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凹叔。
最近後台有朋友對凹叔說,自己是個被生活綁架的人:
工作和閒暇總想珍惜每一秒鐘,所以被密密麻麻的行程表排滿,生活仿佛可以一眼望到盡頭;
下班了,想和朋友聚一聚,可工作任務總是一個微信炸過來,沉浸式享受立馬變得狼狽不堪;
想攢錢給自己報課程,可雙十一就要來了,預估又要在剁手的快樂與吃土的辛酸之間徘徊;
忙完應酬,該有點獨處的時間了,本想拿起塵封好久的書,但短視頻和微博又偷走了周末……
「感覺自己早已不是身體的主人,寧靜、喜悅、充實的感覺好久沒有體驗到了,仿佛自己只是行屍走肉般地活著!」
在凹叔看來,這位朋友的體驗,幾乎每個現代人都有共鳴;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被生活綁架了!
有一本書,就是為了讓你從生活的綁架中解脫而誕生的。
這本書的影響力,絕對令你眼前一亮。
它被出版為20種語言,風行全球,在它影響下超過1000萬人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重燃對生活的熱愛;
它更是被《衛報》《華爾街日報》《福布斯》一致推崇的現代方式;
它的作者是羅曼·柯茲納里奇,英國著名哲學家、世界知名講師,更是世界首家「同理心博物館」創始人;
這本書的名字絕對令你意外:《重新活在當下》。
《重新活在當下》
羅曼·柯茲納里奇 著
磨鐵圖書出品
看到書名,凹叔也很疑惑。
難道現在我不在生活嗎?難道沒有活在當下嗎?
作者在書中闡述了活在當下的理論來源,更直言「活在當下」的觀念被綁架了!
劫持者是什麼人?抑或是什麼組織呢?
第一,「活在當下」的精神被消費文化悄悄地綁架了。異化為「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狂歡,「放膽做」被演繹成「放膽買」。
第二,對效率和時間管理的過分追求,促使人們過上一種「高度計劃」的生活。摒棄了「放膽做」的自發與隨性,退步為「放膽想」
第三,劫持者是無處不在的電子娛樂,鮮活的生命體驗被閃爍的螢幕取代,造就新的浮躁時代。「放膽做」逐步妥協為「放膽看」。
看完之後是不是觸目驚心,原來我們在無形之中,悄悄地被消費、效率與電子娛樂綁架了。
作者在書中詳細介紹了他對抗焦慮的方法,今天凹叔就將他「活在當下」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希望大家都能「活在當下」。從生活的綁架中解脫出來!
將每天視為「最後一天」生活
喬布斯曾在史丹福大學以「如何過好這一生」做畢業演講。喬布斯坦言一年前被診斷患有極為罕見的胰腺癌,從死神手裡逃脫(2011年病症復發導致其離世)的他告訴現場觀眾:「時刻提醒自己:我快要死了,是面對人生抉擇時最有效的利器。」死亡的意象不僅能夠掃除所謂的面子問題,還能鞭策我們追逐夢想,敢於打破常規、無懼風險。喬布斯忠告大家:「生命短暫,別用它成就別人的夢想。」
製作「人生清單」
加繆在文章中寫道:「要和死亡立約,才能心想事成。」電影《遺願清單》的主人公身患絕症、時日無多,於是他們寫下臨終前的願望清單,在餘下的生活追逐實現。在健康之時正視死亡的必然性,能刺破我們「安在」的蒙昧狀態,幫助我們認清人生的輕重緩急,鞭策我們只爭朝夕、有所作為。為了避免老來後悔,為什麼不試著製作人生清單呢?
將目光投到生命的終點
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伊凡 · 伊里奇之死》的主人公是一位司法檢察官,他的一生都忙於仕途,為自己的家庭能立足於上層社會而四處奔波。但當他在45歲時因病臥床不起時,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一文不值。
「按世俗的觀點,我一直在往上走,但是生活也與我漸行漸遠。」他悔恨道。
所以,為什麼不現在就思考真正喜歡的生活呢?
嘗試引導式幻想
想像一下,你出現在來世的一場晚宴現場,到場的全是你曾經可能變成的那個「自己」:
刻苦學習備戰考試的你;辭掉第一份工作去追夢的你;酗酒成性的你;差點兒死於車禍的你;以及細心呵護婚姻的你。
看著這些自己,有的讓人欽佩,有的自以為是,還有的讓你感覺不自然。
你想和誰攀談?想避開誰?又羨慕誰?哪些是你想成為的自己?
擁有「即興發揮」的人生
馬婭 · 安傑盧,這位傑出的非洲裔美國知識女性擁有超過50個榮譽學位。而她豐富的從業經歷還包括快餐廚師、服務員、列車乘務員、歌手和舞女、演員、戲劇導演,馬丁 · 路德 · 金和馬爾科姆 · 艾克斯的政治活動主辦人等。
安傑盧對機會的把握堪比一種藝術。支撐她人生的奧秘,正是倡導「即興發揮」。
比如她看到一則招聘廚師的信息,她會告訴考官,儘管自己沒有任何相關經驗,卻是專業級廚師。
遇到有人招募舞蹈演員,她就假裝自己來自舞蹈世家,以便能獲得這份工作。
安傑盧憑藉著特有的冒險精神,不斷嘗試,抓住機會,收穫著新的工作和人生經驗。要想成為馬婭 · 安傑盧式的實驗主義者,需要足夠的勇氣和自信,甚至是「不要臉」的精神,才能驅散心中的恐懼。
敢於撕下面具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扮演不同的角色:孝順的女兒、完美的母親、睿智的律師、聚會上的焦點人物、講義氣的朋友、憂鬱的少年、特立獨行的創業者……
扮演角色本身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但應該警惕角色「反客為主」。隨著時光的推移,我們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中,並塑造我們的言談舉止和思維方式。
果這類行為模式根深蒂固,成為我們的習慣,便衍生出一個問題:在這麼多的角色扮演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這是讓-保羅 · 薩特在巨著《存在與虛無》中提出的經典疑問。
當你戴著職場或家庭的面具摘不下來時,你需要警惕你已經被面具綁架了!
嘗試「意義療法」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行為最終的動力是「快樂原則」,相比之下,弗蘭克爾則主張真正重要的不是「尋找快樂的意志」,而是「尋找意義的意志」。他說道,「如果一個人超越自我,投身於更偉大的事業之中,」那麼這個人就找到了意義。
「一個人所追求的事業,最終成就了這個人。」
正如歌德因重病導致生命垂危,但強大的意志力仍幫他奪回了7年生命,寫出了《浮士德》第二部。而歌德在完成這部手稿的兩個月後病故,享年82歲。歌德找尋的意義讓他的生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擁有了生命的渴望。
當你找尋到人生的意義,你的生命將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創造「心流」
「心流」,指的是在你完全投入到一項活動中時,過去或未來都不再重要,你完全自然地沉浸在當下。時間感全部消失,你全身心地從事這項活動。
進入心流狀態的關鍵在於:你所投入的項目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簡單會很快導致厭煩心理,困難會產生對失敗的焦慮。此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挑戰性或風險性。換言之,你需要稍微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才能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
心流還具備其他外顯特徵:你控制著自己的行為,體驗到一種興奮感和超越感;你熟練掌握著一種技巧,並且活動本身成為一種行為,而非手段。
嘗試在生活中找尋「心流」狀態,可以讓你體驗到掌控生活的快感!
提高觀察的意識
「多注意」是提高我們的意識,避免因循守舊錯過潛在的饋贈。比如你傾聽別人說話時,應該注意對方的語調或停頓所傳達的「畫外音」。
隨它去
「隨它去」,意指不要揣測、躲避或恐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否則會讓我們自己變成「玻璃心」。
萬物皆有益
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遇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點燃即興生活和想法的「星星之火」。我們身處的生活環境中充滿了豐富的「饋贈」。
一旦習慣「萬物皆有益」的思維方式,負面的事物也會呈現出「有益」的一面,變成新的行為可能。
計劃就是沒有計劃
比如每周日下午2點到6點間,不安排任何計劃。時間一到,你再決定要做什麼,比如:和孩子們一起為新入住的鄰居烘烤蛋糕;去公園鍛鍊;到電影院欣賞熱映影片等。
這樣可以有效抵禦現實世界中沒完沒了的大事小情,奪回永遠等不到的自由時間。
作者在書中衷心地希望:
掌握了「活在當下」的你,生活充滿喜樂;生命不再是「微弱的燭光」,而是熊熊燃燒的火把!
在黑夜裡,微光可以吸引微光,微光可以照亮微光。當你迷茫時,不妨「活在當下」!
留言互動
說說你對碎片時間的利用吧
精美好書等你拿哦~
福利一:凱利《麥格尼格爾》、劉同《我在未來等你》、盧思浩《時間的答案》、今村昌弘《屍人莊謎案》、李尚龍《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等磨鐵出品的圖書大禮包連連送!!!還有磨鐵APP的兌換券!!!
參加抽獎,錦鯉就是你~
長按識別小程序,即可參與抽獎
福利二:未來我們還會有直播活動,不光有好看的小姐姐,還會在直播中進行圖書的贈送。
方法一:保存下面的圖片,打開手機淘寶掃一掃,即可進入磨鐵圖書旗艦店,到時候就會有好看的小姐姐進行直播。
方法二:複製下面的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即可查看。
【讓我告訴你一些挑好貨的技巧】https://m.tb.cn/h.eMzX7AH?sm=a37a1d 點擊連結,再選擇瀏覽器咑閞;或椱ァ制這段描述¥rRhFYLzFgOf¥後到綯℡寶
方法三:在手機淘寶APP上搜索店鋪:磨鐵圖書旗艦店,進入以後,也會看到我們的直播。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右下角「在看」哦~
領最新好書,微信掃碼直接加讀書魚仔
招聘啦!
凹叔推薦
《活出生命本來的樣子》
胡偉 著
磨鐵圖書出品
哲學的任務就是教會我們在願望碰到現實的頑
固之壁時,以*柔軟的方式著陸。—— 阿蘭·德波頓 《哲學的慰藉》
以前總嘲笑哲學家,沒事閒著痛苦幹嘛?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遇到很多問題。
比如:
什麼是幸福生活?
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悲劇反而是好事?
大家好為什麼未必是真的好?
..
這些問題如果不去想,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也能過去。
但一個人如何審視個人與自我、他人、世界的關係將決定他的幸福指數。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采編:餅乾;本文編輯:餅乾;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台回復」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8Jte24BMH2_cNUg6F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