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天鬥地」,52年前我的知青往事

2020-08-11   老照片修復

原標題:「戰天鬥地」,52年前我的知青往事

我自己親身經歷的知青下鄉運動 ,早已過去了五十多年,可很多舊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一般 。

1968年秋天,文化大革命仍在火熱地開展中,對我來說則是初中畢業了找出路的問題,接著念書是不太可能的了,就在這個時候,傳來要求知青下鄉的報道,因是黨和國家的號召 ,咱就響應號召吧!

我是內陸地區小地方知青,並沒有到兵團、農場集體安置的資格,全都實施就地分開插隊的政策,即按照那時候區革委會劃分給各公社指標,由個人自己到公社去了解指標分配的情況,自己到生產大隊和小隊里找到插隊點。

我姐姐是1967級初中生,我是1968級初中生,都涵蓋在上山下鄉的規定中,一開始希望我們姐弟倆能找同一個插隊點,生活上能有個照應。找點位,看著容易做著難,還頗費了幾番周折呢!選了好些個點,可都沒能夠落實,到最後還是公社書記建議——姐姐到了旱澇保收的石高嘴生產隊,我則去了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尖山生產隊。

我插隊的生產隊也跟大寨差不多,自然條件很惡劣,在雲貴高原貴州北部赤水河中游,赤水河的兩條支流托起中間綿延不絕的山巒,河流與耕地不僅遠,而且落差也相當大,農業與生活用水非常困難。不過好在南方降雨量很大。

在那個時候,農業學大寨最流行一句話的就是「戰天鬥地」!就來說一下生產隊的先進是怎麼戰來的。

尖山生產隊處在單獨的山峰後面,一個非常缺水的地方,然而水又是「農業生產的根本」,僅有的水源就是靠天上下點雨。可是都是有坡的地,一停雨就一點水都沒了,這飲水都成問題要怎麼辦呢?要生活、要吃飯,就需要想法子把雨水留存住。第一步就是把水集中,最重要的是怎麼把水保存。 「高田坎、攔山溝、屯水丘」就說明了戰天鬥地的所有內容。

「高田坎」——之前從沒有見過近兩米的田坎,專門就為了秋冬季節能夠蓄水而修成的。蓄水是為了來年春天打田栽秧準備的。放了水這田地種植也不會受影響,後面收穫了之後又繼續蓄水。但是秋冬季蓄水又非常困難,因為蓄水水位的升高,農民就得赤身裸體去挖田裡的泥用來加高加固田坎。

「攔山溝」——為了將珍貴的雨水收集,給每座山都系上「腰帶」即「攔山溝」,這就可以將雨水引導到「高田坎」和「屯水丘」內儲存下來。

「屯水丘」——則是設置在兩個山頭之間的蓄水池,這水塘儲存的水就多了,可以常年蓄水和養魚,還可以緩解田地缺水情況,除非是大旱之年才需要進行補救式耕作。

這些方法,解決了乾旱地區農作物缺水的難題,不是學習大寨的經驗,卻是本地人世世代代辛勤勞作的智慧結晶,農業學大寨的口號倒是有些蒼白無力。吃水都這麼困難,飲水衛生就更不用看了。

喝水的是一個望天水井,就在山溝的傍邊,下雨後這水井才有水,一個星期不下雨那就是旱井。我就沒看到過這井的水乾淨過一次。糞池和路上的泥也會淌到井裡去。挑水回去後也沒有任何消毒措施,也就放著沉澱一會,有空就燒開喝,沒空直接就喝了,時間長了也沒覺得有什麼。

直到74年4月中旬,我收到了入學通知,高興的同時還有最終考驗,需要拿著隊長弄好的證明材料到生產隊的農戶家裡簽字蓋章,證明我在這66個月中的「再教育」合格。如果有一戶不同意簽字,讀書的事就作廢了!

一轉眼間50多年過去了,這一路走來,我從校園到礦山、再從礦山重返回到學校;從地區企業到省屬企業再到央企;從技術幹部到管理崗位……直到2012年退休。回顧走過的路,我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我努力過,奮鬥過,做一個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