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與千尋》為例,解讀宮崎駿動畫電影的價值和獨特魅力

2020-03-03     薔薇靈靈棲

《千與千尋》是動畫大師宮崎駿執導並編劇的經典作品,該片於2001年在日本上映,時隔18年後,影片經典重現,2019年6月,影片在中國一經上映,便斬獲近4億的票房。


《千與千尋》是首個全球唯一獲的奧斯卡和金熊獎的動畫電影,還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亞洲最佳電影等。

影片主要講述了少女千尋與父母誤入靈界,父母因貪吃食物變成豬,千尋為了拯救父母,經歷了一系列身心的磨難,最終在白龍等人的幫助下,帶父母重返人間的故事。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不只是局限於小孩「拯救」父母的故事情節,單單看故事本身,無法將這部影片的價值與獨特魅力全然解讀。因此我將從敘述方法、鏡頭語言、主題寓意三個角度深層次解讀這部影片。

01敘述方法:因果線性式敘述結構,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從千尋的角度渲染觀眾情緒,引發情緒共鳴

第一,圍繞千尋的自救經歷展開敘述,主線簡潔連貫


開端,由父母變成豬拋出懸念,激發觀影慾望。

宮崎駿導演通過千尋的視角引入影片劇情,父母在搬家的路上誤入靈界小鎮,並擅自吃了供奉神靈的食物。隨著夜幕降臨,千尋找到父母,卻震驚的發現他們變成了豬。陌生靈異的環境,受到驚嚇的千尋,獨自一人尋找歸路,通過這一情節設定,讓觀影者的心不禁為千尋的安全擔憂。


千尋父母嗜吃成豬,暗示了他們誤入的地方與人類所在不是一個時空,也因此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對故事發展充滿期待。


發展,千尋為了拯救父母,在小白的引導下謀求工作,獨自面對成長危機。

千尋通過鍋爐爺爺、小玲的幫忙下,她堅持向魔女要工作,為了生存,她不顧湯屋人的刁難,伺候沖天惡臭的「腐爛神」(河神),而獲得大家的認可。


高潮,白龍被錢婆婆追殺和湯婆婆控制,傷亡慘重,千尋全力搭救白龍

白龍奉湯婆婆之命,偷取錢婆婆玉璽,反被咒語所傷,昏迷不醒、沒有用處的白龍,成了湯婆婆的棄子,千尋為了報恩,喂他吃下清理慾望的苦丸,並代替白龍找錢婆婆彌補錯誤。


結局:千尋幫白龍找回到真名,並破解了湯婆婆的契約,終於救父母回到人間

千尋的善良和執著,打動了錢伯婆婆,婆婆給她指點迷津:「過去的事不會忘記,只是暫時記不起來了」,要相信自己,最後,千尋與白龍返程時,回憶起兩人初相識的淵源,幫白龍找到自己的名字。


經歷磨難的千尋,最後用智慧破解了魔女的咒語,完成與父母回到人間的心愿。


這種因果線性式敘述結構以單一線性時間順序展開,便於觀眾理解,從開端到結局,情節環環相扣,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和感情共鳴。

第二,利用劇中人物的變化衝突推動故事發展,將影片帶入敘事的高潮

麗薩.克龍在《你能寫出好故事》一書中提到故事的奧秘:故事是關於變化的,而變化只會源於不可避免的衝突。

製造懸念,懸念是衝突的女僕。

影片開頭就交代了千尋的雙親貪吃成豬,並在觀眾心中種下了衝突的種子,10歲的千尋怎麼應對靈界危機?觀眾會因此懷疑她還能做什麼,跟著她繼續看下去。


製造對抗的力量

《你能寫出好故事》一書說,每個故事不止一個對抗組,不同對抗組擅長製造懸念的原因,在於兩個相反的渴望、事實和真相之間的對抗。他們糅合在一起,隨著故事進展一決高下。

比如,

  • 千尋的恐懼VS她的真正目標:

千尋面對靈異的陌生世界,她是恐懼而無助的,因為拯救雙親和自救的目標,推動著主角跳出「舒適區」,為目標而以身涉險。


  • 千尋的對手VS對手的表象:

白龍因偷盜印璽,被錢婆婆追殺,千尋為替白龍贖罪,獨自踏上一個兇險的旅程-找傳言中可怕的錢婆婆,此處故事情節達到高潮,千尋要拜訪的「對手」-錢婆婆,與湯婆婆是孿生姐妹,性情和價值觀卻不同,她被千尋的善良和勇氣打動,還送給千尋護身符,至此打開懸念,解開對抗,故事也將完結。


宮崎駿導演利用人物的變化衝突,推動情節的發展,讓觀眾被故事的轉折而吸引,懸念和一系列對抗的力量,最終讓故事達到高潮,升華人物形象和觀眾情感。

02鏡頭語言:空鏡頭、大量的全景構圖、遠景和特寫鏡頭的運用,烘托環境氣氛和人物的心理活動。

第一,豐富的畫面鏡頭,烘托影片氣氛,呈現人物情緒

空鏡頭是指純景觀的畫面,沒有人物,空鏡頭有隱喻、象徵等功能,在影片中產生借景生情、烘托氣氛、引發聯想等藝術效果。

開頭千尋與父母進入隧道後,有大量神祠、草地、藍天的畫面,描寫靈界外引人入勝的唯美畫面。進入靈界後,千尋獨自在周圍建築走動,這裡運用空鏡頭、全景構圖等,鏡頭追隨千尋的視角,一系列的鏡頭依次銜接,描繪了夜幕降臨後靈界神秘、恐怖的氛圍和千尋的恐懼的心情。


千尋經白龍指點,在找鍋爐爺爺的路上,陡峭的樓梯、遠處的燈塔、飛馳而過的火車,這一場景運用了遠景,顯示了千尋的渺小和對環境的詭異,暗示了環境對人的力量的衝擊。


影片有大量特寫鏡頭,比如千尋來到魔女湯婆婆的房間,湯婆婆拒絕給千尋工作,對湯婆婆形象的特寫,是滿臉的褶子、滿手的寶石戒指、紅色的手指甲,表現了湯婆婆的醜陋、貪婪與霸道的一面。

千尋和湯婆婆的對峙鏡頭,湯婆婆占四分之三的畫面,千尋只占很小的構圖,彰顯了千尋的渺小、無助與恐懼的心情。

第二,利用色彩美學的視覺呈現,定位情節的發展與人物的心理活動

影片中曼妙的色彩藝術也是該片的一大魅力,通過色彩的呈現,給予觀眾不同的感官體驗,不同場景的色彩,不僅體現導演的情緒表達,而且從心理層面,引導觀眾的情緒走向。


比如湯屋外的景色,都是碧綠的湖水、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給人以清新、明媚、又寧靜致遠的感覺。象徵著導演對大自然和諧、美好的寄託。


湯屋內的景觀,以暗紅色為主,灰黑色和土黃色為輔,畫面偏冷色調,畫面元素繁多,讓人目不暇接,比如湯婆婆奢華的臥室,繁雜的著裝配飾的描繪,象徵著湯屋內貪婪無度的眾生相。


通過冷暖色調的畫面對比,烘托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徵,給觀眾不同的感官體驗,帶給觀眾強烈的情緒共鳴。

第三,鋼琴、風琴、管弦樂的配合,既烘托渲染電影背景的氣氛,又描述了主人公的心理體驗和情感狀態


影片開頭,一束躺在車后座的粉色花束填滿螢幕,稚嫩的女聲傳過來,背景音樂《always with you》響起,給人以慵懶舒適的感覺,畫面下移,隨後主人公千尋出現在畫面中心,鋼琴聲出現,結合車窗外陌生的畫面,增添一些神秘的氣氛。


千尋一家進入城門隧道時,風琴、鋼琴為主的旋律響起,給人以神秘、飄渺、謹慎的感覺,襯托主角好奇、緊張又膽小的心情。


畫面中管弦樂的出現,有揭示秘密的意味,比如白龍看到千尋一霎那響起的跳動的音樂,在黑暗來臨前進入高潮,揭示了這個華麗的世界,詭異和危險的一面。

音樂迭起,直到千尋跑到父母跟前,看到變成豬的父母,音樂節奏強烈、急促,渲染了千尋此時的內心情感變化。

電影與音樂的結合昭示著回歸與懷舊這一情感。久石讓的音樂與宮崎駿的電影情節完美吻合,音樂渲染了電影,電影蘊含了音樂,宮崎駿的電影,對觀眾來說,視覺和聽覺的結合是一種絕佳享受。

03主題寓意:以救贖、成長為主題,傳達個體和社會關係的情感認知

第一,以人類和自然的互相救贖,表達人類與自然休戚與共、互相成就的寓意


  • 白龍本是是河川的琥珀主,因為現代人建造大廈,而填平湖泊,導致白龍無家可歸,白龍被迫把靈魂出賣給湯婆婆,代價是忘掉了自己的名字,白龍幫千尋回到人間,千尋幫白龍找回他的名字,而白龍的真身是河川,暗含了人類與自然的相互救贖,共生髮展的環保理念。


  • 大雨夜,不速之客「河神」進入湯屋,在千尋與眾人的努力下,清理出河神體內廢棄物-那是人類製造的現代垃圾,河神失去本來的面貌,此處暗含了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但最終還是需要人類(千尋等)的齊心合力,才能還自然以本真。

第二,以個體在社會關係中的成長,表達獨立成長的重要性


《千與千尋》可以說是眾生百相的浮世繪,很多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大概也是這部作品的經典之處。


  • 有的人看到了無臉男,活得毫無存在感,即使融入集體,也常常孑然一身,內心渴望朋友和關愛,哪怕有人給他一點溫暖,他也會對人掏心掏肝,所以千尋只是為他留了一扇躲雨的門,他便給他拿出很多藥浴牌子,給她他人艷羨的金子。


  • 有的人看到了湯屋的員工,穿著單位統一的制服,做著干不完的辛苦活,拿著固定的微薄的薪資,每天眼睛一睜開,就忙著去上班,辛苦一天後眼睛一閉再一睜,又是毫無新意的一天。哪怕心理再多苦也得陪著笑臉,生怕丟了這份養家餬口的工作。


  • 有人看到了多面的小白,他也曾是心地良善的人,可為了生存把自己出賣給他人,其實他也不想做壞事,也有告別污濁的環境,可想歸想,一覺醒來,還是在環境中的泥沼中沉淪。


  • 有人看到了垂暮的鍋爐爺爺,他也曾夢想仗劍走天下,也有詩和遠方,十四年的票根便是最好的明證,可最終拘束在了方寸之地,在崗位一呆就是幾十年,不管是練就三頭六臂的工作技能還是喝茶看報的無聊度日,總之一生就這麼溜過去了。


  • 有的人活的像湯婆婆的巨嬰寶寶,不願接觸外界,害怕細菌,活在溫室里,成人的面孔,孩子心智,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身邊人都要圍著他轉,要不然就發脾氣抹眼淚。


  • 有的人像利慾薰心的湯婆婆,不管是臭氣熏天的腐爛神,還是惹人討厭的無臉男,只要給她錢,她都奉為上賓,笑臉相迎,轉身對他人尖酸刻薄,對員工頤指氣使,無視道義,不正三觀,他們的子女也大多寵溺成巨嬰寶寶或如他們一樣三觀不正的人。


這一個個人物似曾相識,有的甚至就是我們自己,與其說千尋來到了光怪陸離、藏污納垢的湯屋,不如說她提前闖進殘酷的成人世界,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斷找尋自己的成長過程。


千尋是個普通的小女孩,她嬌生慣養、膽怯愛哭、笨手笨腳,卻能經受紅塵中的磨難,是因為她身上有兩盞燈:勇敢和善良。

關於勇敢

膽小不可恥,有幾個人天生強大,有幾個人不曾迷惘,但有的被困境擊垮,有的哪怕顫顫巍巍也要披掛上馬,千尋就是這樣的人。湯屋外的高空旋梯、湯婆婆的猙獰面目,腐爛神的沖天惡臭,這些都沒有嚇退千尋。

魯迅先生曾說:卑怯的人即使有萬丈的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燒掉什麼呢?怯懦者只會囿於原地,勇敢者天下皆可去得。

千尋一次次克服恐懼,當她踏上前途未卜的旅途,她的內心更為篤定,微笑的看著窗外風景,這是勇敢這盞燈帶給他的成長。

正如黃銅在《人生總要慢慢熬》中所說:當生命的考驗來襲,如果我們不轉身逃避,而是坦然接受,那麼我們將可以成為一個更堅強的人。當其他考驗再度降臨,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不再「大驚小怪」,而是以更成熟的方式,勇敢地向挫折下帖。

關於善良

相較於勇敢,更重要的是良善的本心,即使她自身陷入困頓,也會幫腐爛神洗去污垢,也會關心淋雨的無面男,會對傷重的白龍性命相護。


生活是殘酷的,我們用什麼態度生活,生活就會回報我們什麼。

管仲說過:善人者,人亦善之。

千尋對身邊人傾心相助,於是河神給她救命的丸子,無臉男陪她遠走天涯,小白捨棄自己也要送千尋回家。


善良指引千尋找到了自我,守住了初心,善良是生命最初的底色,如果說勇氣可以在挫折和壓力中磨礪,善良只能是從一而終的堅守。


面對生活的重壓,太多人丟掉了自己的良善自己的本心,丟掉不難,想找回何其容易,就像從小千到千尋,中間要經歷幾多磨難,才算真的尋回自己。


人生是一趟一去不返的旅程,記得自己的名字,守住自己的本心,才能知道自己是誰,要到哪裡去。

而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有的會陪你一程,有的會中途下車,有的會消失在人海,雖然我們還來不及好好告別,可終究要獨自面對。

幼鷹只能冒著被摔死的風險躍下山崖飛向藍天,小龜只能冒著被吃掉的危險爬出沙灘游向大海。人也是如此,獨自面對成長的艱辛,是一種必需的生活態度。這大概也是宮崎駿先生通過影片傳達給我們的深意。


總結:

18年過去了,《千與千尋》依舊是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冠軍,它是少有的能完美適應不同年齡層的影片,上到耄耋老人,下到蓬頭稚子,孩童眼中看到的是成長,老人眼中看到的是反思。


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的價值和魅力,不僅是故事內容和豐富的視聽體驗,深刻的主題內涵也是影片的高級所在。通過聚焦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關係,深層次的映射了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v4irHAB3uTiws8K7r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