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區:洛陽人都不知道,在黃河北邊咱還藏著一個「飛地」

2019-09-21   網絡醉江南

從洛陽地圖上可以看到,洛陽絕大多數區域位於黃河以南,唯獨有一塊地在黃河以北,宛如一顆明珠,與黃河對面的孟津遙相呼應,形成洛陽的板塊圖,而對這塊地的來歷,相信你不一定知道。

洛陽轄區圖

這個地方就是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吉利區位於洛陽北部黃河的北岸,北依太行,南瀕黃河,距市中心約35公里。吉利區和濟源市以及焦作市孟州市接壤,面積不大只有約80平方公里,人口約7萬人,相當於一個小鎮的規模。

洛陽市吉利區位於黃河北岸,因建大型煉油企業形成。煉油廠職工數量多、文化素質高,來自四面八方,是洛陽唯一一塊位於黃河北部的土地,在交通不便年代,相對獨立,因孤懸在外的情狀,曾被戲稱為「飛地」。

吉利區,這個名字很吉利,也比較新,它的古稱叫「河陽」,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因其位於黃河以北,故稱「河陽」。河陽承東啟西, 連南貫北,在古代可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熟悉歷史的朋友看到與吉利區隔河相望的孟津縣,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個重要的地名:孟津渡。沒錯,這是黃河出三門峽以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渡口。古代建都洛陽的王朝,北面有黃河天險作為屏障,孟津關是拱衛都城洛陽的重中之重,無不重兵防守。而對岸的河陽自然也是軍事重鎮,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敵對勢力若想從黃河以北入洛陽,河陽是繞不開的選擇。

廠區一角

​如今的吉利區是1982年才成立的一個新區,它的出現可以說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也因此,吉利區在城市建設、社會管理等方面融厚重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於一地,頗顯獨特之處。

吉利區的成長史也是煉油廠的發展史,以下為煉油廠發展歷程:

1956年,石油部撫順石油設計院成立。

1969年撫順設計院一分為二,分別搬遷到湖南臨湘和河南宜陽(屬洛陽),參加長嶺煉油廠(後來發展成岳陽巴陵石化)和河南煉油廠(後來遷址重建發展成洛陽石化)的設計建設。

1973年,兩部在河南洛陽合併,成為燃化部第一石油化工建設公司設計研究所。

1975年,燃化部第一石油化工建設公司設計研究所改稱煉油設計研究院,直屬石化部領導。

1977年5月,濟源工區撤銷,此時煉油廠仍未開始建設。

1978年1月6日,石化廠開始建設,施工單位包括石化部一公司、省化建公司、洛陽地區建築公司(後改名省建六公司)、省安裝公司以及周圍各縣和吉利工區社、隊民工。同時劃出孟縣吉利公社成立吉利公社和鐵路沿線屬於濟源的7個村成立吉利工區,劃歸洛陽領導

1979年,煉油設計院改稱石油部第二煉油設計研究院。

1982年,吉利工區改制為洛陽市吉利區。

1983年,第二煉油設計研究院劃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領導,後更名為洛陽設計研究院,

1984年,洛陽石化總厂部分建成投產,同年,洛陽設計研究院更名為中國石化總公司洛陽石油化工程公司

廠區一角

1993年,洛陽石化總廠全面建成。

需要補充的是,據資料顯示,原計劃規劃煉油廠在宜陽籌建,但因當時條件所限,黃河南岸受河水沖刷導致輸油管道施工難度增加,最後就在地質條件相對較好的孟津黃河北岸選地籌建。為了方便對煉油廠的管理,就將此轄區整個劃歸洛陽管理,此舉也使洛陽的區域範圍延伸到了黃河北岸。

轄區風光

未來,隨著洛孟吉快速路的建成,將促進吉利區和市區的聯繫,並帶動沿線及吉利區的經濟發展。

廠區一角

(文、圖版權屬於原作者,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