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常說的「消炎藥」不是萬能藥,細菌耐藥不是小事情

2019-10-23     肝膽疾病專家王東

所謂抗生素,就是老百姓口中經常說到的「消炎藥」,在很多人看來,抗生素似乎就是一種「萬能藥」——感冒、咳嗽、發燒可以用;牙痛、上火可以用;腸炎、腹瀉、肚子疼可以用;皮膚癤腫、毛囊炎可以用;尿頻、尿急、尿痛也可以用;說白了,不管哪裡不舒服都首先想到能不能先用「消炎藥」治一下,幾乎每個家庭的小藥箱裡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消炎藥」的儲備。那麼抗生素到底是不是「萬能藥」?為什麼感覺這些「消炎藥」似乎越來越不管用了呢?

一、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誕生的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青黴素的來歷,1928年,英國人亞歷山大·弗萊明(A.Fleming)在一次試驗失誤中偶然發現,因和空氣接觸後在葡萄球菌培養皿中意外生長的青黴菌可抑制周圍葡萄球菌生長,弗萊明認為這是由於青黴菌分泌的一種能夠殺死或阻止葡萄球菌生長的物質所致,他將這種物質其命名為青黴素。

青黴素的發現開創了人類對抗微生物的戰爭

1939年,病理學家弗洛里(H.W.Flor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E.B.Chian)利用弗萊明提供的青黴菌種,提取出青黴素晶體;1940年,青黴素在小鼠動物實驗中獲得成功;1942年,美國製藥企業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1944年,青黴素大範圍用於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盟軍士兵;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感謝青黴素,他很快就可以平安回家了!

在某些影視節目中經常被提到的「盤尼西林」就是青黴素,在當時這種藥物簡直就是家喻戶曉的救命「神藥」,黑市價格比黃金還要貴,不過其療效驚人,在與細菌對抗的過程中也無往不勝,特別是處理傷口感染、肺炎、發熱等,經常是一針下去就管用,最近熱播的《特赦1959》電視劇中杜聿明的生命就是被「盤尼西林」救回來的,那個時候還沒有細菌耐藥這個概念。

二、抗生素種類越來越多,但細菌耐藥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青黴素誕生後,在隨後時間裡,人類相繼發現了鏈黴素、金黴素(1947年)、氯黴素(1948年)、土黴素(1950年)、制黴菌素(1950年)、紅黴素(1952年)、卡那黴素(1958年)等,這些抗生素的相繼問世,使細菌性疾病得以成功治療;20世紀50年代末,謝漢(N.C.Sheehan)合成6-氨基青黴烷酸(6-A-PA),使得人類從天然環境中尋找抗生素的窘境轉而進入在實驗室中合成抗生素的時代。現在大家熟知的各種頭孢、西林、黴素,以及添加到抗生素里的酶抑制劑等,幾乎都是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研發出來的。

看到這裡大家都清楚了吧,「消炎藥」——抗生素,只是用於治療和細菌感染相關的疾病,而不是萬能藥!

抗生素屬於處方藥物,不能隨便購買

細菌耐藥的歷史,幾乎是伴隨著抗生素誕生就同時開啟了。細菌耐藥是微生物為了保護自身而產生的,細菌在接觸過抗生素後,就會想法設法計地製造出能滅活抗生素的物質,例如各種滅活酶(這也是現在研發新型抗生素對抗細菌的一個方向),或通過改變自身代謝規律來使抗菌藥物失效(這種細菌耐藥可傳給其他細菌)。

細菌耐藥屬於自然選擇

1951年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能產生β-內醯胺酶滅活青黴素而對青黴素產生了耐藥性;20世紀60、70年代的細菌耐藥性主要表現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道陰性桿菌產生β-內醯胺酶使青黴素類和第一代頭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80年代以後細菌耐藥性不斷升級,我們小時候曾經很管用的磺胺、先鋒什麼的現在基本銷聲匿跡了,細菌耐藥也逐漸表現為產生超廣譜抗生素滅活酶的細菌越來越多和多重耐藥(對多種抗生素都產生抗藥性)現象越來越嚴重,特別是伴隨著三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近十年來對三代頭孢菌素在內的多種抗生素耐藥的多重耐藥革蘭陰性桿菌比例大幅增加,大家對細菌耐藥的問題也逐漸提高了警惕。

三、細菌耐藥對人類的威脅

近些年,網絡上關於細菌耐藥的報道越來越多,2010年,英國媒體爆出:南亞發現新型超級病菌NDM-1,抗藥性極強可全球蔓延;2013年,以英國為發源地的LA-MASA超級細菌在世界各地被發現,主要存在於禽類體內,感染率極高;2016年5月26日,美國衛生官員報告,美國發現首例對所有已知抗生素有抵抗力的細菌感染病例,如果這種超級細菌傳播,可能造成日常感染的嚴重危險;2016年5月19日,英國Jim O Neill爵士在發表的《全球抗生素耐藥回顧:報告及建議》中指出,目前每年已有70萬人死於抗生素耐藥,預測到2050年,抗生素耐藥每年會導致1000萬人死亡。如果任其發展,可累計造成100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G20杭州峰會中抗生素耐藥問題成為國際問題

2016年召開的G20杭州峰會,特別提出了影響世界經濟的深遠因素,包括:英國脫歐、氣候變化、難民、恐怖主義、抗生素耐藥性等5項,其中對於抗生素耐藥問題,G20公報如是說——「抗生素耐藥性嚴重威脅公共健康、經濟增長和全球經濟穩定。我們確認有必要從體現二十國集團自身優勢的角度,採取包容的方式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以實證方法預防和減少抗生素耐藥性,同時推動研發新的和現有的抗生素」。這就意味著,抗生素耐藥性的話題已經上升到了國際高度,成為一個等同於氣候變化和恐怖主義的世界性問題。

G20峰會達成多方共識

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上升到全球化問題,如果抗生素失去效用,很多重要的醫療手段(如腸道手術、剖腹產、關節置換、器官移植、化療等)都無法安全實施,事實上,抗生素耐藥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但濫用和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加速這一過程。抗生素的使用不僅是在醫院,畜牧、養殖、漁業等都是抗生素使用的「重災區」!

我國環境中抗生素明顯超標

我國是抗生素的使用大國,每年生產21萬噸,出口3萬噸,其餘全部自銷,人均消費138克,是美國的10倍,全國58個流域「抗生素環境濃度地圖」各地抗生素使用和排放量:5萬噸/年抗生素排放進入水土環境中,中國河流總體抗生素濃度最高達7560ng/L,平均303ng/L; 義大利僅9ng/L,美國為120ng/L,德國20ng/L。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數據顯示,臨床上使用最廣的藥品是抗生素。據SFDA統計數據,藥品不良反應案例中,占比最高的也是抗生素,抗生素濫用儼然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

抗生素應保護,而不是濫用

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國抗生素的使用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國家近年也出台了不少關於醫院使用抗生素的法規、文件和行動目標,也取得了不小成果。

四、人類不可能消滅所用細菌,合理使用抗生素才是解決方法

細菌在環境中是無處不在的,水、土壤、空氣、物體表面、人體皮膚、呼吸道、腸道等都有大量細菌的存在,但細菌存在並不一定會導致感染,需要細菌達到一定數量且機體自身的免疫細胞無法清除致病細菌時才會出現感染相關的症狀,如發熱、炎症反應等。

細菌是感染的源頭

以外科手術為例,手術必然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內的微生物污染達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紅腫、疼痛、膿液積聚和發熱,這時候可以診斷手術部位的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手術部位的感染(SSI)包括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是最常見的醫院內感染之一,在美國SSI占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的14-16%,國內報道為11.9%,僅次於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術方面,病人高齡、營養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煙、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細菌定植、免疫低下、低氧血症等;手術前住院時間過長、手術區域衛生狀況差(術前未很好沐浴)、手術時間過長長、術中發生明顯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組織創傷大、局部積血積液、術中低血壓、大量輸血等都會增加SSI的發生。

敗血症就是細菌進入血液並繁殖

在抗生素出現之前,十九世紀中葉,手術切口感染髮生率高達70-80%,患者因此而出現的死亡率也高居不下,無菌術及操作規範、外科技術的提高、抗生素的出現才使得這種感染相關死亡率降至較低的水平。

因此,我們在外科應用抗生素時應遵從以下原則:

1、儘早確定病原學(哪種細菌)

2、根據抗生素的作用特點合理用藥(哪種藥物)

3、根據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狀態合理用藥(因人而異)

4、嚴格控制或儘量避免使用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

5、選擇適當的給藥方案、劑量和療程(合理用藥)

6、強調綜合性治療措施的重要性(加強管理)

7、從教育、宣傳和成立相應組織著手,糾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從每個人做起)

結語

應該認識到的是,雖然在臨床中已經出現了非常難治的多重耐藥菌感染——這種高度耐藥的多重耐藥菌除個別抗生素外,幾乎對所有抗生素都耐藥,也對臨床形成了很大的威脅,但是自從抗生素誕生以來,挽救的生命更多。由此可見,我們對於抗生素的態度應該是愛護並妥善保護,減少濫用,最大發揮其效用,減少耐藥的發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u_UAG4BMH2_cNUg791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