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四) 回應天書院教書,慷慨解囊資助學生

2019-10-02   赤野離騷

上篇說范仲淹因為母親病逝在南京(商丘)守喪,他在南京的時候有個重要的任務到訪邀請他協助應天府書院院的教育工作。

這個人是當時的南京留守官員晏殊,為何他能找到范仲淹,這是范仲淹自己之前的行為起了作用,首先應天府書院正是范仲淹當年學習的地方,這個書呆子的所作所為肯定早就被當時的老師記住告訴了晏殊,另外他那沿海造堤的偉業早就人盡皆知了。

這裡要說個野史,因為自古有「西溪出三相」傳言,這個西溪就是范仲淹做鹽官的地方,三相指的是晏殊、范仲淹和呂夷簡,所以很多人相信晏殊也曾在西溪擔任過鹽官並且是范仲淹的前任,但這個在《宋史》和《資治通鑑》都無法找到相關記載,況且晏殊基本上都在京城為官,就算被貶也是知州級別的大官,不至於淪落到西溪做鹽官。但是西溪出三相這個故事是被民間廣泛接受的說法了。

說回范仲淹他欣然答應了晏殊的邀請同時也將他的一位朋友富弼也推薦給了晏殊,為了更好的工作,便住到應天書院中做起了全職教師,他給學生們制定了一套作息時間表,自己還兼職生活老師夜晚都會查崗。

范仲淹當時的俸祿不高,但是他總是會慷慨解囊請一些貧苦學生吃飯,其中有一位姓孫的學生曾兩次向他求助,第一次范仲淹給了他一千文,不過一年這位學生又來了,范仲淹就問他為何要四處要錢,這位姓孫的學生這樣回答他:,「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范仲淹看這這位學生覺得這人不應該是乞討之人,就給他在書院中找了個差事,一個月可得三千文。

十年之後,一位在泰山廣收學徒,名揚天下的學者的名字傳到了在朝中的范仲淹耳里,這個人就是他當年幫助過的那位學生名叫孫復,並把孫復帶入了官場(孫復當年是科考失敗的)。

若是沒有范仲淹當年的幫助,恐怕這位科考失敗的學生會因為貧窮而找不到出路!

這樣的老師是可敬的也是可怕的,自己沒有什麼俸祿還能慷慨解囊,想必和以前一樣喝粥吃鹹菜的日子是不會少,老師菜學生又怎麼好意思吃肉,但反過來這個喝粥的老師也變相的讓學生們懂了什麼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天聖六年,范仲淹服喪結束後,在晏殊的推薦下擔任秘閣校理一職(皇家書籍的編輯工作)。在這以後他就能常常見到皇上也算是真正實現了當初宋真宗路過南京時他自己還閉門讀書時放下的話了。當然這個皇帝不是當年的宋真宗趙恆已經換成了宋仁宗趙禎。

范仲淹在《贈張先生》一首長詩中寫道「風塵三十六,未作萬人英。」三十六歲的范仲淹剛剛成為京官,而且還剛剛成家。他或許不知道從這個時候開始屬於他的時代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