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為個體的存在點亮一絲光亮 | 對話蘇民

2020-05-14     不存在日報

原標題:想為個體的存在點亮一絲光亮 | 對話蘇民

《請問這是你掉的人格嗎》上周完結了,這是蘇民第一次完成長篇小說的連載。

這位外冷內熱的作者對世界有著細膩的感知,她關心人,關心人的情感。

我們和她聊了聊小說的靈感來源,以及創作中她最想表達的主題。

《請問這是你掉的人格嗎》

——從一句話生長出來的長篇

《人格》的很多讀者經常留言猜測設定的真相,對後續的情節發展覺得意想不到。

引人入勝的懸疑感和精巧的故事設定在你的其他作品中也有體現,比如《後意識時代》《替囊》都在結尾拋出了具有分量的反轉。這是否是你在寫作時著重考慮的方面呢?

我認為對一個小說來說,故事是根本,故事足夠有趣才能帶著人往下讀。當腦子裡有了設定和情緒基調,我就會在故事和人物上面花上很長時間。讀者既然花時間讀故事,我就希望能給讀者留下出乎意料的、強烈的體驗,希望讓人覺得讀完不虧。

《人格》中的主角作為多重人格患者,性格的設定非常複雜,你是否有參考現實中的人呢?

男主林易沒有特定的參考,他可能是任何一個心懷理想隻身來大城市打拚的小鎮青年。對三個分人格的設計,一開始只是希望三個分人格足夠差異化,差異化到足夠構建起矛盾。寫到後面發現三個人格還挺自洽的,很像一個人在三個人生階段的狀態。女主李顏的原型是我的大學導師,她是一名研究認知神經科學的教授,在我上學時期給了我很大影響,是我很崇敬的人。我一開始構思時就很開心地告訴她,我要寫一個以她為人物原型的科幻小說,她覺得有趣,說寫完給她看看。連載發出來後,我才意識到,我一開場就把她的角色寫死了。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扭捏了一段時間才發給她看。沒想到她完全不介意,還快樂地和我探討小說里提到的技術問題。小說中寫到腦科學實驗的部分,還原了不少從前跟著老師做實驗的細節。我很懷念那段時光。

你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是什麼?

小說的最後一句話「我看到傍晚的人流中一隻動情的貓」在我的筆記里躺了好多年了,以至於我不記得寫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卻記得一種非常彷惶,又努力想在彷惶中尋找確定的感覺。強烈的感受會驅使我為它尋找故事。後來看了《24個比利》的小說,覺得基於多重人格的敘事非常有趣。多重人格的影視文學作品都不少,但《24個比利》不太一樣,它拋棄了花哨的玩法,用樸實的手法描述了一位多重人格患者的一生,體現出一個人在面臨家庭、社會、司法等龐大體系時的真實困境。生活於當代的我們總是緊張忙碌,常常面臨多線任務,需要在不同情境中勝任不同角色,也面臨更多艱難的選擇。這種彷惶不定的困局,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出現過。所以我決定用多重人格的設定套住這個故事。

《人格》這部小說是否達到了你心裡預期的效果?

寫的過程出現了我原本沒設想過的點,三個人格的自洽程度比我想像中的高。但篇幅有限沒能完全展開,沒能把每個細節鋪得妥妥帖帖。之後擴充這部小說時,會把遺憾都補上吧。

當寫作的衝動遇見菲利普·迪克

——原來科幻也能表達人文關懷

你第一次寫小說是什麼時候呢?

小學起就有寫日記寫隨筆的習慣,中學時代零星嘗試過第三人稱敘事,但寫出來並不像小說。正經開始想寫小說是高中,那時經常熬夜看小說,上課也偷看小說,就冒出了寫真正的小說的念頭。在那幾年裡,我都感覺到一股想寫小說的衝動,但同時又清楚地知道自己還沒有能力寫真正的小說,便一直沒動筆。直到大一,有一天似乎覺得時候到了,一口氣寫了一篇五千字的小短篇。放在現在也是羞於見人的作品,但那就是我個人意義上第一個寫成的小說了。

第一次接觸科幻是什麼時候?哪部科幻作品帶給你的印象最深刻?

我接觸科幻小說還蠻晚的,甚至晚於開始寫科幻小說的時間。小時候也看一些科幻的影視作品,但小說方面一直在讀純文學,尤其喜歡純文學中帶有非現實元素的魔幻類小說。後來又讀了好些科普類的書和專業學術著作,就開始寫一些帶幻想元素的小說。不過那時還認為自己在寫純文學,後來讀了《三體》,又讀了許多迪克的小說,才決定寫科幻小說的。迪克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對我影響很大。這部小說雖然是以仿生人聞名,但裡面有很多心理學因素,比如共鳴箱、情緒調節儀、對人類共情能力的探討。我看完《三體》不會認為這是我能寫的,但看了《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就覺得我或許也能寫一寫科幻。而且迪克的小說有很強烈的人文關懷,也是我關注的母題,就想,原來科幻也能表達這些,於是便決定認真寫一寫科幻。

我知道我和真正理性的人並不一樣

你在生活中屬於什麼性格呢?會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創作中嗎?

從小是不太愛說話的小孩吧,喜歡沉默地看書,容易沉湎於幻想,喜歡在幻想中逃避生活。我從高中起就是個情緒問題嚴重的人,這也是我選擇念心理學的原因。心理諮詢里有一派療法叫做認知療法,就是通過理性思考合理化一些矛盾,從而克服心理障礙的方法。讀心理學的過程,就是探究人類行為表現背後原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才慢慢學會用理性來控制自己的生活,看上去像是一個理性溫和的人,對工作也好,朋友也好,都能給出理性解決方案的樣子。但我知道我和真正理性的人並不一樣,我實際上還是一個情緒主導型的人,不過是想得多。要說融入創作,可能融入了不少「我到底有沒有處於真實世界,生活可真恐怖」的情緒崩塌的瞬間。

就像《後意識時代》里主角被告知「世界真相」時的心情?

是的。那種日常中怪異感的累積,整個世界突然翻了個面似的不對勁感,對我來說非常真實。

你的作品一直很關注當代都市人的情感,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自己就無法選擇地身處這個環境里,對環境與個人的關係有許多焦慮與反思。我認為一個寫作者應該去刻畫自己所處時代的面貌,為微不足道的個人留下掙扎和努力過的痕跡。就像村上春樹說的,「若要在堅硬的高牆與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會永遠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人類的文化、科技甚至進化都在飛速前進,歷史的車輪無情地駛過,被拋下的是曾作為時代齒輪的個人,只有文學為個體的存在點亮一絲光亮。

你在寫作之餘,還有什麼其他愛好嗎?

我還在網際網路公司做產品時,會說我的愛好是讀書寫作,但轉行專業寫劇本寫小說後,這就無法當作愛好了。正在努力發展新愛好,寫詩算一個。因為寫小說變成工作後,就不能作為隨意抒發自己的感受了,寫詩成了一個可以短時間內釋放情感的活動。不過寫得不算好,經常寫酸詩,有寫詩很棒的小夥伴可以相互鑑賞。不過也並不打算努力提高寫詩水平,我決定繼續寫酸詩。也喜歡出門看看展,看看電子樂LIVE。疫情期間哪兒也去不了,發現在家雲蹦迪也很不錯。加上我沒多麼酒量,喝點rio就上頭,可以在家裡非常廉價快速地獲得蹦迪快感。

安利時間

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這本小說可以緩解我的寫作焦慮,我經常在寫不下去的時候隨便翻開一頁來讀。

這是一本關於小說的小說,由十個只有開頭的小說構成。每個小說開頭都充滿張力,但是沒有後續,這種被吊起胃口想看後續的心情,會反過來刺激我繼續寫小說的衝動。

我也非常喜歡這本書中關於理想作者和理想讀者的描述。它說,理想作者是一台寫作機器,就像接受到了什麼宇宙信號,只顧嚴謹認真地將腦中接收到的一切寫出來。而理想讀者就顧埋頭讀,只在意閱讀本身的快感。

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這樣的理想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z-pFHIBiuFnsJQVI6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