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判斷是每個醫生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醫學又是複雜精深的,一定要抱著認真嚴謹的態度面對每一個病人。」這也是我在臨床工作中一直認真履行的。
醫療從來就離不開誤診
2016年,我曾經接診過這樣一個患者,他是來自甘肅的一名40多歲的男性,2個月前因為右上腹不適在當地就診,當地醫院通過B超和CT檢查後發現,病人的膽囊明顯增大,膽囊壁明顯增厚,周圍的肝臟似乎也受到影響,診斷為「膽囊癌晚期」。這個消息對於他和他的家人無異于晴天霹靂,整個家庭都陷入了絕望之中。
疾病壓塊人是很容易的
經歷了最初的打擊之後,這個患者還是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北京,直接就到了全國最有名氣的兩家大醫院。在經歷了漫長的排隊等候檢查後,他們也看了不止一個知名專家,得到的結論卻都是和當地醫院一樣——「膽囊癌晚期」,而且是無法手術的,甚至有的專家建議他直接化療或回家等待。可想而知,這些消息對於患者和家屬更如雪上加霜。
最後一根稻草也許真的不沉重
幸好的是,患者在此時並沒有完全灰心喪氣,而是帶著最後的希望,找到了我。
我深知,醫生的診斷對於患者而言,就如同生死書,每天我都要面對幾十個不同的病患,我的每一次的診斷都如履薄冰,不敢掉以輕心。同樣,即使被同行宣告不治的這個患者,我更是要格外認真對待,我仔細翻閱他帶來的每一張影像學資料和檢查數據,生怕遺漏或誤診。
病人的每一張資料都不能遺漏
其實最開始我也受到了其他醫生的影響,特別是北京那兩家名氣遠遠超越我們的大醫院專家都給出了相同的診斷。但是,通過認真比對,我還是發現了一些端倪。
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月,這個男性患者雖然精神狀態備受打擊,但總體健康狀況非常好,並沒有表現出惡性腫瘤逐漸侵蝕健康機體的徵象;另外,從CT和核磁影像資料來看,兩個月前和兩個月後的檢查結果似乎並沒有看到病灶明顯進展的跡象。雖然CT和核磁報告上都有放射科醫生的書面診斷——「膽囊癌晚期」,但我一直訓練自己閱片的能力,而且我也十分相信自己的臨床判斷。因此我的結論是,這個病人很有可能就不是膽囊癌,而且有手術切除病灶的機會。
柳暗花明的時候總是讓人欣喜
我把這個情況向患者和家屬說明之後,診室里的空氣最初像凝固一樣,大家都沒有說話,但隨後患者就非常堅決地表態——「這個手術我決定做了」。接下來的就進入了程式化流程,開住院條,辦住院手續,做術前檢查,術前談話和簽字,萬事俱備,病人如期推入中心手術室。
我給這個患者選擇的是微創腹腔鏡探查,雖說腹腔鏡下完成這樣的手術十分困難,但我其實做了最壞打算和兩手準備:如果是我誤診,膽囊癌晚期,病灶無法切除,那麼微創手術給病人帶來的傷害最小;如果是我診斷正確,病灶即使很難切除,那麼中轉開腹手術也不沒有額外增加病人的傷害。
微創外科是近年的最大進展之一
在看到病灶之前,其實所有的檢查資料都不是直接證據,甚至是病灶切除下來,通過肉眼判斷仍然存在誤診的可能。手術過程就不必細說了,我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腹腔鏡下完成了病灶的完整切除,沒有開腹,而且術中快速病理證實病灶非惡性,這一結果真的很令人鼓舞。幾天後的最終病理診斷結果是——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一種癌前病變,那麼我的診斷和決策是對的了,病人通過手術不僅治癒了現在的疾病,而且消除了今後再發生癌變的風險。
由於是微創手術,術後患者恢復得特別快,手術後第3天就可以出院了。在離開我們醫院病房的時候,這個濃眉大眼的西北漢子,緊緊握著我的雙手,熱淚盈眶,除了謝謝之外,其他的話都說不出來了。
順利出院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在和家屬的溝通時,家屬特別提到我是他們謀求幫助的專家中看資料最認真的醫生,其他的專家要麼隨便掃兩眼片子,要麼只看了影像學報告就給出了診斷結論。雖然我不能保證我沒有誤診過,但是我的每一次診斷都是在看過所有原始資料後獨立做出的,人都會犯錯,但如果失去自己的判斷力,那錯得會更厲害。
結語
也許未來人類的某些錯誤會被計算機(人工智慧)更好地糾正,而且雖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再好的儀器設備,再好的輔助手段,也離不開我們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力,主動權依然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精準判斷,是每個醫生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