychological)的邊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觀念等方面獨立於他人。這些邊界能夠保護你的自尊和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

07

如何強化自己的邊界感

弄明白自己的底線在哪裡,認識邊界被侵犯的信號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有多少承重能力,你就沒辦法在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中合理的設定邊界。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確自己身體上的,情緒上的,心理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承受限度是多少。

比如,你可以好好體會,在某件事情發生的時候,自己對不適感和壓力的忍耐程度如何,從而幫助你找到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認識邊界被侵犯的信號

心理學家Gionta發現,如果你產生了以下兩種感受,那就說明別人打破了你的邊界。

這兩種信號燈感受是:不舒服(discomfort)和憤恨不滿(resentment)。

她這兩種感受是連續變化的,我們可以在腦海里想像一下,對自己的不舒服和不滿程度進行測量,從1分到10分打分,其中6—10分表示感受到這種情緒的程度較高。

不舒服很好理解,我們來簡單解釋下「憤恨不滿」(resentment)這種情緒:這種不滿情緒一般發生在「對方壓制了你,利用了你或者讓你覺得不被欣賞和不被尊重的時候」 或者「對方不顧你的感受一個勁兒跟你灌輸他的價值觀,想法,期望等」。

這種心裡堵得慌的不滿情緒是一個明確的信號燈,告訴你對方正在挑戰你的底線,侵犯你的邊界。

但是為了維持某個角色形象以及沒來由的負罪感(比如我必須是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你常常忍了。

想要做一個有原則有邊界的人,你必須警惕這些時候。如果你在和一個人打交道,或者在某個場合里,覺得自己不舒服和不滿的感受已經到了6分以上,你就要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導致我感覺那麼差的?我和TA的互動出了什麼問題?是不是TA對我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總而言之,當對方的言行舉止讓你覺得很不舒服了,TA很可能侵犯了你的邊界,學會把對方推出去,不要被罪惡感綁架,你要學會為自己爭取權益。

直接說出來

和有些人在一起,想要保持邊界是不需要直接了當的說明的。這些你覺得相處起來比較舒服合拍,不需要「撕破臉」的人一般都是與你比較相似的人,無論是形式風格,交流方式,甚至生活環境;同樣,他們也會覺得和你相處比較舒適合拍。

相反,如果碰上那些與你生活理念,行事風格和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人(比如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時候,你就不得不明確而直接得表達出你的邊界在哪裡了。比如很多中國人聚餐的時候,主人喜歡給客人夾菜表示照顧,但是一個美國人看到這種情形可能會覺得不舒服甚至噁心。

長期憋著不說,這些微小的不舒服積少成多,很可能會葬送一段美好的關係。

允許自己說「不」

」害怕,罪惡感和自我懷疑」是我們邊界感模糊的元兇。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敢拒絕,就是因為我們害怕看到拒絕後對方的反應。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拒絕不是因為善良,而是因為怯懦。我們寧可先答應再拖延,也不願意直接說不和對方產生不愉快和甚至衝突。

拒絕我們所愛的人則是我們更不願意看到的,。

比如對自己的父母說「結不結婚是我的事,你不要來管我」之類的話,我們多多少少會有傷害了所愛之人的罪惡感,儘管他們對你的期待並不合理。

很多人答應了,是以為自己有義務去滿足對方的期許,比如「百善孝為先」,想扮演一個好兒子好閨女的角色;

又比如對妻子的無理取鬧無條件的縱容,對丈夫的精神暴力一次一次的忍讓;

儘管面對他們讓你覺得很壓抑,被控制,堵得慌,很不滿,很不舒服,但是說一個「不」字比忍受這些更難。

其實,這是因為一開始你沒有和他們劃定清晰的邊界,你一貫的忍讓會使他們覺得你是一個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人。

忍的時間越久,邊界越模糊,想要改變越難,他人越會肆無忌憚的侵犯。而且,來自親近的人的控制常常打著愛的旗號,是最可怕的。

而長期來說,這種失衡的關係會讓雙方都陷入痛苦。

所以,要改變這個狀況,建立健康的邊界關係,你必須先學會尊重自己的價值,包括你的尊嚴,你的時間,你的精力。

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用堅決的態度亮出你的底線。先給自己說不的權力和勇氣吧,再難也要說出第一次,之後的路就會好走很多。

不斷地強化自我意識

邊界感這個東西很主觀,主要還是建立在你自己的感受之上,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標準。

在嘗試建立邊界的過程中,別人的一些不滿和不習慣的反應,可能會讓你覺得自己就要撐不住了,一不小心就又慣性滑向「爛好人」了。

每當你覺得自己忍不住又要「聖母心」的時候,停下來深呼吸三次,清醒大腦問問自己:「事情實質上發生了什麼改變嗎?

還是只是我習慣性的害怕說不?我現在在做什麼,對方又在做什麼?」或者「 是什麼東西引發了我現在這種不滿和壓抑的情緒?」

然後,冷靜思考一下你自己的選擇:「 在這個情況下,我能做哪些事情?

哪些事情是我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我能力之外的?我只能接受我能力之內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

當之前的壞習慣想帶跑你的時候,做一次這樣的自問自答,堅定改變的動機,強化自我意識來對抗之前的壞習慣。

所以,文章的末尾,再給你提個醒,要想舒服的工作,就要跟同事建立適當的邊界感,別跟同事走太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93zTm0BJleJMoPMe4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