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仙Ⅰ》票房已破三億。票房在漲,口碑在降。
早在上映之初,借《陳情令》火出圈的肖戰出演男主張小凡的消息,加上元老級網文IP光環加持,註定了它未映先火的爆款體質。
果不其然,上映後接連打敗《羅小黑戰記》《小小的願望》等熱門電影。
但叫座不等於叫好,從豆瓣口碑分布來看,3星占大多數,其次是1星、2星。
也就是說,對一部分網友來說,這絕對不是一部足以服眾的好電影。
十幾年前,作家蕭鼎以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讓《誅仙》被奉為「後金庸時代的武俠聖經」。
電影《誅仙Ⅰ》導演程小東被稱為「武俠教父」,曾經創下一代武俠傳奇——《笑傲江湖》系列、《新龍門客棧》《倩女幽魂》等經典。
明明是盤好棋,怎麼就成了群嘲之作呢?
首當其衝的,當然還是流量。
上映過去10天,唱衰流量的聲音仍然不絕於耳。
因此,咖爺想試著換種聲音,從「武俠」的角度來看,《誅仙Ⅰ》到底「輸」在哪兒?
武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在其精神內核。
「武俠」兩個字,可以拆開來看。
「武」:最好的功夫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一心一意,憑赤子之心,循自然之法,以光陰鑄藥,功夫不負有心人。
「俠」:道路漫長,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所付出甘之如飴,所得歸於歡喜;俠之本心,鋤強扶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即便是玄幻題材的《誅仙Ⅰ》,抽離了架空世界和奇幻絕學,走的還是傳統武俠的路子。
我們不妨對比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幾部武俠電影,更加直觀。
第一部,《刺客聶隱娘》。
2015年,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武俠味兒不夠濃厚,卻開啟了武俠的一種新的展現方式。讓人驚呼,原來武俠還可以這樣拍。
其實《誅仙Ⅰ》和它有契合之處。
程小東擅長營造出一種光彩奪目的視覺效果,《誅仙Ⅰ》同樣試圖展現東方美學意境。
甚至還保留了上世紀港式武俠的風情。
編劇史航跟侯導聊過《刺客聶隱娘》,他很清楚觀眾的觀感如何。明知道是何結果,侯導依然故我,這才有了電影中無與倫比的美。
我們看《刺客聶隱娘》,其實無法與侯導割裂。
馬伯庸曾評價說:
「侯先生肯定是已經經歷過所有的事情,他已經是破過自己之前所有的執念,所有的積累,最終是升華成一個新的追求,這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片子很難把它跟侯導割裂開來單獨說。」
而《誅仙Ⅰ》,自然也不能與程小東割裂。
但是都9102年了,五毛錢的特效,廉價感的服化,終究掩蓋了程小東最為驕傲的技法。
光影之外,《刺客聶隱娘》對「俠」的定義,不僅是幫助別人,還有堅持自我。
在拍攝時,侯孝賢跟舒淇說,你就跟武衛康佑寫的劍俠一樣,不是什麼大俠,沒有什麼正義感,一切都是本能,而且要培養自己一種怯弱的本能。
於是在電影中,聶隱娘回頭一下,只是刺傷師父,沒有殺。
《誅仙》原著中,張小凡學習仙法,是為了「修真煉道,初窺天地造化之人」。
而在電影中,程小東把它囫圇塞進香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武俠片的陳舊「生活流」段落,如屎尿屁笑話,互相肢體捉弄等。
《誅仙》原著一共8本,《誅仙Ⅰ》選取了全書1/3的內容進行改編,少了鋪墊不說,更拉低了原著中「人物內心個人慾望與現實理想的衝突」的風骨。
如果拋棄個人成長,只是為了技法而技法,哪裡還有江湖中人的半點快意恩仇?
第二部,《臥虎藏龍》。
曾獲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等4項大獎。
這部真正讓全世界了解中國武俠的電影,除去東方神韻的外部的美景剪輯和動作設計,單從「武俠」而論,並不是中國化的內核。
熟諳中西文化的導演李安,其實包裝的是一個披著清裝的西方騎士故事。
與俠義精神的重「義」相比,西方騎士更重「教」,對騎士而言,情人就是他們的上帝。
於是,我們才能看見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彼此心照卻只能隱忍的深情。
才有李慕白握住俞秀蓮的手時說的,你那些因為練刀練劍而長出來的老繭,讓我一直不忍觸摸。
在《誅仙》原著中,我們可以通過看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悲天憫人的武俠情懷,也可以看到碧瑤念出痴情咒,以血肉魂魄為愛付死的撕心裂肺。
而電影中則變成了碧瑤為張小凡擋下陸雪琪一劍而重傷,在氣勢上已輸了大半。
從海報的配置來看,張小凡或許和三位女主都存在一些瓜葛。
而事實上,張小凡的感情線只是一盤散沙。慘遭滅門的他,不記掛著報仇雪恨,反而一天到晚都只想著談戀愛。
「與其去恨一個不知道在哪的仇人,不如好好珍惜現在的人。」
真正的「武俠」,不應只有愛恨分明,也不應只有兒女情長。
第三部,《投名狀》。
先「武」再「俠」,「武」是根基,如果沒有了「俠」,則容易流於動作片。兩者缺一不可,卻有偏倚。
陳可辛的《投名狀》重「武」,更偏向是一個講述暴力及其代價的故事。
只要人物的塑造拿捏到位,「武」也有「武」的好看。
在這裡面沒有威亞,都是這麼硬刀硬槍地來,所以給人一種偉大的質感。
而《誅仙Ⅰ》,我們且不論演員演技。從動作上,過於輕飄,實屬花拳繡腿的「架子」,連上乘的動作片的皮毛都沒有。
縱觀中國電影百年歷程,武俠電影誕生於「武」, 興盛於「俠」, 沉淪於「打」。
《誅仙》連打都沒有了,只剩下花前月下,俊男靚女,也就有了所謂的流量拖垮了電影。
劇本失了本心,動作失了力量,自然沒有了力度和深度。
第四部,《師父》。
年近古稀的程小東,或許應該向徐浩峰學學,畢竟小他20歲的徐導,可以說是當下「武俠」電影的集大成者。
《師父》是他拍過最完整、最成熟的一個電影。
他講的不是武林中的恩怨、俠義,而是武林中的卑劣。他把武林中那些最卑劣,最齷齪,最陰沉的這些心思,完完全全地刻畫出來了。
真正的武林從來不是只有打打殺殺,武林是人情世故。
用徐浩峰自己的話說,「我不是通過硬體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我更多的是通過人物關係。」
《誅仙Ⅰ》最疏於著墨的,正在於此。
青雲門七脈整日只知練功,全不考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花銷何來。
就連最後的誅仙陣對決,將和魔教的衝突也完全處理成了「打成一片」的單調手法。
而原著中張小凡一塊長大的林驚羽,拜入青雲門後最好的朋友曾書書,都是性格鮮活的人物,也沒有留下太大的記憶點。
《刺客聶隱娘》的光影,畫面乾淨整齊,線條若隱若現,有留白卻不獨白。
《臥虎藏龍》的內核,義薄雲天,既是俠者精神,也是相濡以沫。
《投名狀》的動作,乾脆利落,實打實的撞擊感,武之鈍感宛若天成。
《師父》的劇情,脈絡清晰,故事圓滿,看破不說破,敦敦善誘。
《誅仙》除開演技,缺的正是這些道法。
以上言論,或許你覺得是一家之言,但事實上,關於這幾部武俠電影的評價皆是來源於一部探討電影的綜藝節目《有話請亮牌》。
當下,大部分影評人的主場基本是在個人的社交平台,以及豆瓣知乎類的「專業平台」,說「專業」有點水分太足,畢竟水軍無處不在。
「黑你黑得光明正大擲地有聲,贊你贊得理直氣壯氣吞山河」的真·影評人們,反而缺少可以發聲的地方。
《有話請亮牌》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地方。
談到「武俠」這期,不僅主持人史航是資深的武俠迷,他還邀請到了《長安十二時辰》原著作者馬伯庸,以及習武十餘年的科普作家河森堡。
一桌居中,三人圍坐,讓我們對武俠有了新的認知,也了解到很多電影背後的故事。
比如史航評價《投名狀》:「陳可辛是一個典型的書生導演,文人導演,他對武俠沒有那麼深的感情。所以他這時候拍這個電影是非常吃力的。」
除了上述四部電影,這一期還提到了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其精湛是肉眼可見的,集齊了其它4部電影的全部優點。因此三位嘉賓都打出了心中的最高分。
讓人好奇的是,《誅仙Ⅰ》在節目中會打幾分呢?
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除去粉絲濾鏡,它值得我們用更多的目光去審視它。
《有話請亮牌》中,史航解讀為什麼一些很「普通」的電影,依舊吸引人們去電影院觀看。
「因為它就是人類的社交貨幣。」
讓人擔憂的是,如果是在一個資本快速變現的市場之下,必然會導致貨幣「貶值」。
也許,《誅仙Ⅱ》《誅仙Ⅲ》正在快馬加鞭趕來的路上。
票房專家羅天文對此表示:
任何一部電影都應該是一個單獨、完整的個體,觀眾無論從哪一部進入都應該自成一體,《誅仙Ⅰ》並沒有清楚交代明白一個故事的前後,如果因為時長或是想多拍幾部圈錢把劇情硬生生割裂是對作品本身質量的一個巨大傷害。
事實上,對這個大IP來說,無論演員還是劇本,都需要更多時間的打磨。
作為觀眾,也大可不必著急。
等待下一部好作品,遠比一棒子打死有意義得多。