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定期「處理東西」,讓人變得通透

2019-07-25     薔薇靈靈棲

1

我是一個典型的懶癌患者。

但休息這半年,朋友們覺得:看你平時柔柔弱弱的,一副需要人照顧的樣子,沒想到你越來越通透了。

我擺手笑笑,不置可否,開始了對自我及周邊物品的反思。

其實,這世界上哪有什麼掉下來的通透,不過是面對心理建設一次次的崩塌,逼著自己從生活的泥濘里拔出頭來,一點點的修復失地而已。

記得小時候,媽媽經常拿我和妹妹比較:你看,你妹哪怕不穿的衣服都能疊的整整齊齊,你倒好,衣服都是卷一團。

大學時上早課遲到或不到,上班時總是最後一刻到或者遲到,就連趕火車,都在上演生死時速,掐著點到站台,甚至還有錯過檢票的經歷。

表面上看是我懶、拖延導致的,仔細想想,那密不透風的衣櫃,無形中浪費了尋找的時間、精力成本。

也因此不知不覺地,買了一些不該買的衣服,買的越多越不想整理,越覺得衣櫃少一件衣服,出於補償的心理,往商場逛的次數就會越多。

這種物慾不滿的循環,直到遭遇了感情、工作上的瓶頸,才有所收斂。因為沒有心情。

我發現,當看別人不順眼,莫名的心煩氣躁,隱忍的抱怨,這些壓制的情緒,到底都是自己作的-精神層面的過剩,比如容易自我否定、消極思維或執念。

只有正視這些東西,才能與自己和解。

人什麼時候會焦慮,當欲求過多而現狀無法達到時。

此時,不管好的外部環境還是不好的外部環境,都纏繞在一起,讓人無暇分辨,只有被動接受。似乎一切聽天由命,似乎一切又還有轉機.

2

日本整理專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說:忠於自身的自省整理,最打動人。

「斷舍離」並非僅僅是處理廢品雜物、拋掉廢物,而是在充滿比賽的人生場合里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

人生中如跳槽 、結婚、離婚、再婚、分娩、喬遷等,斷舍離會以不同形式體現在這些重大事件中。

那麼既然它如此重要,斷舍離的本質是啥呢?核心在於一個字「出」,就像一個人長期進食而不排便一樣,一定是很難受的,這時候就需要 新陳代謝。

簡單點,就是有進有出,有出有進的循環反覆,所謂的「生命機制」。

3

某哲學家說過:人們總是習慣思考「有效性」,卻往往忽略前提是「必要性」,暫時用不到,以後也許會用到,帶著這種思維,不知不覺扎進物質過剩的境地。

那應該怎麼辦呢?

本著追求更通透空間的原則,將物品儘可能縮減到最合適的量。做物質的減法,做精神的加法

對於不合適、不實用的東西,再見不見

收拾的時候,每當看著成堆的物件,費時費力,累的汗流浹背的。

內心都在翻湧:這都是買的啥呀,我怎麼會買這種東西。以後可不亂購物了,你看,連購物慾望都減輕了。

對於以往適合但不匹配現在的東西,謝謝你們曾經的陪伴,

那些過時的衣服、磨損的包包,都是我過往歲月親密隨行的物件呀,後來隨著眼光、品味、心境的變化,也需要跟著升級了。

過往的物件,被狠心打入冷宮。可還是想給你們一個好歸宿,希望你們能遇到更需要你們的人。

比如去愛公益公眾號,會有組織送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或者送去HM 、優衣庫等能回收舊衣的,而且還有折扣券拿,何樂不為呢? 比起一味的斷舍離,讓物件盡其用,也是一大樂事,這就是正循環的開始呢。

4

我們斷的是物品,但其實,脫離的是執念。是對自己人生的整理,這才是「處理東西「的意義所在。

恰如萬人迷陳數所說:如果只是物質上的「斷」和「舍」,而沒有在心中確立「離」的精神高度,內心還是會常常糾結。除了物質,令我糾結的還有我未來要走的路

1929年經濟危機時,一位名交約瑟夫 坎貝爾的美國人,拒絕了在哥倫比亞讀博的機會,跟朋友和妹妹,隱居到森林。

在荒無人煙的森林,他待了5年,沒有工作沒有錢,還物質匱乏,他卻找到了人生的極樂。

他的極樂是什麼呢?正是自由跨界的讀書和思考。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

橫跨人類生物學、文哲、心理宗教、藝術等,同時還有各種神話傳說。甚至總結了神話背後隱藏的法則。

經濟危機結束後,坎貝爾被聘為勞倫斯學院的文學教授,開始教書生涯,同時寫了著名的神話著作《千面英雄》,他的書還幫助很多人找到心靈力量,找到「真我」。

正如這5年,坎貝爾日復一日踐行嚴格的作息時間,持續自律、學習與精進,始終追隨內心的指南針,善用時間,才找到了內心豐盈的「真我」。

王明陽說:「聖人之道,吾性知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同樣,不停向外求,也許可以獲得一時的理解、建議,但終究只是浮光掠影,相反,如果向內求,明心見性,最終必然找到」真我「的熱愛,實現人生的質變。

願每個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你,分享彼此生活點滴細節和人生感悟,轉向內心,找到缺失太久的「幸福力」,對內心的那份探索與堅持,越發明晰、通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vy_K2wBmyVoG_1ZHv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