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衡擊鼓罵曹、懟劉表、噴黃祖,狂人的結局警示人生

2020-06-07   古韻國學

原標題:禰衡擊鼓罵曹、懟劉表、噴黃祖,狂人的結局警示人生

天公給了禰衡的才,卻未給他做人的德

禰衡,字正平,生於東漢末年,平原郡人。他性格剛直高傲,才思敏捷,文采飛揚;他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卻和孔融、楊修交好。

他經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其餘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一提。」足見他狂傲到了極點。

他說話口無遮攔的,不知天高地厚。可以說天公給了禰衡的才,卻未給他做人的德。至使他最終死在了那張嘴上,那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往下看:

擊鼓罵曹

由於禰衡的性格,至使他大才難展。一次曹操想請一位名士去荊州說降劉表,就找到了孔融。於是孔融就推薦了禰衡。

曹操早就聽說過禰衡這個人,知他有才,但口德不怎麼好,也多次對自己有過狂言。本不想見他,可礙於孔融的面子,只能答應一見。

第二天,禰衡進見曹操。由於兩個人的心裡都對對方心存芥蒂,沒什麼好印象,所以曹操也沒有賜個座位給禰衡,禰衡因此心裡老大的不痛快。於是他環顧周遭,將曹操的文臣武將數十人罵的狗血噴頭,一文不值。

曹操大怒,想殺了他,但因為禰衡的才氣和名聲,又不想落個害賢的名聲,於是想個法子羞辱他一番。操說:「府里正少一鼓吏;早晚朝賀宴享,你禰衡可充此職。」禰衡也未推辭,竟自回府去了。

來日,曹操大宴賓客,衡穿舊衣而入。遂擊鼓為《漁陽三撾》,鼓曲聲音節奏悲壯,聽到的人無不感慨。禰衡擊到興致,當面脫下舊破衣服,裸體而立,渾身盡露。《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這段描寫非常精彩:

曹操斥責曰:「廟堂之上,何太無禮。」

衡曰:「欺君罔上乃謂無禮。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

操曰:「汝為清白,誰為污濁?」

衡曰:「汝不識賢愚,是眼濁也;不讀詩書,是口濁也;不納忠言,是耳濁也;不通古今,是身濁也;不容諸侯,是腹濁也;常懷篡逆,是心濁也!吾乃天下名士,用為鼓吏,是猶陽貨輕仲尼,臧倉毀孟子耳!欲成王霸之業,而如此輕人耶?」

此時的孔融嚇的不輕,害怕曹操殺了禰衡,趕緊給曹操賠罪。曹操很生氣的對孔融說:「這個人一向徒有虛名,只憑口舌之快,我不殺他,你既然說他有才,就派人送他去說降劉表吧!」

得罪劉表

禰衡來到荊州,見到劉表。因為劉表很佩服禰衡的才氣和名聲,所以對禰衡非常客氣,並設宴款待。酒桌上禰衡對劉表是一陣歌功頌德。可是劉表聽著聽著,感覺不對勁,這話表面是讚揚,實則是譏諷。心裡暗想:「和著你吃著我、喝著我,還罵著我,豈能容你。」劉表也不想落個害賢的名聲,可他知道江夏太守黃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禰衡又送給了黃祖。」

羞辱黃祖

黃祖官拜江夏太守,對禰衡也略有耳聞,知道是位才子,況且又是許昌丞相府來的,總覺得臉上很有光彩。

於是列隊迎接,表示隆重,總感覺禰衡是位大賢。可是禰衡似乎並不領情,黃祖也沒太在意。酒桌上黃祖問禰衡:「您認為許昌有幾位稱得上大賢的?」

禰衡說:「除了孔融、楊修,別無他人。」黃祖暗暗佩服禰衡的眼力。這兩個人確實是能人。可是聽完後半句,心裡好大的不快,把酒杯往桌上一頓說:「那你覺得我怎麼樣?」禰衡打量了黃祖一眼說:「我看你不是個人,是廟裡的神,可這個神雖受祭祀,恨無靈驗!」黃祖本就脾氣暴躁,怎麼聽得此話,遂拔劍將禰衡給斬了。

結束語

禰衡有學問,有口才,三次謀職的主考官都認同他的學識,卻誰也沒有接納他,而是推來推去,最後推上了斷頭台。而這三次謀職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

首先,禰衡是一位有才無德之輩,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只逞口舌之快,實則胸中無一策利國、利民,他天天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總感覺世界誰都對不起他,這不該是一位大學問家的所作所為。

記得《菜根譚》里有這麼一句話: 「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告訴人們大多君子和有學問的人多數是沉默少言的,寧願讓自己顯得笨拙,也不願讓人們說他在賣弄。這樣的人不但有德,更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否則就是無德,就會禍從口出,令人厭煩,還有可能丟掉卿卿性命。

其次,禰衡有才無能,只會舞文弄墨,卻沒有駕馭現實社會的處世能力。人都說吃一塹長一智,可是禰衡在曹營受到了極大的羞辱,卻沒有一點點反思。到了劉表、黃祖處,依舊口無遮攔,說是黃祖殺了他,不如說他是無能到自己殺了自己。

最後用《菜根譚》里一句處世名言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吧!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從興。」

大意:十句話說對九句,不是很奇怪的;如果有一句話說錯了,那麼就會連續受到多方面的攻擊和指責。計謀中十條有九條都是成功的,功勞未必就是你的;如果有一條計謀沒能成功,那麼你就會受到各種指責和誹謗。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