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終於有本書給「虎媽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2019-10-24     磨鐵書友會

大家好,我是凹叔。

你能想像一個稚嫩的孩童教你做人嗎?

成年人發出提問:「外面競爭對手那麼激烈,我們該怎麼辦呢?」

4歲小朋友曦曦坐在高腳凳上,晃著夠不到地面的腳,毫不猶豫答:「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做大事業,你不能要求保證。受保證的孩子,你永遠長不大。」

場下笑聲與掌聲齊飛。但這並不妨礙場下的「粉絲」繼續提問:「我怎麼找到寧靜?」「我每天工作都覺得好累,為什麼你這麼有活力?」……

這個「台灣4歲神童曦曦的粉絲會」的視頻,瞬間傳遍了網絡。你沒辦法想像這樣一個面目稚嫩的孩童,嘴裡滿是成功學的勵志話語。熟,甚至熟到油膩……

而曦曦的身後,身為父親的陳光是NBU記憶學的創辦人。他當然不會讓大人跟4歲的孩童學「做人」,真正的目的,是讓其他孩子學習NBU記憶學。比如像曦曦這樣,1歲零11個月熟記50個以上圓周率。

「高效」「人生」「起飛」……諸如字眼充斥下的記憶學,讓凹叔想到如出一轍的量子速讀班。

據速讀創始人飛谷由美子稱:學會此方法,1-5分鐘內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書籍。

這些五花八門的教育培訓,統統有一個關鍵詞:高效。

那些連外人看一眼就識破的騙子方法,卻讓父母們無數次中招。

並非騙子招數過於高明,而是父母對孩子「成龍成鳳」的慾望過於迫切。

往十年前,流行的是虎爸虎媽棍棒式教育;而十年後的今天,是流水化的神童模板。想要孩子聰明,去上奧數;想孩子讀書快,去上量子速讀;想讓孩子背得多,去上記憶學……

關於教育的種種速成法,凹叔實在是覺得魔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之下,連孩子的成長都坐上了火箭?

凹叔今天推薦的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魔幻之下,一些警醒。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吳曉樂 著

磨鐵圖書出品

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聽起來很耳熟?沒錯,它就是18年最火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原著作品。

豆瓣評分至今8.4分。該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作品裡的五個故事,分別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

從電視劇上線時無人知曉,到爆紅。再到2019年10月5日,電視劇其中一個故事《貓的孩子》獲得第54屆金鐘獎電視電影獎。

想質疑它名不副實?

別急!

看看台劇最近幾年的走勢,就知道這個獎到手,是格外能打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的一大看點:科幻與奇幻,被稱為 「台灣版《黑鏡》」。

《貓的孩子》每殺死一隻貓,成績就會變好,孩子虐殺時痴痴地笑了……「你抱我一下好嗎?我受傷了」——「你先去吃藥。」

《孔雀》上高級私校的女孩因為家庭貧困,跟孔雀做了交換。換來金錢,從眼球到皮膚,她逐漸變成孔雀。「反正只有家裡的人看得到你變成孔雀,為什麼不再忍耐一下換取光明的未來呢?」

《必須過動》,未來社會裡,母職是神聖。

為了母親繼續留在豪宅里,孩子若娃裝作過動症狀,最後被鑑定不合格,被銷毀……在被推往銷毀的若娃,留下最後一滴眼淚,早知這是母親的騙局,依然心甘情願。

導演陳慧翎讀原著中的序言,她意識到不能將這部戲拍成偶像劇,台灣的戲劇不能只拍一些小情小愛的故事,必須要能突破社會的價值。

更多時候,我受到的誘惑是:把那些發生過的事,寫得更正向、明亮且溫暖,不妨將那些傷害淡化、舒緩吧。朋友說得沒錯,失敗的例子太不討喜了。

可是,我不能這麼做。我記得那些臉,我記得他們的表情以及他們對我說過的話。若是為了取悅誰,而低估了那些傷害的施加以及承受,那我就是作為目擊者,在做出不實的證言。

這樣,我會對不起那些傷痕,因為沒人記得它們。

借朋友的話來說,以下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自序《記得那些臉》

拋掉喜劇和情愛,有了黑鏡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奇幻的故事固然可怖,但嘆息時總會明白,這不是現實本身。拋開劇集,我們活在和諧幸福的家庭里。

但原著小說不一樣,它平凡,沒有光怪陸離的想像。甚至每一句話,從小到大,你聽過上百遍。

平凡,才是令生活一針見血的利器。

正如作者吳曉樂所說:在你看完這些故事後,也許會問,這些過程有無誇大不實的色彩?很遺憾的,答案是——沒有。

關於作者

吳曉樂

台中人。1989年生。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喜歡鸚鵡。

2 只有成功的小孩,

才能獲得被愛的資格!

棍棒

小圓媽急著開口:「老師,我兒子如果不乖,或者題目寫錯,你就用力給他打下去。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我不是那種小孩子被打就反應過度的媽媽。」

他,是被父母一直棍棒教育的眼鏡仔。

家教老師只是指出一個小錯誤。「他的反應卻非常劇烈,肩膀很快地拱起來,背部連動地微彎成弓形,臉側向與我相反的方向。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近乎條件反射。」

控制

茉莉是母親眼中成功的小孩,根本犯不上打一下,只要嘴巴說一句「女孩子讀博士有什麼用?」茉莉就停下學業,乖乖回來。

只要說一句「找個醫生男朋友,生活才有保障。」茉莉就嫁一個醫師,生一個女孩。接下來,被母親上門催「你要生一個男孩,延續香火,才可以。」

成功小孩VS不成功小孩

只有成功的小孩才能獲得被愛的資格?

那如果是不成功的小孩呢?只能裝殘缺。

「媽媽拿著藥跟爸爸說,我這種小孩很辛苦,跟一般小孩不一樣,不可以拿一般的標準來要求我。」

若娃裝作有殘缺的樣子,才能獲得大人的愛,才能阻止父親去埋怨母親教導無法。一面是事業忙碌的爸爸,一面是寂寞無事的媽媽。他們對孩子再無要求,只期望她平安長大。若娃的未來呢?靠父母留下的財富安然度日,要不然,也可以靠一張精緻的臉。

比較

紀培豐是一個永遠活在比較中的小孩。他有一個學習很好的姐姐。這樣小孩從一出生開始,就有一個完美參照物。

紀培豐對讀書沒興趣,他的愛好是打球。他的媽媽知道兒子的這一點,但依然逼孩子讀書。

「在紀培豐迷失之前,把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又有什麼錯?

老師,你覺得我是錯的,但是你自己不也拿了很漂亮的學歷,所以我才願意給你這麼優厚的薪水。

我希望小孩子可以像你一樣,賺錢的方式比別人輕鬆,少吃一點苦,可以舒適地坐在冷氣房裡,而不是頂著烈日去工作。這樣的念頭,有錯嗎?」

這個社會有多少送孩子進培訓班的家長,心底都藏著這樣的想法。沒有人可以從讀書這條路上逃開,不開心也沒辦法,只有這一條路,才是人生正途。

棍棒,控制,比較,你必須有成功人生……你沒辦法指責父母的錯,因為他們深知這社會就要這樣的小孩,才能有圓滿的、不被歧視的人生。

唯一不快樂的,是孩子的一生。也許午夜夢回多少次,最驚恐的就是在考場做試卷,這就是那場經歷留下來的後遺症。

3 為了獲得愛,他們不得不……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映出整個社會急不可耐的模樣。而他們又是最單純最善良的。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與承認,他們會勉強自己,甚至犧牲自己……

體罰式家庭|《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插畫

眼鏡仔一直被媽媽打,但他從不反抗。他明白媽媽心裡的苦。父親教育的缺失,家庭的重擔落到母親身上。一旦眼鏡仔的成績差,父親的責難導致母親傷心。小圓媽抱住眼鏡仔哭泣,腳邊的貓咪也在喵喵叫。

「他說,你是扶不起的阿斗,讓他很失望,看到你就心煩。怎麼辦?爸爸不想回家了。」

可憐又可恨!眼鏡仔不敢反抗,看似他是承擔這個家庭和諧的唯一紐帶。但家庭的矛盾又何止在孩子一人身上?

為了獲得母親的認可,「成功小孩」的茉莉一直在妥協……

只有若娃願意陪無所事事的母親逛街,購物,熬夜看韓劇……

「媽媽說,數學不用學得太深,只要買東西會算錢、找錢,那就夠了。」

「我最喜歡和媽媽逛街啊,最喜歡和媽媽去逛百貨公司了……媽媽是大戶,一刷卡就是好幾萬,還可以換一堆贈品!」

階級焦慮家庭|《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插畫

在高級私校里讀書的巧藝,因為家境貧困很有壓力。她為了和同學相處,只能花很多時間做精緻卡片送給同學。

而私校的壓力來自於父母——「我比所有人都清楚,這樣的支出是不小的負擔……我只在乎一件事,我想給他們我覺得最好的事物。巧藝現在可能很不滿,但多年之後她再回頭看時,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4 「我不想大家拿我的書,

去罵自己的媽媽」

作者吳曉樂在《你的孩子》一共寫了九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真實地像是發生在身邊,讓人嘆息,有讀者說:這本書讓我哭著睡著。

家庭的溫馨像是遮羞布,被一把扯下。來自母親的控制,父親有條件的愛,鼓勵和認可,孩子的妥協與無奈……

「在她面前,我永遠是個自卑、生怕無法取悅她的小女孩。」

「這世界上最傷人的話是什麼?——其實當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我這輩子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孩子會是同性戀。」

但故事當然留有餘溫,世代的執念慢慢消解:一直妥協的茉莉,有了小女兒。茉莉為她起名,叫她小葉。

小葉喜歡畫畫,畫滿牆的塗鴉。茉莉先給塗鴉拍照,告訴小葉:「你真是我的小天才。」事後叫工人把滿牆的塗鴉抹去。小葉成績不好,媽媽茉莉依舊帶她出去玩。

「不想要她成為第二個我,那很痛苦……告訴她,你盡到努力最重要,不要管他們怎麼說,我會支持你。

這是茉莉能給小葉的自由,也是她曾經所失去的自由。

正如電視劇《你的孩子》中面對初生的貓咪,媽媽握住兒子的手。

作者吳曉樂在台灣女人迷主編蔣亞妮的訪問中,忽然正色道:我不想大家拿我的書,去罵自己的媽媽。

教書多年的吳曉樂在後記《莫失莫忘》中寫:

問題不僅在於父母,寫下這些故事,不是為了抨擊父母的是非,或者把所有亂象打包成一團歸因在父母身上。在我與家長接觸的經驗中,很多時候可以看見他們的無助,他們被眾多輿論干擾到無法做出決定,四面八方的壓力在敦促他們成為「更積極」的父母。

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茉莉所言,事情的最初,我們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樂,最後我們的期待卻無限制地擴張開來,於是傷害就無可避免,我們也失去了凝視孩子的初衷,曾經在某個時刻,我們光是觸摸小孩柔軟的掌心就滿足不已。

我們可以不再複製這些傷害。

我們審視親子關係,不僅僅是撫平自己傷痛。更有意義的是,不再重蹈覆轍,這也是無數父母欠缺一生的功課。

歡迎在文章右下角點「在看」,凹叔也願你莫失莫忘。

留言互動

說說你和父母or孩子的一件小事

精美好書等你拿哦~

福利一:凱利《麥格尼格爾》、劉同《我在未來等你》、盧思浩《時間的答案》、今村昌弘《屍人莊謎案》、你尚龍《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等磨鐵出品的圖書大禮包連連送!!!還有磨鐵APP的兌換券!!!

參加抽獎,錦鯉就是你~

長按識別小程序,即可參與抽獎

福利二:未來我們還會有直播活動,不光有好看的小姐姐,還會在直播中進行圖書的贈送。

方法一:保存下面的圖片,打開手機淘寶掃一掃,即可進入磨鐵圖書旗艦店,到時候就會有好看的小姐姐進行直播。

方法二:複製下面的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即可查看。

【讓我告訴你一些挑好貨的技巧】https://m.tb.cn/h.eMzX7AH?sm=a37a1d 點擊連結,再選擇瀏覽器咑閞;或椱ァ制這段描述¥rRhFYLzFgOf¥後到綯℡寶

方法三:在手機淘寶APP搜索店鋪:磨鐵圖書旗艦店,進入以後,也會看到我們的直播。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右下角「在看」哦~

領最新好書,微信掃碼直接加讀書魚仔

招聘啦!

凹叔推薦

《親密關係的重建》

大衛·里秋 著

磨鐵圖書出品

在愛情的每個階段,你該如何做?

如何挑選伴侶?如何面對熱戀後的衝突期?如何放下傷痛感情?如何面對必然分離?

這是一本教導人如何讓感情圓滿的實用指南。我們的一生都在追求愛。不論愛帶來的是狂喜還是刺痛,我們也只能成為愛的俘虜。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正念之愛的五個特點,即5A(關注、接納、欣賞、喜愛和包容),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它們對我們起著不同作用。

而成人之愛必須建立在相互奉獻的基礎之上,彼此付出5A是關係成功和豐盛的入口。如果我們深刻地理解和運用5a,它將成為成人之愛的基礎。如果伴侶彼此付出和接受5a,親密關係將更加深刻、有意義。通過本書提供的豐富的實踐性演練,伴侶們和單身者都可以來體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采編:桃子;本文編輯:;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台回復」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vAVAW4BMH2_cNUgI1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