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期,我下鄉的生產隊還沒有通電,到了晚上,大伙兒都是用煤油燈照明。毫無疑問,我們這些知青完全算得上是根正苗紅的無產階級,窮得叮噹響,有時候口袋裡連買支煙的鋼鏰兒都掏不出來。
因為想在晚上讀書,大家就自己動手做了油燈,製作方法也很簡單,把一個墨水瓶洗乾淨倒上油,再用錫鐵皮剪出圓蓋罩在瓶口,接著給圓蓋最中間鑽個孔,用棉紗搓成一條六七寸長的小繩穿過去作燈芯,如此就造出了照明工具。
到了夏天,晚上悶得不行,在我們住的小屋裡,只有煤油燈發出黯淡的火光,更沒有電風扇和空調,在屋裡讀書、寫作汗如雨下,也算是一種毅力鍛鍊。為了避免被蚊蟲叮咬,我就把高筒雨鞋穿在腳上,真的是又厚又重。
有天我讀到小說中的精彩時刻,不禁手舞足蹈,一個不注意把室友知青送的放有幾片肥肉的菜飯打翻了,那個時候能吃到肉都是很困難的事情,不過我卻仍覺得十分滿足。
當我進入書中構築的世界時,就能完全忘卻世俗間的所有煩惱牽掛,身心放鬆地去跟那些人物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感到疲倦就站起來伸個懶腰,活動一下筋骨,在院子中散散步;又或是斜靠窗前,靜靜聆聽鄉野間的穿林打葉、蛙鼓蟲鳴。這猶如天籟的樂章,似春風細雨溫潤心田,浪漫且充滿詩情。不禁令人深深沉醉其中,去感嘆自然的慷慨。
因為自己窮的不行,根本沒機會購買新書,想要有更多的書讀,就只能跟別人去借換。借來的書別人是定好了歸還時間的,只能一邊讀一邊摘錄。所以很早之前就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幾十年從沒間斷。
記得有次在朋友那兒輾轉借到了《全唐詩》和《外國愛情詩選》,這在當時算是非常難見的書,真是讓我喜出望外,如獲至寶。因為說過後面還有很多人等著這兩本,限定我一個星期內歸還,於是我用了五個晚上和白天所有的閒暇時間,才把這兩本書一字不差地抄完。到了後半夜,趴在桌面上直打瞌睡,都不曾察覺到頭髮都被煤油燈火燒焦了一塊。
在我下鄉插隊這段時間內,看到美妙的詩歌就掏出筆記本抄下,得空了便反覆朗讀。有一本貼身的《唐宋詩詞選釋》,可以算得上是倒背如流。當時知青點的大部分人都至少可以背誦幾十首唐詩宋詞。
以前讀書數以千計,我印象比較深的有《雁飛塞北》《烈火金剛》《三家巷》、《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洋溢著崇高革命理想和愛國激情的長篇小說。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讓我獲得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培養了高尚革命品格。上山下鄉當知青的這段讀書生活,豐富了閱歷,也讓人生增光添彩,所以我一直對命運的百般磨難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