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怪異的豫味小吃,為何讓我如此牽腸掛肚?

2019-06-26     老家許昌



名字怪異的豫味小吃,為何讓我如此牽腸掛肚? ‖老家許昌

文‖麗鹿

看到「不翻」二字,你會想到它是一種豫味小吃嗎?

其實,就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也是在吃過它40多年後,才知道幼時心心念念的美食,竟然有這麼個奇怪的名字。

那天和朋友們一起去濟源爬山,路過漢光武帝陵時,忍不住又聞香停車,每個人剋了一大碗熱乎乎、噴噴香的鐵謝羊肉湯,這家路邊蒼蠅店的名頭,很老很大,常引百公里外的鄭州吃貨們,蜂擁而至,逶迤不絕。

漢光武帝陵,當地百姓俗稱為劉秀墳。我第一次來這裡,是1998年暑假,先生在三門峽陝縣駐隊,我帶著剛滿周歲的兒子,和他單位領導、同事們一起,從鄭州前去探望。

家屬隊伍中有個在省直搞宣傳的大哥,一路上在中巴車裡,給幾個剛上小學的孩子,講述沿途的風物人文。

記得他說到的有濟瀆廟、王鐸故里,但孩子們聽得最津津有味的,是他講劉秀墳奇特選址建造的故事。

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帝王史上,幾乎所有的皇陵都依山而建,光武大帝為何偏偏捨棄附近的風水寶地北邙,葬在黃河邊?

「那是因為……」生長在福建、大學畢業後為愛而來河南的他,用一口不緊不慢的南方話,將劉秀墳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劉秀有個不聽話的皇子,老是和他對著干,劉秀讓他往東他往西,叫他打狗他攆雞。劉秀就擔心,如果自己讓兒子把他葬在邙山上,兒子一定不會照著辦,於是,他便想了個法子……」

「什麼法子?叔叔你快說啊!」孩子們被停下來喝水的他吊足了胃口,你喊我叫催促他快講。

「劉秀臨死前就對兒子講,你爹我命中缺水,我死後你一定要把我埋在黃河邊上。誰知一輩子都不聽他話的拗兒子,這次良心發現,心想無論如何得孝順老爹一次,便遵從遺囑把劉秀埋在了黃河邊。」

哈哈哈哈!孩子們開心大笑,嚷著要趕快去看。我心裡則盼望,看完劉秀墳後,他就帶大家去附近駐紮的舟橋部隊上,讓他的軍人朋友,用衝鋒舟載著我們,體驗一下水上巡邏的驚險刺激。出發時他說,可以順黃河而下十幾里,讓司機開著空車到前方接應。

至於他講的民間傳說,純粹是哄小孩的,哪個皇帝,不是在生前就忙著為自己建好了陵墓呢?

「不以山為陵,陂池以裁水」,正是劉秀本人生前的意願。

這個農民出身的皇帝,一生喜歡險中求勝。昆陽之戰,以不足兩萬兵力大敗王莽42萬大軍,所以他死也要死得跟別人不一樣。兩千年來,黃河數次易道而流,泛濫的河水淹沒了無數良田農莊,劉秀墳卻一直安然無恙。事實證明,選陵黃河灘,是光武大帝作出的又一個英明決定。

那次看完古柏森森的漢光武帝陵園,我也第一次吃到了傳說中的鐵謝羊肉湯。

當時這家店還很小,如今兒子已長成二十歲的小伙子,這裡的羊湯店鋪也壯大了,順著街邊延伸了好長。

昔年看風景、喝羊湯、順黃河衝浪的經歷,成了一段美好記憶,只是,當時還沒有在路上遇見「不翻」。

這次舊地重遊,坐下排隊等候美食上桌時,看見一個推車的小販,用一排幾個小鐵鍋,製作類似煎餅的小吃,車把手邊,還插著一個類似古代酒旗的小布幌子,上面寫著「不翻」二字。我好奇地走近,看他炊事。

只一眼,那一幕沉睡在我記憶中四十多年的場景,便瞬間鮮活地復原。

原來小時候外婆常給我做的這種小餅子,就叫不翻。老家豫西那裡,將發音念轉成了「撲翻」。

上世紀七十年代,讀小學的我,跟著外婆在農村生活,那時候,經常會感到肚子餓,卻沒有任何零食可以滿足口腹之慾。

冬天農閒,大雪封門的日子裡,外婆就給我做不翻吃。

製作不翻,要用一種特製的叫「不翻鏊子」的炊具。它的大小像個茶缸底,形狀像倒過來的「凹」字,用白鋁鑄制,很厚實,下面有三條鰲子腿。將它支在火上燒熱,拿一塊小蘿蔔頭,蘸一點用大肥肉煉製成的白脂油,在鏖子裡塗抹均勻,挖一勺加了鹽和蔥花、用水調和好的雜麵糊糊,倒進鏊子裡,不用翻面,分分鐘就能出鍋。

用鍋鏟將烙熟的不翻,挖出倒扣在盤子裡,就像一頂焦黃燦金的小帽。帽沿外焦里嫩、綿軟可口,帽頂是一層酥脆噴香的薄皮鍋巴。如果用雞蛋調和麵糊,吃起來更香、更有營養。

「不翻」之名,即源於其「不需翻面即熟」的製作方法,但若細思其字面下的含義,則會扯出濟源小浪底一帶,特有的一段民俗歷史。

據說「不翻」是明代山西洪洞移民帶入中原的麵食小吃,最初是黃河船家的乾糧,後傳到洛陽、許昌等地。

洛陽以北、濟源以南的小浪底,是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入口處。從前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未修建時,此處有八里胡同,兩岸高山對峙、幽深狹窄,風急浪高、險峻無比,屢有翻船事故發生。

當地民間有許多忌諱和風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後整個家庭全覆滅;吃魚時不能吃完一面翻過來吃另一面,而是要用筷子把魚頭和脊骨挑走,再吃下面的肉;不准把水瓢扣著放;忌酒後上船;忌說翻、煤等諧音不吉利的詞語。不翻得名,正是為了討吉利。

名字怪異的豫味小吃,為何讓我如此牽腸掛肚?

吃到外婆做的不翻時,我應該7歲左右。當我此刻在夏天的午後,坐在舒服的空調屋裡,穿過記憶的蒼茫,搜尋往昔的時光,仿佛看見那時的自己,正眼巴巴守候在冬日村屋的火爐旁,等著外婆把做好的不翻,扣到盤子裡,她慈愛地提醒我燙手燙嘴,要我等它稍稍涼後,再狼吞虎咽。

饞貓樣的我總是心急等不得,外婆做好一個,我就趁熱消滅一個。直吃得肚圓噎脖直打飽嗝,至今卻記不起,辛勞的外婆可曾嘗過一口。對於疼愛我的她來說,小外孫女吃飽了,外婆就滿足了。

如今,外婆離開20多年了,這些年我去過很多地方,每到一處,都會搜索品嘗當地的小吃,但似乎沒有一樣美食,能夠像不翻這樣,令我惦念懷想,能慰藉我的思念和心腸。

是不是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種小時候垂涎過的滋味,它是一頁永不翻篇、飄散芳香的特殊記憶,讓你能夠重回童年,感受最初最真的那些幸福溫暖……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QukXmwBUcHTFCnfoy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