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古老國度,總是被許多的神怪傳說影響著,尤其是千年的和田玉行業,有許多的消費者在買玉之前都會提及同一個疑惑:「別人佩戴過的和田玉,我還可以繼續帶嗎?」
關於和田玉到底誰能佩戴,這件事其實是有史書明確記載的,在《禮記·玉藻》中有這麼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從字面上我們都很容易理解,和田玉自古以來就是君子身份的最佳證明,就像士大夫的「身份證」一樣,沒有身份的平民是不可能佩戴的,尤其是孔老夫子認為玉有十一德,甚至有《三禮玉論》的說法,即:鑒玉尚質,執玉尚謹,用玉尚慎。這種儒家思想與玉石文化相結合的做法,其實是強調等級身份,君臣父子關係,時刻提醒那些有社會地位的人,要注意自己的品德。
可不知道從什麼年代開始,略帶神秘只能由官宦貴族長期佩戴的玉石,似乎成為了民間流傳有生命的「東西」,再通過那野史市井文的以訛傳訛,「升級」成為通靈之物,似乎每一塊玉石都會護佑它的主人,甚至可以幫助主人擋災禍,這樣的流言傳播之廣,以至於讓現代的購玉者心中嘀咕:「被佩戴過的玉石既然是幫原主人擋災禍的,那麼還會繼續幫我嗎?」
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中,無論是皇帝還是達官貴人,都經常會把自己佩戴的玉賞賜給下屬,或者一些比較重要的臣子,如果是級別更高,那禮數就相當講究了,因為將玉贈予他人其實是一種以示珍重的禮法,在《左傳》中就有大量的記載,比如衛懿公賞賜給打了勝仗的將軍玉石,有著「與石祁子玦,與寧莊子矢,使守」的記載,還稱讚道:「以此贊國,擇利而為之。」
現代社會自然沒這麼多神怪講究,其實我們只需思考一下,在什麼情況下您才會佩戴別人給予的玉石?一般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場景有三類——第一種是長輩贈予晚輩、第二種是朋友彰顯友情,互相贈與的、第三種可能就是祖上傳下來的玉石。
長輩贈與後輩屬於最常見的場景,一般是女性在結婚之時,會由家裡的長輩贈予的玉石禮物,這種玉石多見於玉鐲,往往寄託了長輩對晚輩的一種家庭和諧美滿的關愛,玉鐲乃貼身心愛之物,能轉贈寄託了老人的心意,所以即便不佩戴,也應該珍重的收下。
朋友之間互相贈與,多是送新玉,貼身佩戴的玉石往往少見主動性的過程,也就是說,除非是主動要求一般朋友也不會將隨身的玉石贈予別人,假如您心存芥蒂,便直接拒絕就好。
最後祖上傳下來的玉,反而成為許多玉友最為擔心的情況,因為這些玉石可能承載了好幾代人的佩戴歷史,說起來大可不必杞人憂天,除非是從古墓里挖出的古玉,陰氣太重,加之深埋土壤環境可能會附帶一些有害病菌,和玉大叔的確不建議佩戴以外,往往祖上傳下來的玉石款式已經非常古樸,造型較為粗陋,現代人不一定會喜歡隨身佩戴,放在家中做個傳家寶就好。
在和玉大叔這種無神論者來看,其實成品和田玉並不分是否有人佩戴過,畢竟所有的成品和田玉都經歷人手的雕琢,都曾經被雕刻師親手接觸過,難道都沾染了師傅的「靈性」嗎?說到底,心中敞亮,自然不相信這些神怪之論,無稽之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