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柏冢老染房往事‖老家許昌
文‖魏東周
清末,許昌柏冢街是三不管地帶。後來,宋一眼拉杆子經常盤踞在柏冢附近潁河兩岸,老百姓的生活還算安定。
話說清末時,柏冢南街有個老染房生意興隆,特別是大集,取布送染的來來往往,兩個帳房忙得不可開交。到了秋末初冬季節,染布的生意格外好,大都是染重蘭和黑色,染雜色的人家不多。
老染房的掌柜姓牛名得料,是山東沂南人氏。妻子劉氏,生有一雙兒女,兒子年方二十求學開封,女兒十八歲守候家中。夫妻兩個的父母都已去世,因山東遭災逃荒落難柏冢,才來時住在南街二郎廟裡。牛得料忠厚老實,說話熱情,妻子懂事明理。
老染房原來是柏冢許記染料店,以經營染料為主,染料主要從許昌染料行進貨。店主許現坤,妻子王氏,本地西街人,老兩口一生沒生兒女,現年過花甲,想把店面賣了。這時正是春夏交接,剛過小滿眼看麥收!店鋪生意冷清,出賣店鋪的信息發出半個來月,無人問津。
牛得料聽說後,一天下雨,他來找許現坤面談此事。許現坤說了心事,說到動情處,老伴落淚。牛得料想到自身討飯落難二郎廟,也心酸地哭了起來。許現坤兩口急忙勸解,看他甚是老實,就提出認他為乾兒子,牛得料一聽立即跪拜,認許現坤老兩口為乾爹娘。
說到店鋪出賣一事,許現坤老兩口同聲說:「好說,自已的兒子要,還說什麼?天晴了,找個好日子,立個字據給你個手續,把媳婦和孩子接家住。」牛得料再次拜謝乾爹娘,回二郎廟給妻子劉氏說了此事,妻子和兩個孩子聽了都非常高興。
雨過天晴,許現坤找來門前街坊鄰居,保甲管事出具了證書手續,牛得料一家搬進了許記染料店。許現坤老兩口高興,有人叫他們爹娘和爺爺奶奶了,後事有人管了。牛得料夫妻倆也高興,討荒要飯幾個月無著落,現在終於有安身立命的家了,簡直是喜從天降。兩個孩子也高興的一蹦一跳,不停地喊爺爺奶奶,一家人各有所得,各有所愛,各有所樂。街坊鄰居都在想,都在說,都在夸:這是蒼天有眼呀!
牛得料在山東老家染房當過夥計,學過染布技術,麥後和乾爹協商開了染房。染房招牌一掛就貼出告示:柏冢街的人染布,前一個月免費。
牛得料忠厚,劉氏勤快,說話甜蜜,處事大方,賢良淑德,對許現坤老兩口非常孝敬,端吃端喝,做衣服做鞋襪,比親生的都好。一雙兒女聽話爭氣,家人生活美滿幸福,誰見誰夸!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過去了十幾年,兩個老人相繼去世,兒子離家到開封求學,女兒年近談婚論嫁,染房生意越做越大,越來越好,牛得料雇了夥計置了房產。一個討荒要飯的落難柏冢,靠自己的忠厚善良,勤勞致富,贏得了大家的讚譽。
牛得料發財了,妻子劉氏功勞最大。一天,夫妻倆寫信要兒子回來解決婚姻大事,兒子提出不讓父母管了,他在開封談了個山東老鄉。女兒也該談婚論嫁了,是回山東沂南還是落戶柏冢,牛得料夫妻二人也沒有了主意,正心煩意亂,兒子帶著未婚妻回來了。
晚上一家人團聚,經過商量,最後決定到開封發展。1924年秋後,老染房搬到了開封鼓樓街,但牛得料夫妻倆創業,辦老染房的故事,卻在柏冢潁河兩岸流傳。
2020.7.17日寫於許昌
【作者簡介】魏東周,73歲,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空軍某部宣傳科做通訊報道工作,多次在《空軍報》《戰鬥報》《工程報》上發表宣傳報道。退伍後,曾任基層黨支部書記,閒暇偶發雜文詩歌。
為此,鍾愛許昌文化的我們,於2016年1月申請成立了志在宣傳許昌文化的微信公眾平台——「老家許昌」:「老家」隨身攜帶,情感永不落下。截止到2020年7月18日,「老家許昌」微信公眾平台已刊發原創文章4000餘篇。
註: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
(砸稿時,請註明「原創首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PlIanMBfGB4SiUw7N_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