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內向、敏感、玻璃心,但又其實覺得自己很特別 | 到底是自卑還是自戀
我今年32歲了,在公司很多人的眼裡,我是一個特別內向的人,開會不願意發言,同事聚會不願意參加,從來不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更沒有喝醉酒之後痛快的吐露自己心聲的時候。
但是,我的內心世界並不像外界看的這樣。
我其實特別自戀,甚至有點自負和看不起人。
比如,公司在分組討論的時候,我不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是點頭微笑。
但是,在我心裡,其實想說的是,你們真低級,這樣的想法還用討論嗎?
同事邀請我去一起吃飯,我會笑著說自己沒有時間。
但是,我心裡的想法是,你們太幼稚了,沒事吃什麼飯?
有時候,我自己都覺得特別彆扭,為什麼我在外人看來這麼內向,但是內心又這麼自戀呢?
02
什麼是隱秘自戀,隱秘自戀有哪些特徵?
其實,上面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隱秘自戀思維,那麼,什麼是隱秘自戀,隱秘自戀有哪些特徵呢?
「隱秘自戀者」這一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30年代,《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安靜的自戀者」的文章。
在韋爾斯利學院的Jonathan Cheek看來,無論是外向還是內向的自戀者,都覺得自己「自帶光環」,隱秘自戀者在外表上並沒有那種咄咄逼人、虛張聲勢的氣息,會對自己的能力給予很低的評價,並且害怕將成就展示在他人面前。但實際上,他們會在心裡暗暗地覺得:「人們為什麼沒有對我表現出更多的欣賞呢?他們都不懂我。」
隱秘自戀者經常被稱為「披著羊皮的狼」:他們有一張無害的臉,展露給外人的是純真、無知的形象,總是表現得很謙虛,盡最大的努力去避免暴露自己,在一開始,會給人一種可以信賴、沒有缺點的感覺。
但他們的內心卻是自大、偏執、喜愛猜疑的,永遠有一種自戀者的幻想,認為自己被低估、被忽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們內部的需求和期望並沒有得到滿足。
簡而言之就是,隱性自戀者依然會認為自己是宇宙中心世界焦點,但內心的空虛感和無力感卻讓他們對於這種幻想感到羞愧和內疚。一方面他們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用高傲的姿態安靜地俯視著周遭世界,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對別人的評價和反應保持高度敏感,任何一個細微的眼神都會刺痛他們脆弱的神經。
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Craig Malkin指出,所有的自戀者身上都會表現出三個特點,他將其稱為「3個E」。
1. 充分利用(exploitation):自戀者會做一切讓自己感覺到「我很特別」的事情。為此,他們會不計後果地利用周遭的資源和人。因此,他們通常也都很會操控他人,只是兩者使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差別。Malkin認為,越是對追求「我很特別」這件事上癮的人,自戀程度就越高。
2. 特權感(entitlement): 他們都相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顯性自戀會明顯地表現出來,而隱性自戀雖不會如此直白,但卻會在行為和言語中體現出一種莫名的「別人/這個世界都欠我」或是「我脆弱所以理應被呵護」的感覺。當自己的特權感受到威脅時,他們會表現出極強的敵意和攻擊性。
3. 共情匱乏(empathy impairments):自戀者並不真的關心他人。如果他們表現出共情,多半是為了營造自己的人設,或者事件本身也與自己的利益掛鉤。自戀者本質上是冷漠而自私的。在人際交往和親密關係中,他們只想談論自己的事,只關心自己的煩惱和利益。當話題與自己無關時,他們通常會表現得很敷衍,希望主題儘快回到自己身上。
03
如何判斷自己是一個隱秘自戀者?
心理學家Jonathan Cheek開發了一套測題,列出了一系列這個人群典型的內心獨白,其中包括:
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興趣的世界,忘記了他人的存在
我感到自己的氣質和大多數人都不同
當我走進一間屋子時,我總感覺其他人都看我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評傷害
我經常覺得別人在針對我
當其他人來訴說他們的煩惱,占用我的時間並期望得到我的同情時,我會暗地裡感到麻煩
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解讀他人的評價
我並不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榮譽
我不願意待在一個團體里,除非我知道裡面很多人都欣賞我
如果你發現以上陳述道出了你的心聲的話,你可能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類人:隱秘自戀者。
04
我是一個隱秘自戀者,我該怎麼做?
給你三種方法:
第一:放下自我「合理化」的心理,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敢於還原事情的真相
「合理化」就是當你實現不了自己想法,或者達不成自己願望的時候,會找一些理由來進行開脫,自我安慰,甚至是掩飾一些自己不想承認的事實,在心理學上,這屬於一種自我防禦機制,但是,這種機制卻經常造成自我欺騙。
自我「合理化」表現為3中常見的心理模式:
「酸葡萄」心理:主要表現是,當我們對目標求而不得的時候,就故意貶低目標,就像狐狸「吃葡萄就說葡萄酸」一樣。比如,沒有得到年終獎的員工說,不就是獎勵了一台洗衣機嗎?那洗衣機根本就不好,噪音非常大,白送給我,我都不會要的!
「甜檸檬」心理:這種情況恰恰與「酸葡萄」相反,為了掩飾真實情況所帶來的失望,人們往往會自欺欺人的認定,自己是對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比如,工作中,你被調到一個非常邊緣的部門,但你又不願意承認,所以拚命的對朋友說,這個新崗位真的很好,「油水」
很多,特別適合你等等。
「推諉」心理:這通常情況下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把原因推到客觀的事物身上,或者是嫁禍他人。比如,升職加薪沒有你,你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逢人就說領導不公平,偏袒了同事,反而對你的辛勤付出視而不見。
這3種心理,會影響我們對人對事的真實判斷,只有先停止自我粉飾和自我安慰,拿起「照妖鏡」,勇於還原事情的真相,才能擊碎我們的玻璃心!
第二:增強「鈍感力」,儘量減少情緒勞動。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書《鈍感力》,在書中,他告誡人們,千萬不要對日常生活過於敏感,培養遲鈍的能力也是一種獲得幸福的有效手段。
缺乏「鈍感力」的人,很容易給人造成玻璃心的印象,他們經常覺得生活特別的喪,一點小事就能觸發崩潰的開關。
對此,美國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說:除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外,還有一項非常艱辛的的勞動,情緒勞動。剛開始,情緒勞動只針對對面部表情要求比較高的職業,比如教師要付出耐心的情緒,空姐要付出微笑的情緒,法官要付出冷靜的情緒勞動。
後來,霍克希爾德教授又把情緒勞動的範圍擴大了,不管任何職業,只要涉及情緒波動,都需要付出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由兩方面的落差決定。一方面是你真實的情緒,另一方面是你表現出來的情緒,當兩者的落差較大時,你付出的情緒勞動就大,反之就付出的情緒勞動就小。
所以,我們要儘量的增加的自己的鈍感力,儘量減少由於情緒落差所帶來的情緒勞動。
前段時間,倫敦大學研究了100位百歲老人,他們發現,這些老人除了在生活、運動上特別注意外,80%的人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耳聾,耳聾讓他們不能感受到兒女的吵鬧,也就影響不到他們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鈍感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們的壽命。
第三:將他人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習真正的、健康的自尊
隱秘自戀者難以與他人親近,表達自己的感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時刻都想表現出一種「我比你厲害/我比你特別」的感覺。一旦在他人面前顯露出自己的弱點或脆弱,他們就會有一種「這樣我就輸了」的感覺。
但事實上,不管是與朋友、伴侶還是家人的關係中,適當地暴露自己的脆弱,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都是建立真正的聯結不可少的一部分。
放下心中那種「別人都在等我犯錯,等著嘲笑我」的預設,練習在下意識地想要率先發起攻擊來「保護」自己時,先告訴對方你此時的感受。這樣做並不代表你的虛弱,而是在向對方傳達:我想努力和你好好相處。
自尊與自戀的區別在於,自尊是指在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的情況下,依然喜歡自己,接納自己。而不是靠著沒有依據的、空洞的「我很特別」、「我很厲害」來支撐自己。自尊和自信的來源不是優越感,也不是關於自身完美的幻覺,而是從內心肯定自我的價值。
當你真正能夠面對並接受,你像每個人一樣,有閃閃發光的優點,也有不那麼討喜的缺點,是這些特質共同組成了你。缺點沒有讓你顯得更虛弱,也不會讓你成為一個不再值得被愛的人。能如此想,或許才是真正的喜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